查看原文
其他

三库+碳库 | 答好“林改四问” 引领革新绿潮——福建三明市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福建林业
2024-09-03

夏雨润泽下的福建三明,千山叠翠、万木争荣,处处绿意涌动着改革活力。近年来,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要策源地的三明紧紧围绕“林改四问”(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在明晰产权、优化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创新林业金融、发展规模经营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2023年,全市林地面积占82.7%,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近7600元,占总收入的近1/3。



·明晰产权,激发活力·


靠山“吃”不了山,林木不值钱,乱砍滥伐之风却屡禁不绝,生态和生计该如何权衡?就像烈日炙烤下的山林,亟待一场集体林权改革的甘霖滋润。

唯改革才有出路。1998年9月28日,永安市洪田村在村干部带头、村民集体决议下,第一个“吃螃蟹”,形成“分山到户”方案,开启艰难的林改破冰之旅,洪田村成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小岗村”。随后,全市1500多个村采取建立村林业股份制和村林业股东会的办法进行林改,村民按照股份多少分红。

针对林改中遇到的利益关系不明、村民和股东大会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1999年至2001年,全市开展以“明晰产权、分类经营、落实承包、保障权益”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基本解决用材林经营管理问题。

改革要常讲常新。2004年4月起,三明围绕“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要求,在全国最先开展农民承包权与林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并于2005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使每个农户有了《林权证》,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据统计,三明全市颁发林权证3.5万本,确权950万亩,推行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及权籍勘验全免费服务,为群众节省费用1500万元。近三年,促进流转林权近150万亩,为后续的林业经营与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化采伐,放活林权·


树要怎么砍?如何在生态保护红线前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是三明林改面临的又一挑战。

破题之要,唯在还权于民。三明积极创新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实行指标分配阳光化、采伐申请简便化、伐区监管信息化;推行林木采伐告知承诺制改革;创新开展按面积审批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在林业站推广“一站式”共享联办服务,实现当日申请、当日办结,进一步放活林权。

按照传统采伐审批,要在采伐证中填写采伐株数、出材量、蓄积量等,但实际采伐中常出现采伐量与审批蓄积量不符的情况。未按规定要求采伐可能涉及林业案件,面临“滥伐”的法律风险,部分林农宁愿多批少砍甚至不砍,导致森林经营水平不高。

2022年8月开始,沙县试点放活采伐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商品林皆伐与抚育间伐按面积批准林木采伐,从蓄积量控制向面积控制转变,林农操作更加简便灵活。

“之前出现过采伐证上的采伐蓄积量与实际存在误差,不仅多花了数周设计时间,还为此多付了数千元设计费。”林农罗发清是高砂镇椒畔村人,在全区各乡镇均有经营的林地。他坦言,改革后办理采伐证简便快捷、减轻负担。

为实现少砍树不砍树也能致富,三明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21年至2023年,落实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5.6万亩,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8.3亿元。



·“两山”转化,实现双赢·


绿水青山留住了,林农期盼的“金山银山”从何而来?

聚焦“两山”转化,三明加快生态价值实现,挖掘森林生态价值,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促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村一棵树没砍,靠‘打包卖空气’就挣了14万多元。”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说。2021年5月18日,他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村民每人分红150元现金,实现了“碳票”变“钞票”。

改革需有爬坡过坎的韧劲。2019年,三明率先在全国探索林票改革,把合作经营林地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的形式发放给林农。2023年,与上海交易集团合作,创设了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的“林票2.0”,将林木所有权等产权折资量化形成一类创新资产凭证,使森林资源资产对社会资本真正具有吸引力。今年7月26日,全国首单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成功上市交易,标志着三明林票正式开启了市场化交易路径。

不管是“林票”还是“碳票”,林权流转均实现线上交易。2022年9月成立的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额突破19亿元、溢价率达15.8%,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明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探索“碳汇+”等应用场景,2023年至今,累计开发林业碳票碳减排量112.2万吨、实现交易额201.3万元。



·整合资源,规模经营·


“单家独户怎么办”问题,本质上是破解林业生产管理“碎片化”问题。

三明在深化林改过程中,聚焦规模经营,着力促进林农受益,创新联合经营模式,发挥金融助力作用,引导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近六成的林地实现规模经营,森林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近三年净增2000万立方米。

“林改让我们林农得到了实惠。原来这竹山年平均亩产值不足500元,现在已经提高到2000元左右。”永安市洪田镇吴启南组建的永安市凯森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经营,现有社员120多户,林地经营面积扩大到3000亩,成为国家级示范社,列入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社员都说眼前的“绿色银行”是“绿得流油”。

沙县区富口镇吉瑞家庭林场采取大户经营,受让农民承包山林1100亩,年经营收入达520万元;将乐县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万全乡上华村实行“村、民、企”合作,共同做大“绿色蛋糕”……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加快了林业资源整合,建立了更加紧密和谐的利益共同体。

为解决融资难题,三明强化引资入林,发挥福建省绿色金融试验区的优势,成立专业的林权收储机构,建立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发放全省首笔林权公证贷款,全市累计发放各类涉林贷款275.6亿元。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 蔡茂楷 见习记者 陈章群

一审:姚   斌

二审:刘建波

三审:傅凯峰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三库+碳库 | 全国首批竹票,在福建发放!

洋林精神 | “爱苗如子”李长春

福建7月份救护放生3只穿山甲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福建林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福建林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