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漂流少年:留不下的北京,回不去的故乡|故事FM

故事FM 故事FM 2019-12-21


🎧 点击上方图片,跳转「故事FM」小程序,收听真人讲述。记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键收听全部故事哟!


今年 1 月,我们发了一期关于留守儿童的节目《留守儿童的母亲: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摆脱我的身份


根据官方调查数据,截止至 2015 年底,全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总量达到 1.03 亿人[1] 。除了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外,还有一群孩子的生活也因为父母的迁徙而改变着。


他们叫「流动儿童」



-1-
漂流的孩子


「是谁告诉你,初中可能没办法在北京上了?


「是我妈,六年级的时候,她和我说要回老家上初中,然后考高中,考大学。


「她和你说的时候你什么感受?


「很怕。


今年 8 月,我见到了一位「流动儿童」,他叫孙俊峰,出生在北京,今年 14 岁。


因为学籍的问题,去年从五环外的一所打工子弟小学毕业以后,他离开了小伙伴和爸妈,独自一人回到从未居住过的「老家」读初中。


像俊峰这样,跟随打工的父母在户籍地以外生活的孩子,我们称他们为「流动儿童」


新公民计划[2] 的项目负责人何冉告诉我,全国的流动儿童大约有 3426 万。


👩🏻‍🏫 何冉:

这些年我们服务了特别多的流动儿童,也实地去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见到了这些孩子。


很多孩子见到我,说「老师,我毕业后要回老家上学了。」


每次他们和我说这个事的时候,我其实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他们没有学籍,无法在北京上初中、中考,回家乡好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但后来我很惊讶地看到数据,其中的很多人,在回到老家的一两年内,就不读书了,甚至辍学了。


对这个群体的描述也是,相比留守儿童,他们更孤僻,在同伴关系上表现得更差


仅看到数字是没办法让我们想象的,我很想弄明白,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2-
两种孩子


👩🏻‍🏫 何冉:


流动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有一点好,就是他们是和父母在一起的。


他们的父母可能住在城中村,或者五环周边房租比较便宜的地方。孩子会送去专门为这些群体所存在的打工子弟学校读书,一学期收费 3000 到 5000元。


北京要城市升级,希望人口稳定在一个比较适宜的数字,而教育可以「帮助」它筛掉一波人。


这些父母很多都是不识字的,可能就不是它想留住的那群人。


我接触到的很多所谓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小孩在「贵族学校」就读,一年学费几十万。他们和这些孩子明显不一样。不论男女,穿着都很整洁,也非常有礼貌,一看就见过世面,像「不动声色的大人」。


孙俊峰并不是「不动声色」,他只是非常安静


他长着一张娃娃脸,刘海很厚,遇见陌生人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低下头,让前额的刘海挡住自己有些不安的眼神。


采访前,我带俊峰吃了一顿工作餐。十三四岁应该是男孩食欲最旺盛、最长身体的时候,可是俊峰自己打的餐盘上,每份菜都是少少的一点儿。我鼓励他再去多拿一些,俊峰每次都摇摇头。


早早吃完后,他就把双手交叉在一起,低头不说话。


「你爸妈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我妈以前在比格披萨工作,最近她换工作了,但她没告诉我。我爸一开始好像在绿化工作,后来不干了,就去麦当劳送餐。我还有个哥哥,在驻马店工作。」


「你哥是个什么性格?」


「我哥不爱说话。」


「你呢?」


「差不多。我妈对我很好,很少说我,我爸特别凶,有时候还打我。」


「你爸一般在什么事儿上说你?」


「我学习不好。」



-3-
我的学校,我的北京


👩🏻‍🏫 何冉:
打工子弟学校老师的工资非常低。

2017 年,我同事去房山走访的时候,还有老师拿 2000 元一个月的工资。如果他不是为教育献身的话,这点工资在北京很难生存。


这样的薪资也很难吸引到好的老师,所以师资很平庸,有的甚至是从农村的学校回流到城市的老师。


硬件方面也远远赶不上公立学校,甚至连农村的都比不上。所以他们只能在人员上进行缩减。甚至现在,在北京还会出现「包班制」的老师,一个老师包下一个班所有的课,从早到晚都是他一个人上。


 打工子弟学校的校舍


「你们班上多少人?」


「50 多人。」


「小学的时候,你最喜欢哪门课?」


「最喜欢美术课。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然后我们照着画。」


「你觉得自己画什么最好?」


「画怪物。」


👩🏻‍🏫 何冉:
如果你住在北京,大人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出去玩,不管是自然博物馆、科技馆,还是名胜古迹,应该都去遍了。


但他们没有。他们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围绕着家和学校。最多就是去过鸟巢,极少部分人去过长城。


他们很多人在北京生,北京长,却连地铁都不敢坐。因为父母没时间陪他们,也不可能自己出来玩。


你说他们生活在北京,也只是生活在北京的学校和家周围,对北京以外的世界是很陌生的。


「在北京的时候,爸妈给你零用钱吗?」


「有时候会,拿来买吃的,雪糕什么的。」


「平时会和爸妈出去玩吗?」


「不会,因为家长比较忙。」


「去过长城吗?」


「没有,去过天安门。」


「其他呢?」


「我哥有次从老家回北京,带我去了一个地方,好像是一条艺术街,我忘了。」


「是 798 吗?」


「对,墙壁,全是画,很有意思。」




-4-
留下与回乡


👩🏻‍🏫 何冉:
小升初的时候,父母就要做出选择,是留下还是回乡。


想要继续升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那只能回乡。但他们往往是要回到劳务输出大省,像河北、安徽、山东、河南,同时也是高考大省。


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根本没法儿和这些地方的孩子们拼。


如果留在北京呢,未来又怎么样?


我现在追踪的好几个孩子的姐姐就是留在北京,成绩都挺好的。毕业后,因为没有北京的学籍,没有办法参加考试,也上不了北京的中专。


所以大部分人去了北大青鸟学电脑。学费极贵,一年据说要一万七,只教两年。毕业之后,可能还未成年,先不说能力上的问题,想在北京当程序员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前两天还见到一个孩子的姐姐,她就是北大青鸟毕业的,花了好几万块,证书也拿到了,去公司应聘,人家说你才 17 岁。


于是,她又返到一个超市去当营业员了。


所有的一切看似是有出路的,但都堵死了。试了一圈之后,还是回到原点。


从大城市回到乡镇的「流动儿童」,立刻变成了「留守儿童」,方言、气候、生活习惯的不同,让他们陷入另一种困境;成绩下滑、体罚,甚至辍学,对他们来说也是家常便饭。


👩🏻‍🏫 何冉:
我这一年来,一直用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和这些孩子保持着联系。


返乡回去的前一个月,他们整天在我们 QQ 群里刷屏,「居然发了 30 本练习册,长这么大,第一次知道作业这么多。」


以前在北京,因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参加北京的统考,没有一套系统的标准来评判这些孩子的成绩好不好。回到老家以后,和那些千军万马的孩子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见识的东西自然不一样。


作业写不完,上课跟不上,连体育课的 800 米都跑不下来,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你们那个班有多少人?」


「 60 多人,快 70 人了。」


「我觉得一开始家长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来教导我,让我养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同学都是早早把作业写完了,我还在打游戏,一直拖到很晚才写。有的时候没办法了,就赶紧拿手机搜一搜答案,然后一直玩游戏。」


👩🏻‍🏫 何冉:
在北京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权利日的活动,问这些孩子,「老师以为你好为理由,打你,算不算暴力?」


当时大部分的孩子都回答说,「是暴力。」


回老家以后,这些孩子百分之百,如果按照北京的标准,全部都被老师「暴力过。」


比方说数学这次考试 80 分为优秀,没到 80 分的,差一分打一板子。甚至还会叫学生自己扇自己耳光。


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明白尊严是什么了,他们肯定特别不理解。但后来发现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也扇自己,大家都很习以为常,他们也慢慢就习惯了。


「你们现在班上有班规吗?」


「班上不准说话,谁说话要记名字,放学的时候写在黑板上,要罚钱。」


「交多少钱?」


「记一次名交一块钱。七年级开学的时候我老上,后面就不经常了。」


「上学有什么事儿是会让你特别期待的?」


「放学,睡觉的时候,可以在寝室里聊会儿游戏,特别轻松。」



-5-
渺茫的希望


👩🏻‍🏫 何冉:
我今年还去孙俊峰的学校,想看看他的情况,正好遇到他的数学老师,一个四十多岁的女老师,看起来很温柔。


我一说自己是孙俊峰的姐姐,她整个脸色都变了,嗓门突然变大。


「你们是怎么当家长的!就把他一个人丢在这里,什么也不管。他在学校犯事了,我也不知道该找谁。」


我就说可以打电话给他爸爸,她好像更气愤了,「打电话有用吗?他还不是在电话里讲,太不负责任了。」


我当时有点尴尬,就和她说明了情况,孙俊峰在北京没有办法中考,上不了高中,只能回老家。


老师接着说,「他现在这样能考得上高中?考不考得上,我心里还没数吗?还不如让他在北京,还有人可以管着他,初中三年指不定比老家学的还多呢。」



👩🏻‍🏫 何冉:
其实孙俊峰爸爸心里也有数,他知道自己儿子从小到大的成绩。


但是孙俊峰有个哥哥,和他的情况一样,小学六年级就转回老家读书了。他哥哥后来考上了河南一所师范的大专,现在在县城里工作。还买了车,贷款买了房。


在他爸爸看来,哥哥就改变命运了呀,虽然大学也没考好,但至少和自己是不一样的未来。


他亲眼看到过例子,所以不愿意放弃这一丝丝他想要的希望。


孙俊峰返乡这个决定,他父母从来没有征求过他的意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很听话,也很敏感的孩子。


「你家人怎么和你联系呢?」


「周末会打电话。」


「他们经常问你什么?」


「问我过的好不好,吃饭怎么样。还有学习。」


「你一般都怎么回答他们?」


「我就说,很好。」


「可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不算太好。」


「你觉得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一个,朋友。」


👩🏻‍🏫 何冉:
一年过去了,据我们的调查,80% 以上的孩子更想回来北京。


他们在老家的房子都特别大,楼上楼下的,可能比北京一家人挤在一起的出租屋要大个几十倍。


但老家的房子是空的,没有装修,只有一张床。北京的房子虽然小,可是满的。占据它空间的除了物品以外,还有朋友、父母,他所熟悉的一切。


我们很难知道「陪伴」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就像孙俊峰,他躺在老家 200 平米的空间里也是打游戏,在北京狭窄的出租屋里也是打游戏,可能老家的环境还安静一点儿呢,但不同在哪儿呢?


他们需要感受到人的呼吸,亲人的呼吸,即使没有谁去和他表达什么。


「有什么地方不适应吗?」


「需要自己一个人生活,所以很不适应。一个人住一间房子。」


「你吃饭怎么办?」


「买着吃,饺子,速冻水饺。」



-6-
我能改变命运吗?



👩🏻‍🏫 何冉:
我们给家长还有孩子的问卷里一直有一条,「你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我们去问家长,他们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回去,家长都会很坚定地告诉你,「为了改变命运,为了让他以后不和我们一样辛苦。」


所以,孩子们很清楚自己究竟是背负着怎样的使命回家的,学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


但经过一年以后,你再问这些回乡的孩子,你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吗?他们的答案是有变化的。


对他们来说,家长殷切的期望是负担。他没有办法让自己摆脱成绩不好的困境,他做不到,周围没有人可以帮他。


「爸爸妈妈在北京生活,你觉得辛苦吗?」


「他们晚上需要工作的时候,很辛苦。」


「这会是一种动力,激励你学习吗?」


「是,但过段时间我好像又忘记了,然后又沉迷于游戏。」


👩🏻‍🏫 何冉:
这些孩子经常和我说,「我喜欢王宝强,将来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他们觉得王宝强也是农村出来的,没上过什么学,后来不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觉得即使上不了大学,还可以当演员、当明星、当网红。


于是生活中那些虚幻的东西越来越引导他们,这也是我很担心的地方。


采访当时,正值暑假,何老师告诉我,因为成绩太差,孙俊峰被老家的学校退学了。虽然孙俊峰很想回到北京上初中,但他的爸爸还没有放弃,一直在老家给他找学校。


制作这期节目的时候,开学已经 2 个月了。我们获得了孙俊峰的最新情况,他已经回到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正在就读八年级。


对于这群漂流无根的孩子来说,两年后的中考,将是人生河流的分水岭,有些人会奔向他们的大海,另一些人则会永远寂静下去。


作家袁凌在他的非虚构作品 《寂静的孩子》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之中。一旦我们打开眼睛和耳朵,会发现世界不再寂静,布满了条条奔腾的瀑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滴泼溅的水珠。


注释:
[1] 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 2015 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
[2] 一家民间公益机构,自 2007 年起专注于流动儿童教育议题的工作。
———————————————



今天这个讲述者何冉所在的新公民计划,是一个从 2007 年起就专注于流动儿童教育议题的公益机构。


为了解决流动儿童课外图书匮乏的问题,2017 年,新公民计划启动了 微澜图书馆 项目,动员和组织志愿者走进打工子弟学校和社区,「唤醒」沉睡中的图书馆。


爱哲作为前图书馆员,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去微澜图书馆当了一日馆长,给孩子们讲了几个绘本故事。


如果你也愿意支持微澜图书馆,给孩子们的书架上多添一本书,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参与月捐计划


谢谢你的支持!



-封面图来源 视觉中国
未注明来源图片由 讲述者 提供


 Staff 
讲述者 | 孙俊峰 何冉
主播 | @寇爱哲
制作人 | 也卜
声音设计 | 孙泽雨
文字 | 也卜
运营 | 翌辰


 BGM List 
01.Nils Frahm - In the Parking Garage
02.Nils Frahm - Them
03.The Roughest Trade
04.Nobody Knows Who You Are
05.Nils Frahm - A Stolen Car
06.Story FM Main Theme (Under The Sewer) - 彭寒

 故事FM 
用你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蜻蜓 FM | 喜马拉雅
QQ 音乐 | 荔枝FM | 豆瓣播客 | 懒人听书
均可收听

▼ 点击「阅读原文」,讲出你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