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车间走来 | 靠自学,他从勤杂工成长为版画大家

青岛早报 2023-11-29


青岛美术家张白波

自学美术走上艺术之路

从勤杂工成长为蜚声国内外的版画大家



苦难,是人生的羁绊,也是前行的压舱石。当我们回望画家张白波先生的艺术生涯,从籍籍无名的民办学校勤杂工,到成为蜚声国内外的版画大家的艰难历程时,令人感慨万千。正如张白波在其自传文章《回首乱山横》中所写的那样:“从我刚刚工作开始,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单调、无奈,以及屈辱和压抑,我就一直觉得,只有仰望艺术,拥抱艺术,才有可能让自己摆脱现实,投入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获得内心安宁。那段时间,艺术创作的愿望一直缠绕着我,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向往艺术是源于对美的追求,还是出于对现实世界的精神逃离,反正当时环境越困苦无聊,我的艺术创作愿望就越强烈。”



为了梦想自学美术


张白波。青岛早报记者 滕丹宁 摄


1959年,张白波在青岛九中读高一的时候,他的二叔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话剧团团长,带团来到青岛,在当时的北海舰队俱乐部演出话剧《钢铁运输线》。他二叔和北海舰队文工团团长相熟,提到侄儿张白波喜欢画画,问对方将来能不能去文工团做舞美工作,团长说有可能,或许将来可以到团里去搞舞台美术。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承诺,但对于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来说,这点燃了他对戏剧舞台的极大憧憬和学习美术的热忱。画画,对他来说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整个高中三年,张白波就沉浸在自学美术当中。他从石膏几何模型画起,然后画石膏五官,再画石膏人像“哭娃”“伏尔泰”“亚历山大”“米开朗基罗”等。同时,他也自学水彩画,画静物、风景,也练习人物头像写生。每到周末、假期,他还经常到公园、街头写生。



从勤杂工到美术教师

1962年夏,张白波高中毕业,时逢青岛市政协和青岛市工商联创办“民办新华中学”,他作为工商联的困难职工家属,被照顾招进学校干起了临时工,后来留在学校传达室成为一名勤杂工。


张白波在他的自传回忆文章《美术摇篮——从新华中学到青岛六中》中写到“我每天的工作任务很繁杂,白天在传达室值班,负责看守校门兼收发报刊信件、传呼电话。我还要负责为全校班级上下课摇铃,要烧茶炉为全校师生供应开水,要为全校带饭的学生蒸热午饭。学生放学、老师下班后,我还要继续在传达室住宿值班,直到第二天早上摇过第一节上课铃后,才能离校休息一个小时。”


这样算下来,作为勤杂工的张白波一天有20多个小时待在工作岗位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天天困守在这间小小的传达室里,精神上难免压抑,但张白波并没有怨言,这不仅是因为每个月会有三十块零五毛的工资收入帮助家里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为自己寻到了一方可以安放心灵的精神栖息地。他不甘心在这间小小的传达室耗尽自己的青春年华,觉得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业余美术创作。他觉得,只有在创作中寻找美、亲近美、拥抱美,才能安抚自己躁动的心灵,才能求得自我的精神寄托,于是他选择了版画自学和创作。


张白波的版画作品《街头晨雪》。


那个年代,艺术生活并不普及,社会上几乎没有职业画家和艺术创作机构,在青岛,版画又是冷门,版画家极少,也找不到专业老师。张白波只能拿着一本《怎样刻木刻》的小册子,并观摩、研究报刊上发表的版画作品,领悟木刻黑白的妙用,练习刀法的技巧。后来,他开始兼任美术课老师,再后来,他成为美术课和语文课的全职教师,与此同时,他也开启了漫长的版画创作历程。



创作热情与时俱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岛市除了文化部门配有美术干部,学校里有美术老师外,社会上几乎没有专业画家,也没有专业美术创作团体,于是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就成了全市业余美术爱好者聚集的乐园和最活跃的艺术创作阵地。


当时在工人文化宫负责美术活动的是姜宝星先生。张白波由于与姜宝星的弟弟姜宝林是高中同学,很早就与姜宝星相熟。姜宝星不仅油画画得好,更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当年在青岛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很欣赏和器重张白波的版画创作才能,所以工人文化宫的很多美术创作活动,都会喊上张白波前来参加。张白波很快成为全市职工业余美术创作的骨干画家。


张白波的版画作品《迎春》。


在那个阶段,张白波的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无论是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为美术创作组织的采风活动,还是为基层职工美术创作举办的培训活动,都能看到张白波的身影。“记得1970年的夏天,我们都在上海路6号工人文化宫的小礼堂里搞创作,大家赤膊上阵,不舍昼夜地干。我的那套名为《海港赞歌》的6幅组画,套色木刻,从体验生活、构思,到刻版、拓印,竟然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而且每幅都有人物,其中4幅是大场面的。当时年轻,对创作怀有极大的热情,那种干劲,那种效率,现在我自己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张白波回忆说,这套组画后来在位于中山路和胶州路拐角处的新华书店临街橱窗里陈列了好长时间。



把青岛版画推向繁荣


上世纪70年代末,文艺创作遍地开花。张白波作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版画创作的领军人物,借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这块文艺宝地,把青岛的版画事业推向了空前繁荣。张白波是“青岛职工版画研究社”的首任社长,作为当年青岛唯一的版画社团,几乎团结了青岛以及所辖周边县市所有的版画家、业余版画爱好者。


张白波的版画作品《大海情》。


这期间,张白波的版画创作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佳作连连:他深入海水养殖场,登上渔船体验渔民的劳作过程,刻出了《采贝》《收海》《海带姑娘》《大海情》《添新船》等作品;他眷恋着家乡,刻印了《岛城秀色》《雨后青岛》《崂山小村》《崂山行系列》等多幅青岛的风景版画作品……他的这些作品不仅让他获得了国内版画界的认可,也为青岛版画事业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张白波已经年届八旬,纵观他的人生,虽然早年人生道路坎坷,但有热爱与理想,好似灯塔,照亮了他在艺术之路上的踽踽独行,他全身心地扑向美、拥抱美、耕耘美,在丰富且火热的经历中践行着艺术人生,他无疑是那个时代无数文艺青年的成长缩影。



来源丨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编辑丨赵彤  校对丨宋伟

看往期


实拍!栈桥海鸥回来了

这里秋色最撩人!崂山赏叶地图来啦

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