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贸易去全球化,到金融去全球化

李蓓 半夏投资 2022-03-09
俄乌冲突持续了2周后,金融市场发现:
战争的次生冲击,比战争本身的直接影响,要严重很多。
从英国限制俄罗斯股票交易,到瑞士冻结俄罗斯资产,到伦敦金属交易所取消部分时段的镍期货交易,投资者不断被刷新三观。
本文不作道德评判,只是指出这些事件将会引发的后果:
过去几十年全球金融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已经在动摇。过去几十年的金融全球化趋势,将会被逆转。
金融不再中性,规则随时可以修改,私有财产不再不可侵犯。跨国投资的风险大幅上升。
既然俄罗斯的银行在伦敦交易所,可以几天内因为交易限制从千亿市值跌倒几乎为0,那跟俄罗斯关系良好的印度和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风险;
既然瑞士可以冻结俄罗斯寡头的资产,那将来是不是也会冻结跟美国关系不好的其它国家富豪的资产;
既然欧洲的贸易公司可以被香港交易所控股的LME交易所取消浮盈的交易,那其它海外投资人是不是也会担心:在香港市场甚至中国市场的浮盈如果太大,能不能兑现。
当规则被破坏,惯例被颠覆,即便战争停止,制裁取消,相互的信任和信心也再也回不到从前。

大国的跨国投资人,很可能会选择:

先减少它国主权风险舱口,回流本国资产。

沙特挪威这一类的国家,可能会选择:

先减少风险资产,增加避险资产。后续逐渐在国别上调整,实现更分散的配置。
直白一点,就是不管是谁,大家都要先卖股票降风险,尤其卖离岸市场上市的本国股票,卖别的国家的股票,无论A股美股港股欧股。
二战之后的一个大趋势,经济全球化。
生产端的全球化,通过比较优势和专业分工,促成了全球生产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尤其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制造成为全球物价最重要的平抑力量。也成就了全球利率下行的重要环境。
金融的全球化,使得主权风险溢价降低,叠加利率总体下行,融资成本下下降,跨国融资和投资兴盛,投资者互相交融,造就金融资产大膨胀的30年。
以中美为例来看金融全球化,投资者交融的结果:外资持有A股,已经大于2万亿人民币;而即便大跌一年多以后,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总市值也依然大于2万亿人民币。更不要说香港股市,上市企业以中国企业为主,而投资者以外资为主,完全就是金融全球化孕育出来的孩子。
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标志着生产领域的去全球化开始。其长期结果,将会是效率的下降,成本的抬升,推动物价的上涨。
而最近的若干事件,很可能会开启金融的去全球化趋势,推升主权风险溢价,抑制金融资产估值。
从全球看,在不友好国家上市的离岸股票,不友好国家持仓比例较大的离岸市场,可能面临大的动荡。

落到A股的话,投资者构成可能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外资股东含量越高的股票,可能表现会越差;本土产业资本持仓为主的股票,会相对表现更好。



半夏投资是一家专注于宏观对冲策略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半夏旗下共有 高中低 波动 三个系列的基金:

半夏宏观系列(低波动,无锁定期,内部风控目标:最大回撤小于15%)

半夏稳健系列(高波动,锁定3年,内部风控目标:最大回撤小于30%

半夏平衡系列(中波动,锁定3年,内部风控目标:最大回撤小于22%)


以上最大回撤均为内部风控目标,历史表现均符合,但并不作为对外承诺。

合格个人投资者,请联系 金小姐 021-68869790

专业机构投资者,请联系 袁先生 021-68869951


有志于宏观对冲,且足够优秀的年轻人,如果希望加入半夏投资的投研团队,请发邮件到libei@banxiafun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