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学艺:​乐观看社会 注重做调研



乐观看社会 注重做调研

——怀念陆学艺先生





编者按

时光如梭,转眼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先生已离开我们九周年了。陆学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和社会学家,先生生前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鼓与呼,为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现代化不倦探索研究,为推进社会学学科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殚精竭力,留下了宝贵的学术和精神财富。值此,以此文回忆和怀念陆学艺先生。


一、乐观看社会

陆学艺对社会发展乐观的看法和态度在学术圈是出了名的。

陆学艺看待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始终充满乐观情怀,即使社会上一时对某些问题和现象流露出不满或悲观情绪。

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或地区的本质特征,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看,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是中间阶层,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陆学艺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必定会发展壮大。2013年,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中产阶层已经扩大到28~30%,比10年前增长了近15个百分点,而且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下去并形成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

早在1995年,陆学艺在《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一文中乐观地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实现社会结构转型的方向已经明确了,道路已经开通,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的。”

陆学艺一方面乐观地指出中国发展必定会形成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另一方面清醒地指出中产阶层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国中产阶层遇到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样遇到。

2011年9月,陆学艺受邀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做演讲,讲到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问题时,抱怨中国的中产阶层不自信,批评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在北京的高校任教,都是副教授了,都买房了,也买车了,竟然认为自己还不是中产阶层。指出一个大学有房有车的副教授都不承认自己是中产阶层,那谁是中产呢?其实中产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发达国家的中产无非也就这样,他们也要租房、也要买车、也要贷款消费。没有想到陆先生批评学生居然批评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去了。作为学生也与陆先生辩论,我们买房买车多是贷款,陆先生指出,贷款也是因为你们在高校,有一份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银行才给你贷款,这就是中产的优势。陆先生反问,农民和农民工到银行贷款和你们一样容易吗?要一样的证明和手续吗?当然,陆学艺也指出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缺乏自我认同的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陆学艺对中国社会结构向现代化转型是充满信心的,是乐观的。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他对有些社会学者提出中国社会出现断裂、固化的观点并不认可。他赞成要谨防社会断裂,但对那种认为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断裂、社会阶层已经固化,以及社会流动已经停滞的观点并不认同。

陆学艺对待反腐败问题也是持乐观态度的。与大家一样,陆学艺对党内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也是深恶痛绝,对待腐败分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陆学艺对大家因腐败现象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却不以为然。陆学艺指出,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伟大发展成就,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干出来、苦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是好的,腐败分子是极少数。如果都是腐败分子,怎样能够取得这么好的发展成就呢?即使已被处理和惩治的腐败分子,在他们腐败之前,绝大多数是党员干部队伍中很有能力的干部,甚至一些是在某个领域或行业中的佼佼者,至少他们在变质腐败前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否则他们不会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的。对党中央反腐败抱有乐观态度,是陆学艺作为一名党员和研究人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自信。

陆学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术研究见证了中国社会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因而自信乐观、充满激情地看待这个伟大时代及其伟大实践。“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正遇上我们伟大祖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迁的时期……这些转变发生在拥有10多亿人口的大国之中,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多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崎岖艰难,错综复杂,这是难逢的历史机遇。不仅我国的前代学人没有遇到过,就是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学者也没有遇到过,他们只经历了工业化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而我们这一代人却经历了我们国家工业化的前期、初期,直到现在中期阶段的整个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这样的时代,是出大学问、大学问家的时代。” 


二、注重调研 扎根基层

陆学艺对社会调研的执着和酷爱在学术圈也是出了名的。

无论到哪里开会或参加学术研讨,陆学艺都要求当地安排去走走看看,哪怕半天时间也行。即使到了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也要求实地去亲眼看看当地的农田或农场,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

陆学艺的乐观是基于注重调研、扎根基层的审慎乐观。长期扎根基层的社会调研,让他占有了大量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鲜活资料,因此比其他人更早发现问题苗头而及时提醒大家,也比其他人更早观察到基层的创新创造而及时总结建言,也比其他人更切实感受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磅礴之力而加油鼓劲,因而其看待社会发展总比别人更加乐观。

1984年我国粮食丰收,第一次出现了卖粮难,紧接着1985年出现了改革后第一次农业大减产。面对农业减产,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争论。面对这场争论,1986年5月,陆学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发表了《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文,深刻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11个问题,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同年6月10日, 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说:“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邓小平同志所指的专家就是陆学艺。该文受到如此重视,是经过长期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的结果。

1983年10月,山东陵县开始进行县级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陆学艺带领一批年轻学者前往山东陵县展开为期三年的实地调研,并挂职县委副书记。这是需要巨大勇气和付出巨大牺牲的。陵县挂职调研,进一步夯实了其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践基础。陆学艺曾多次说过:“至今,我对‘三农’问题有一点发言权,也是靠着在陵县打下的基础。”有了这样的调研基础,他在后来“三农”发展的关键时刻总是能够及时提出颇有影响力和远见的建议或观点。

陆学艺乐观看社会发展,是因为他通过长期调研和深入思考,认定我国农村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正确的,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充满自信。陆学艺的乐观是头脑清醒、理性的乐观,《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文就是有力证明。

陆学艺调查研究既能把握宏观总体,也能够做到细致入微。一次在出差途中,陆先生给我讲述了去甘肃调研的经历。1980年8月25日—10月1日,他到甘肃调研去了兰州市的郊区县榆中县和定西地区的定西县、陇西县、渭源县等地。定西地处甘肃中部,高寒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费孝通先生曾经七下定西。陆先生告诉我,定西地区一带的农家娶儿媳妇,女方家要看男方家有几颗水窖。水窖是用来集流天上雨水的水利设施,以解决人畜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的问题。每家至少2至3颗水窖,有多颗水窖就代表这家日子有保障、有奔头,愿意将女儿嫁给男方。还要看男方家粮仓有多少粮食,粮食不仅代表有饭吃,还表明这家人是否勤快,会过日子。由此可见,陆学艺调研仔细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疾苦,尤其是能够准确地说出水窖的计量单位“颗”更是证明了这点。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陆学艺在定西地区调研期间,地委书记和专员实诚好客,正好有秦剧团演出,特意邀请陆先生看戏,当晚安排了历时2个多小时的一本秦腔戏。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地区传统戏剧,素有八百里秦川吼秦腔之说。陆学艺先生回忆说秦腔演员唱得很用心,声腔高亢,剧情感人。他正好被安排在地委书记和专员中间就坐,两位领导不时低声介绍精彩之处,陆先生认真坚持看完这部戏。

陆学艺是江苏无锡人,自幼接触的是缠绵婉转、委婉柔和的昆曲和沪剧,没有欣赏过宽音大嗓、粗犷高昂的秦腔,地区领导的安排也让陆先生着实欣赏了一下别有风味的西北秦腔,并且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一个江南人能够深入了解甘肃农村农民的疾苦,与他注重调研,随时随地注意了解各地风土民情的习惯有关。陆学艺先生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大量调研中,搜集了不少农村民谣,因而他的文章特别接地气、特别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三、“‘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学术路线”

陆学艺乐观看待中国社会发展,是基于“坚持‘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学术路线”。这个学术路线就是他一生所坚持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学以致用的学术路子;所坚持的立足中国实际把握战略问题、紧扣关键问题的学术路子;所坚持的“在大楼里争论不清的问题,到实践中去能够得到答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术路子;所坚持的注重调研、扎根基层,胸怀天下、心系底层,志在富民的学术路子。正是坚持了这样的学术路线,陆学艺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并乐观地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一句话,实践出真知,真知增自信。


宋国恺

北京工业大学 文法学部

2022年5月5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