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秋雨:四大名著应该去掉三个,因为《红楼梦》不能真正和他们并列,红楼梦太伟大了

九九 九时伏笔 2023-12-22

在文学世界中,四大名著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文学风格和人性面向的经典之作。

余秋雨先生将《红楼梦》置于“一大名著”的地位,与其他三大名著相较而言,他提到《红楼梦》是“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域的存在,这部小说的高度是世界性的。其余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

樊登老师在和余秋雨先生聊《红楼梦》的时候,曾问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不喜欢高鹗的续,为什么您觉得高鹗也了不起?

余秋雨说,高鹗续写的《红楼梦》确实没有曹雪芹写得好,当然这很那怪,因为天才很难模仿,不过但从这部著作来说,高鹗确实是做了很大的贡献。

第一,高鹗给《红楼梦》做了一个结尾。因为如果一部好的作品没有结尾,是很难流传下来的,红楼梦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古,这也有很大关系。

第二,高鹗也做了悲剧结尾,这其实是读懂了曹雪芹,也没有背叛曹雪芹,尽管很多人不喜欢悲剧,但这部作品的结尾是悲剧,却恰到好处。

第三,高鹗也写了很多妙笔!比如写道林黛玉死亡之夜,她听到了结婚的音乐声等等……

后来又问他,如果真的要给四大名著排位,谁能排第一?余秋雨感叹说,如果非要排位,红楼梦绝对是第一,其实红楼梦太伟大了,不能和他们并列。

谁排第二?

其实,如果单纯从文学方面排位,有的人一定会把三国放在第一位,但余秋雨把三国排在了最后一位。

余秋雨指出,《三国》相较于《水浒传》在文学构建上更注重故事情节,而在写人方面不如《水浒传》有劲道。

《三国》以三国时期的战乱为背景,着重描绘了各类谋略、战争和政治斗争。罗贯中虚构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策略,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以展现他笔下人物的智谋和过人才智。这种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丰富的战争场面,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紧张和激烈的氛围。

然而,这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被情节所主导,成为情节的工具。

诸葛亮作为智谋过人的代表,被赋予了过多的策略和计谋,但却在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方面显得相对单薄。这或许正是余秋雨所指的,《三国》在写人方面相对缺乏劲道的原因之一。

相较之下,《水浒传》更加注重对人物的深度刻画,强调每个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感变化。在小说中,108位水浒好汉各具特色,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平故事,令人难以忘怀。施耐庵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这些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水浒传》强调“人”胜过“事”,即便是在战斗场面,也更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内心挣扎。例如,林冲的忧国忧民之情、宋江对于妻子的深情厚意等,都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人物刻画的深度,赋予了《水浒传》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更具劲道。

余秋雨认为,《水浒传》在写“人”方面有劲道,这并非意味着小说忽视了故事情节的构建。相反,正是因为小说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人”与“事”,既有深刻的人物刻画,又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使得《水浒传》成为一部在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巨著。

所以说,如果真的排位,应该《水浒传》在《三国演义》之前,《西游记》在《红楼梦》之后,那么为什么《西游记》可以排第二呢?

再说说西游记,在《西游记》中,打斗场面被赋予了一种虚幻的色彩。即便是激烈的战斗,也往往以云雾弥漫、飞沙走石的场景为主,而非血流成河、骨肉横飞的血腥画面。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故事的紧张度,又避免了过于残暴的描绘,使得小说更具通俗性和观赏性。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各路妖魔怪物交手,虽然斗得天昏地暗,但是血腥元素很少涉及。这种虚幻而不血腥的表现方式,让读者在享受战斗的激烈感同时,不至于感到过于惊悚和沉重。这种处理手法展现了作者吴承恩对于文学表达的高超技巧,使得《西游记》在描绘暴力场面时更具有亲和力。

与《三国》《水浒》中的血腥场面不同,《西游记》中的妖魔形象往往以幽默逗笑为主。即便是嗜血如命的妖魔,也常常呈现出憨态可掬的一面,幽默逗笑的气息弥漫其中。这使得小说即便涉及战斗,也不失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仅感受到紧张刺激,更能够在欢笑中度过。

《西游记》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其独特的受众定位。尽管小说中涉及战斗,但这些场面并不会让读者感到惊吓,甚至连儿童都能轻松接受。

这得益于作者对于文学表达的巧妙运用,使得小说即便具有一定的冒险元素,也不失为一部适合各年龄层次读者的作品。在这个作品中,吴承恩通过虚幻和幽默的手法,展示了一部真正伟大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为何排第一?

余秋雨将《红楼梦》置于独立的“天域”中,表达了对于其文学深邃性的认可。从小说开篇的名言“风华绝代,天下无双”便可窥见作者曹雪芹对文学的追求。小说中对于人性、情感、命运的深刻剖析,使得《红楼梦》超越了尘世的限制,进入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层面。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一众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深度,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仿佛与这些虚构的人物建立了真实的情感联系。余秋雨的评价或许正源于《红楼梦》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不再仅是一纸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灵魂。

他强调《红楼梦》是一部“世界性”的小说,这一定程度上与小说中精湛的艺术表达不无关系。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文字描绘,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底。

例如,在描写林黛玉的境遇时,作者运用了“怨遥而凄婉,怨嗟而清越”的手法,使得人物的情感在文字中得以升华。这种艺术表达的高超程度,使得小说能够跨越文化、历史的界限,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瑰宝。

《红楼梦》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了不起的

余秋雨将《红楼梦》视为“一大名著”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小说中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情感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爱情、权谋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在小说中,作者以冷峻的文学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负重人生,以及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仅是享受文字之美,更是对人生的沉思。

通过引用小说中的原句,例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余秋雨通过这些充满哲理的语言,更加突显了《红楼梦》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思考的深度,使得小说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成为引领读者深度思索的文学巨著。

余秋雨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在现实中找到照应。《红楼梦》的影响力远远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在社会、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艺术创作、影视改编等方面,《红楼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影响力的持续存在,也为余秋雨将其视为“一大名著”提供了现实的支持。

余秋雨说,《红楼梦》通过描写人性的幻灭来歌颂人性,这是了不起的,没有哪一个文学作品可以做到这点。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大名著”的原因多方面而来,既包括其深邃的文学内涵,又包括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当然,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评价四大名著时,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欣赏和评价。无论如何,《红楼梦》的存在,确实为中国古典文学增光添彩,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者 | 九九,《红楼梦》的忠实读者,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和“赞”吧,可以关注作者,一起进步学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