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推介】孔伟宇︱删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在场的话语

孔伟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这组学术笔谈,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新近完成的成果。它的思考对象,是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前后写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也是在这一重要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自20世纪初以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编辑版本,其文本编辑原则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特别是2017年新近出版的MEGA2第一部分第五卷第一次完整呈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部文献,然而在“西方马克思学”的原则下,编者却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写作一本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科学”论著的合法性,这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斗争前沿。本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全面和历史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不同版本异质性思想话语实质的学术研讨,我们期待由此引领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拓展和深化。



删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不在场的话语


作者简介

孔伟宇,南京大学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原文刊登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29—34页。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内外众多公开版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将这一文本当作“完成时”来编辑出版。但是,这一伟大手稿的原始形态却是不断删改的“现在进行时”。通过对广松涉(Hiromatsu Wataru)、卡弗(Carver)、孙善豪三个文献版本中被删除部分的考察,可以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研究另辟蹊径:①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思想形成过程;②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实贡献;③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重点与分歧点。


关 键 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文本学













自从广松涉编辑的文献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被引入国内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一文本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也译介了部分日本和德国学者对《形态》的文献考证。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往往将研究重心放在该文本的编辑原则和排序比较上,尽管很多研究涉及《形态》中修改的内容,却鲜有研究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思想史角度去独立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中删除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中被删除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删除和修改这些内容?通过对广松涉(Hiromatsu Wataru)、卡弗(Terrel Carver)、孙善豪编辑的三个文献版《形态》被删除部分的重新发现,该文本将超出文献学的界限,而在文本学的视域为我们展现出更加真实的马克思恩格斯思考过程,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走向历史深处。

















三个保留删除的

版本有什么区别?


广松涉版、卡弗版、孙善豪版的《形态》有着共同的文献追求,即努力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初语境。但是这三个版本也有着不同的理论旨趣,在文献中呈现出异质性的编辑方法和原则。让我们首先将三个版本进行比较性研究,厘清不同文献版本对《形态》删除内容的编辑,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

一方面,三个版本对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中删除的表现形式所有不同。在广松涉版《形态》中译本中,由于原始手稿中存在横线删除和竖线删除的不同删除方式,广松涉分别用“≠……≠”(被删除的内容用小号字表示,其中原先被删除的会用“【……】”圈出)和这个符号的竖版(被删除内容用小号字表示,其中被横线删除的再用更小字号表示)来表示。另外,广松涉还根据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上下句关系的理解,将手稿中破损或者单词不完整的地方进行主观补充,补充部分用“[……]”表示。在卡弗英文版《形态》中,同样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字体区别了开来,但是卡弗并没有区分横线和竖线的删除区别,统一用删除线进行了标注。在孙善豪繁体字版《形态》中,除了同样用楷体和细明体区分马克思恩格斯笔迹、每页篇幅和手稿一样、一页纸分左右栏编辑外,还以最大的可能还原了手稿的原貌。例如所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删除线都保持手稿原貌,使每一条删除线的角度、数量、覆盖内容都尽量逼真,以及所有下划线也都保持原貌,甚至将恩格斯在右栏画的头像也以底层阴影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其间空白页的手稿也都保留了下来。相对于上两个版本,孙善豪版确实将手稿逼真度做到了极致,但是手稿的原貌也给直接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孙善豪版《形态》的两页,所有删除和修改痕迹都努力还原手稿。参见恩格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I.费尔巴哈原始手稿》,孙善豪译注,台湾:联经出版社,2016年,第27-28页。)

另一方面,三个版本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被删除笔迹区分、字迹识别、文献参考上有一定区别。三个版本都以不同的形式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字体区别开来,但是在细节方面广松涉更胜一筹。卡弗和孙善豪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笔迹的区分上只做到了用不同字体来表示不同的写作内容,这一点是不难的。而由于广松涉与卡弗、孙善豪二人的编排异质性在于:广松涉用两张纸呈现《形态》的左右栏内容,所以广松涉在每一页内容的右侧又留出了一个侧栏用来备注,备注中不仅对部分能够识别出马克思/恩格斯删除线的差异、下划线的差异备注了出来,如对某一处删除内容备注道“这是马克思删除的”,而且将手稿的细节修改、之前各版本的判读内容也都备注了出来,在手稿真实性的基础上丰富了其研究性。另外,因为《形态》的原始手稿并未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出版,手稿很多位置的字母拼写并不完整/有错误,而且有的地方还有纸张毁坏的痕迹,所以三个版本对部分文字的识别和判读有一定区别。卡弗和孙善豪基本遵照了2003年年鉴版的判读,分别翻译成了英文版和繁体中文版。而广松涉由于他的德语基础扎实,他的编排建立在梁赞诺夫版(Marx-Engels Archiv, Bd. I, 1926)、阿多拉茨基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Bd. V, 1932)、新德文版(Deutsche Zeitschrift fur Philosophie, 1966)、MEGA2试行版(MEGA2, Probeband,1972)的批判性继承基础上,结合原始手稿进行了重新判读。的确,这一补充使《形态》的阅读和研究更加流畅,也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理解,但是由于其补充内容的主观性,难免会有部分内容过度解读/误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导致理论基础不牢的读者有可能误入广松涉“再生产”的文本之中。

基于以上版本对删除部分的编辑异同对比,综合编辑原则、编排方式、标注形式、思想内容等方面来看,广松涉版本最适宜于我国的《形态》学术研究,孙善豪版的表现形式更符合原稿形式,卡弗版则是英语世界《形态》编辑的积极尝试。

















为什么关注删除内容?

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开出版物有着“去真实”的特点,而原始手稿中被删除和修改的部分恰恰体现了他们的真实思想形成过程,《形态》正是这一思想场的集中凸显。《形态》并非马克思恩格斯主动公开出版的著作,而是“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的一沓原始手稿。将这一手稿当作“现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关注手稿被删除和修改的部分,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创立的真实情境。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态》手稿删除的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可以分辨两人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真实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部分删除的方式有所不同,由此辨别两人的写作重点与顺序。其一,根据广松涉对删除痕迹的判断,《形态》导论誊清稿的异稿{1?}b~c最集中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删除内容。在这一页中,恩格斯删除的更多是词句的调整,譬如将“竞争从此产生”删除后修改为“竞争不可避免”。而马克思则进行了大量删除,将恩格斯已经删减部分的关于德国哲学意识形态前提和费尔巴哈贡献的一段全部删除,多次将恩格斯已经修改的部分重新再修改或删除。在我们通常的写作过程中,被全部删除的内容是没有必要再进行词句调整的,因此必然是恩格斯先对这一段进行了词句删改,之后马克思全部删除。由此可以推断,在完成了《形态》的誊写后,极有可能是恩格斯先对这一手稿进行了修改,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修改。其二,马克思为历史唯物主义贡献了重要的哲学思考,但是却在手稿中集体删除。例如《形态》的序言部分是由马克思亲笔写的,其中不仅描绘了新世界观的重要基础,而且对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他在其中说道:“黑格尔完成了积极的唯心主义(positiven Idealismus)……他并不满足于记述思想中的东西,他还试图描绘它们的生产的活动。”但是这些内容全部被马克思删除,这是他故意遮蔽的哲学内容。其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手稿的修改也风格不一,恩格斯的修改更多是严谨的词句演绎和经济学推论,而马克思的修改表面上看来像是“开玩笑”,但是却更多地进行了哲学与经济学深层思考,两种风格的相互搭配共同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书稿。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删除的部分,其实体现了该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抑或是两人在此处存在理论分歧。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部分段落进行字斟句酌地雕刻,指引我们关注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在手稿{6}a=[8]页中,马克思恩格斯有一段著名的表述:可以明显看到, 马克思恩格斯曾集中对这一段落进行了删除, 论述了周围感性世界作为工业和交往的历史性产物, 是如何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话语根本性原则的集中表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段也极其重视。另一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但是作为两位具有独立思想的作者来说, 他们的意见难免有分歧之处, 这在删除的部分中也可见一斑。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了历史的四重原初因素之后, 又讨论了意识问题。如果我们以“马克思第一稿, 恩格斯誊写说”为前提, 可以看到关于意识的讨论存在很多删除之处, 体现了两人具有一定分歧。在这部分中,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用横线加竖线删除了“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这句重要的描述, 随后恩格斯笔迹写道“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 马克思笔迹则写道“动物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恩格斯更偏向于实证性描述, 马克思更偏向于哲学的关系性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删除了

哪些内容?



通过上文的比较和分析,三个版本的异同清晰可见。本文接下来将试以广松涉版本为主要基础,具体分析《形态》中被删除的内容,由此逐渐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生的历史情境。

第一, 马克思恩格斯大量删除了与黑格尔哲学的相关内容, 尽量在显性话语上与黑格尔撇清关系。在《形态》的“序言”第二页和第三页,即广松涉判断为《形态》序言的续写/修改稿, 这两页以横线和竖线交叉的方式被全部删除。这两页手稿全部是马克思笔迹写下的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肯定和超越批判!具体概括为:①在德国、法国一致性的唯心主义——抽象观念作为本源支配和决定世界——思想背景下, 黑格尔哲学脱颖而出, 完成了一种“积极的唯心主义(positiven Idealismus)”, 因为黑格尔不是简单地从概念和观念出发推演出“只有哲学家们才能理解的物质世界(materlellen Welt)”, 而是从观念沉沦到物质世界和历史之中,再扬弃回到思想世界, 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使得黑格尔哲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他并不满足于记述思想中的东西,他还试图描绘它们的生产的活动(Produktionsakt)”。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极高评价, 也是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系统研究之后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新认识。②在黑格尔之后,所有的德国哲学批判家们虽然都以黑格尔作为共同的批判对象, 并试图以此来反抗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束缚, 但是这一共同的敌人同样也是所有德国哲学批判家们的隐性理论前提, 他们所谓的现实也在黑格尔的体系之中, 因此他们从观念出发批判和消灭现实世界的活动必然也只能在思想世界中转圈, 最终在黑格尔的思想世界中迷失方向。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青年黑格尔派各种理论尝试的虚假性, 也与这种黑格尔的隐性理论前提划清了界限。③马克思在这里也隐约透露出了自己的理论旨趣, 即彻底抛弃黑格尔哲学的理论前提, 转而从现实的生产活动出发去解释和改变世界,但是也将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成分, 完成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除此之外, 《形态》中还有一处删除与这两页手稿的内容相呼应:在《形态》马克思所标注的第34页中,同样有一段关于黑格尔的描述先被用横线部分删除和修改, 继而用竖线全部删除的内容:“如果人们要像黑格尔那样第一次为全部历史, 而且是在现代世界的整个范围内创造一个结构, 那么没有广泛的实证知识,而且没有对经验历史的探究(哪怕是一些片段的探究),巨大的精力和远见,是不可能的。”这又是一次对黑格尔哲学的极大肯定,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后,对黑格尔实证知识和历史经验现实考察的肯定,也是对黑格尔体系之全面、精力之饱满、眼光之远见的肯定,也表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对黑格尔哲学积极部分的继承和扬弃。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一段删除了。这两处集中删除不仅展示了黑格尔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表露出马克思恩格斯试图与黑格尔哲学划清界限、对新世界观精心打扮的思想构境。


(《形态》序言第二页手稿,全部由马克思的笔迹构成,被横线和竖线交叉删除。原始手稿存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删除了大量哲学话语,其中很多哲学的重要观点缺场。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大量删除了关系性的哲学话语。当我们以文本学进入《形态》的深层哲学话语时,我们会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根基是关系性的生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在多处将含有“关系”概念的描述删除了。例如,马克思恩格斯集中删除了现实个人的“关系”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关系认识论。在恩格斯标注的{5}a手稿中,马克思恩格斯将“一定的生产关系(unter bestimmten Produktionsverhaltnissen)”删除,改为“一定的方式(auf bestimmte Weise)”,紧接着在下一段将“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自身的状况的观念。显然,在这几种情况下,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wirklichen Verhältnisse)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整段删除。这一段解释了“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的真实内涵。其实在他们看来,“方式”概念其实就是看不见的“关系”,而观念和意识的产生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各种关系的体现,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系认识论的重要指认:认识来源于一定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活动,是历史性的关系认识论,而不是简单的物质反映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把这一段全部删除?联系上下文来看,这一段关系性的描述与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理论冲突,反而是哲学话语的重要推进,但也可能恰恰由于其哲学特性,使得声称摒弃旧哲学的马克思恩格斯刻意将这一真实思考遮蔽了起来。其二,马克思将“异化理论”的痕迹大量删除。如果阅读仔细的话,不难发现《形态》中出现了三次“异化(Entfremdung)”概念和十余次“异己(fremd)”概念,这绝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倒退到了马克思1844年的异化劳动理论,而是马克思站在新的世界观基础上对这一概念的不自觉使用和新的内涵赋予(这一使用习惯也侧面证明了马克思是历史唯物主义“第一小提琴手”的事实)。新的异化和异己概念已经是建立在分工话语基础上对人的现实分离的批判。而有趣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也将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删除,特别是在对共产主义的描述上,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 不是变得异己的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这一处是用“异己”来代之费尔巴哈式的“应然”理想, 但显然这种代之已经与分工基础上的异化概念有了质的区别, 这种不自觉的使用和自觉的删除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对1844年异化劳动理论的质性超越。其三, 在马克思恩格斯描述共产主义的时候, 有一个“奇怪”的概念出现后又被横线和竖线双重删除: “共产主义意识(kommunistische Bewusstsein)。”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说道:“ 即带有共产主义意识的那样的诸个人不管他们是否这段话没有写完就被全部删除了。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共产主义意识”?“共产主义意识”如何产生又有什么现实作用?“共产主义意识”与所谓卢卡奇原创的“无产阶级意识”有什么异同?马克思恩格斯又为什么把这一段删除?这些缺场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删除了很多语句修辞,特别是辞藻堆砌的批判内容。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章细节词句的删除外,针对语句修辞的大面积删除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删除了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理论无关的批判内容。例如在马克思标号35的手稿中,大量描述了圣麦克斯、施蒂纳关于教阶制的具体论述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的“华丽”批判,而后他们将这一页(包括这一页的栏外新稿)都全部删除,其目的无疑是要集中文本阐述核心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删除了大量辞藻堆砌。例如在马克思标号34的手稿中,马克思用“无可救药”“走马观花”“虱子臭虫子在忙碌”等词语形容施蒂纳,该页被全部删除;再如在马克思标号28—29的两页手稿被全部删除,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两页用了生动的修辞讽刺布鲁诺,他们用了三个“他微笑了”嘲讽布鲁诺的盲目自信,并批判道:“只要他一微笑,他的脸上就会现出许多皱纹,比地图上两个印度的线条还要多。”这些华丽的修辞和生动的比喻虽然有辞藻堆砌之嫌,最终被马克思恩格斯集体删除,但是也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情绪,“活生生”的伟人们向我们呈现了出来。

总而言之,《形态》中被删除的部分不仅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思想形成过程,而且指引我们去关注被彻底抛弃、被反复修改或被刻意缺场的重要内容。纵观广松涉、卡弗、孙善豪三个文献版本的《形态》,各有其优点,也有其弊端,但确从文献角度为我们打开了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条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推向了纵深。












阅读扩展

席    恒丨数据与意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100年大事记的数理分析

张轶妹︱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探索、演进与创新

翟绍果︱疾病冲击、代际互动与健康贫困——基于西部三省九县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何文炯新中国70年:国民社会保障权益的进步与展望


END


责任编辑 | 陈  萍

 网络编辑 | 樊丹丹

  审    核 | 卫  玲


1913年创刊

 更多内容请访问《西北大学学报》首页了解:http://jnwu.nwu.edu.cn

     投稿:xbds.cb.cnki.net  

电话:029-88302242

      注:本文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2期第29-34页。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敬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