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 热

2017-06-28 张智然 律师视野


去年暑期送孩子回安徽老家看奶奶,持续的高温令人煎熬,高温之下想起了儿时的一些趣事,遂写下本文,在本公众号推送后,小文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共鸣,有朋友赞叹之余,深感意犹未尽,今天颇有些兴致,便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些许的改动和补充,希望再次引起共鸣。

                                                                                                   ——  编者



江南地区在饱受连续暴雨洪水的肆虐之后,又迎来了持续高温酷暑的煎熬。这老家的天热到什么程度啊,举个例子,一天下来差不多只尿两泡尿,午睡前和晚上睡觉之前各尿一次,而且都不是被动去尿的。虽然喝了很多很多水,却没尿,你说这喝的水去哪儿了?晚上睡觉只能开一部空调,同时开两部就跳闸,空调也只好让孩子享用了。好在我毕竟是从摇着芭蕉扇的岁月过来的,那年月,别说空调,风扇都是奢侈品,就连扇子,也非人手一把。物质生活与现在相比是差了不少,但也不觉得苦。



小时候,我家的房子是临街的,到了夏天的傍晚,便在家门口的街上洒些水,再把竹床抬出来,一家人坐在竹床上纳凉,我们姐弟三人(早些时候弟弟还没出生)坐的坐、躺的躺,母亲给我们扇扇子,父亲就给我们讲故事,一家人其乐融融。父亲虽然没上几年学,但看的书却非常多,记忆力也惊人的好,文笔也相当出色,说他是东至县的一支笔一点都不过,《东至县志》和《东至县地名录》就是父亲的杰作。所以孩提时代的邻家孩子和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爸爸。


父亲在讲故事的时候,邻家的孩子们也常常过来凑热闹,而每每这个时候,我们就趁机敲一敲竹杠,让他们贡献一把扇子出来。父亲每次讲故事,一定要等到母亲做完全部家务活,一家人全部到位时才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而每当这个时候母亲也非常地善解人意,迅即完成手中的活儿,然后像个孩子似的跟我们一起竖着耳朵静静地听故事。


父亲讲的故事大多是中国古典名著,像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什么的,那时候这些书都很少见到,所以听起来很新鲜,也很刺激。父亲讲故事时很有韵味,语调抑扬顿挫,还有一些口头禅,诸如“一日三、三日九,就这样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之类的。


父亲讲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喜欢卖关子,每次故事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便戛然而止,就像现在看电视连续剧似的,让人上瘾。



父亲工作忙,当然不可能天天给我们讲故事,孩子们便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轮流地讲,倒也有趣。


早些时候,母亲没有工作,仅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系着一家人的生活。孩子中姐姐最大,一到放暑假的时候,姐姐就做暑期工,以贴补姐弟三人的学费和家用。每天天刚亮,姐姐就步行到三、四里外的茶厂去拣茶叶,天快黑的时候再回家。小时候哥哥身体单薄,大部分时间都是我顶着烈日给姐姐送午饭。记得有一次搭坐一熟人的脚踏车时摔了一跤,摔得我鼻青脸肿的,姐姐为此内疚了好几天。姐姐拣茶叶那会儿,我内心还有个小小的期待,高温时茶厂会给拣茶工们发汽水,姐姐舍不得喝,就带回家给我喝,所以那会儿一到傍晚,我就坐在竹床上傻傻地看着街上的行人,迫不及待地等着姐姐的出现。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同样是汽水,为什么现在喝时,俨然没有当时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小的时候东至没有冰棒,一安庆人便经常背着冰棒箱出现在街上,操着浓浓的安庆音吆喝着:“香蕉、奶油冰棒啰!”这声音让人又期待,又失望,失望自然是因为兜里没钱,不过有时候我会用卖牙膏锡和废旧品的钱,去享受一下奶油冰棒的清凉。后来老家也办了一家冰棒厂,很多学生到了暑期就背着冰棒箱走街串巷吆喝。我们家家境虽然不好,但母亲从不让我们去卖冰棒,理由是不想我们去背那么沉的箱子,怕影响身体发育。



那时候,家里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有的是家人之间的零距离的沟通,有的是邻居之间的无缝交流。天虽然热,但心同样也是热乎乎的。


                     张智然

               2016年7月28日于东至

                   2017年6月28日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