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一本线1分就上了北大,高考志愿是个什么逻辑?

澎湃美数课 澎湃美数课 2022-07-19

你知道吗?2021年云南省有位高考锦鲤,只比一本线高1分的他,却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秘诀就在志愿填报。这一年的北大医学部护理学专业,在云南正好是“报考小年”,这位同学以小博大,成功博到了北大。

正所谓“七分靠高考,三分拼志愿”。你知道你的高考分数,是怎么被匹配到对应的高校的吗?背后又有怎样的博弈呢?

✧✧✧

高考志愿填报1.0

1995年以前,计算机技术还没有普及,全国高考的志愿填报、阅卷评分、志愿匹配,都需要人力来处理。

为了能够如期地完成高校招考工作,高考志愿填报被安排在高考前进行。学生就需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来填报高考志愿。

与之匹配的是“顺序志愿”原则。

高校拿到填报第一志愿的学生名单,按分数高低,择优录取。只有当第一志愿上线人数少于招生计划数,才会考虑第二志愿。

这种“考前填报”+“顺序志愿”是全国自高考恢复后,实行时间最长的志愿录取匹配方式。

✧✦

高考志愿填报2.0

但高考一直是一场博弈。学生希望去到最好的高校,但高校,也希望招收到最好的学生。

不能准确评估自己分数的考生,可能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填报志愿。所以,“高分落榜”“高分低报”的现象反复出现。

匹配到的学校,学生不想去。

比如说,在2004年,重庆某区一共招录了3368名学生,其中只有2475名选择到高校报到。超过四分之一的考生放弃就读。

再后来,计算机的普及使高考志愿的填报与匹配的时间大大缩短,考生希望的“知道成绩之后才填报志愿”得以实现。

但另一方面,高校也有自己的立场。

高校认为,考后知分填报带来的“扎堆报考”,会使优质学生都被顶尖学府录取,优质学生分配不均。

与此同时,高考分数具有单次偶然性,并不能真实地完全反应考生实际情况。

所以,高校希望沿用“考前填报”。

于是,博弈开始。

例如在广东省,1999年开始试行“知道成绩之后才填报志愿”,但因为考生扎堆报考等因素,第二年又改回了考前填报。直到2008年才再度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并沿用至今。

✧✧

高考志愿填报3.0

与此同时,高考志愿填报迎来重大变革。

2003年,湖南省率先实行“平行志愿”。

所有考生的成绩会按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计算机从最高分开始检索考生志愿,按照其填写顺序进行逐一投档。如果对应学校已经招够学生,那么会移至下一志愿进行投档尝试,直至匹配到未招满的志愿学校。

2008年,平行志愿开始在全国推广,并于2018年,在全国全面实施。

平行志愿的数量也从最开始的个位数,提升到了如今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然而,考生的选择面在变宽的同时,高校的选择面在变窄。

像在“顺序志愿”中,本可冲击北大、清华的学生,为了保险,可能就选择报考其他高校。

但是在“平行志愿”中,所有心仪学校他们都可以报考。于是,只要分数达到了清北录取线的学生,就会被清北录取,其他高校就会丧失大量的优质生源。

所以,对于同档次,但排名靠下的高校,如何吸引优质学生成了难题。

于是,自主招生、强基计划等提前锁定学生的方式,在高校间被推行起来。

✧✦

高考志愿填报4.0

到了现阶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改革的重点,转向了从“院校+专业志愿”,到“专业(组)+院校志愿”。

什么意思呢?过去,考生会把单个学校作为报考志愿,他们考虑的是:我要上清华,还是我要上北大。

但现在呢,我们会把专业大类作为我们的报考志愿。

每个学校会将专业划分为若干个专业大类,考生不再直接填报单个专业,而是填报整个专业大类。一到两年之后,再根据成绩进行专业分流。

比如数学、物理和天文,就被归为数理科学类,而会计和财务管理就归为工商管理类。

在这套机制下,希望考生可以去到自己适合且心仪的专业。

但这又为高校的招生带来挑战,尤其是对于“冷门”专业。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冷门专业“无人报考”的局面,高校采取将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进行“捆绑”招生。

比如说在某个高校,热门的“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就和比较冷门的“水声工程”进行“捆绑”招生。一个想去就读电子信息工程的同学,如果第一年成绩欠佳,可能就会被分流至冷门的水声工程。

纵观高考志愿匹配系统的每一次改革,其实都是在特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与时代背景下做出的努力尝试。博弈的背后是考生与高校双方的利益,最终达到契合。

指导  张泽红 吕妍 伍银芳
文案/出镜  赵佐燕
平面设计/拍摄  王亦赟

后期制作  孙瑞 王亦赟

调色 江勇

封面 王亚赛


专家采访鸣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 李凤《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机制研究》

2.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李立峰、徐娜、黄丽瑾等《“新高考制度下试点省市招生录取模式研究”成果公报》

3.怀化学院 王伟《新高考改革环境下志愿填报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4.清华大学 钟笑寒、程娜、何云帆《花落谁家———高考志愿填报机制的博弈模型》

5.中国青年报《解读高考吉林省部分人大代表建议“出分后报志愿”哪种填报志愿方式更合理?》

6.中国青年报《考前报估分报出分报三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利弊谈》

7.中新经纬 万喆《高考志愿改革史也是思想发展史




◒◡◒

┊推 - 荐 - 阅 -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