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产业2022年终盘点:哪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黎燕微 朋湖网 2024-04-15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有些路只有走过才知道,为此,朋湖梳理了2022年科技行业发生的六大事件,冬藏时节望大家有所得“道”。

作者 | 黎燕微

编辑 | 龚晨霞



行至2022年的年终岁末,回看过去黑天鹅事件频发、写满“寒冬”的这一年,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哪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这句话到底是怎样一番滋味。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美股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刚达到峰值,自疫情爆发初期以来翻了一倍,眺望未来的2022年,科技企业们信心满满,扩张、投资、并购,大展拳脚力图扩大自身的商业版图。


而如今,好光景不复再现,“广招人”变为“广积粮”,满目萧瑟,盛夏的光辉岁月转眼间走向凛冬的寒潮汹涌。


人们一边抱团取暖,逼走寒气,以活下来作为宗旨;一边又在拥抱着正在蓬勃生长的新赛道,期待着新的独角兽的出现。


站在疫情第三年的尾巴上,我们愿意将2022年视作一个全新的拐点,这一年,科技公司重新审视增长的落地处来自哪里,资本走向“务实”,重寻盈利加速点,数字技术也在暗自积蓄力量,等待着一个爆发的春天。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有些路只有走过才知道,为此,朋湖梳理了2022年科技行业发生的六大事件,冬藏时节望大家有所得“道”。



科技寒冬:将寒气向每一个人传递


关键词:俄乌冲突、美股暴跌、裁员接力赛


毋庸置疑的是,过去十年间里,科技企业一直是资本追逐的宠儿。


然而,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黑天鹅事件”改变了这一切。


“黑天鹅”扇动翅膀,能源价格不断上涨,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美联储开启40年以来最为激进的加息措施。


在美联储加息、利率不断攀升的宏观环境下,科技股跌落神坛,众多业绩不佳或尚未盈利的科技股们没有逃脱被杀估值的“命运”。根据纳斯达克指数12个月的跌幅数据,投资者总共损失了约7.4万亿美元(约合计人民币超五十万亿)。


股价暴跌,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一向豪气的科技股们也开始了“节衣缩食”,裁员接力赛纷纷上演。


据科技招聘网站TrueUp对科技公司裁员追踪数据显示,今年全球科技公司已经进行过1138轮裁员,影响超过18万名员工。仅在美国,自2022年初以来,科技行业就减少了超过6万名员工,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过去10年的美股牛市为科技投资者、从业者和经济创造了大量财富,但这些裁员事件象征着这一时代已经结束。


一切的发展轨迹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言,全球经济长期衰退,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高增长的神话落幕,科技股一路跌跌撞撞的背后,谨慎成了资本的代名词,相较于投资未来的成长型科技股,投资者对于那些拥有可控、可预期、稳定产出现金流的价值型公司的爱变得更加炙手可热、真情实感。


投资逻辑回归务实,这或许也是今年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今年跌幅超过15%的背景下却上涨约5.5%的原因。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一切的投资逻辑或许都要回归伊索寓言中的这句话,“现金流为王”,实实在在的自由现金流才是投资者真正能握在手中的东西。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亦是如此,要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成为最后的赢家,则要重新审视增长的落地处到底来自哪里,让营收模式迈向更为健康的增长模式。


氢能经济元年到来:产业建设热火朝天


关键词:《2022年新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 2035年》发布


如今,翻开每一家科技企业财报,无一例外,都能看到在他们的增长逻辑中,都不会缺乏“以ESG为导向、低碳转型”这一环。


低碳的口号打响了很多年,2022年,人们对其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今年科技股暴跌的另一面是石油周期股的上涨,能源价格的上升也加剧了人们对于新能源的急切需求。


而在众多的新能源中,氢能备受宠爱。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无碳”能源,氢能被视为最具“无害”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当下,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等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已经深入开展对氢能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研究与投入。由此,氢能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根据全球氢能权威组织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需求的18%,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美元。


在国内,氢能经济也在2022年迎来了他的爆发元年。2019年,国务院首次将“推动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之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氢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其中,2021年12月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更是提出,要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政策措施的频频出台下,人们对于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认知也越发清晰明确,今年3月,发改委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规划》明确了氢能在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定位,即其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站在氢时代窗口,氢能源获得了政策利好的发展机遇,国内各地也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氢都产业建设,


据朋湖统计,当下,全国31 个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已有21个省/市发布了关于氢能的省级规划措施,其中,不少地级市更是将氢能作为产业发展的优先项,如河南新乡,在顶层设计方面,已出台了《新乡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新乡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新乡市促进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并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了河南省首座氢能产业园。


再如广州佛山,目前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等政策方案已出台近21项,引进培育了近150家氢能产业企业和项目,总投资额近350亿元,到如今基本了覆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应用全链条以及燃料电池的基础材料和终端应用等环节。


毫无疑问,全国各地氢能产业政策正在不断加码,推动着氢能全产业链快速发展。力求从氢能产业中寻找到一个新的“造富”的故事,成为了众多城市们的心动选择,而这一次能源革命C位的抢夺战谁能成为最后胜出者,有待后续。 

 

智能造车梦的“冰与火”:自动驾驶退潮、新能源热度不减


关键词:《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发布、Mobileye市值暴跌


新能源的最大应用在哪?毫无疑问,是汽车。


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热度丝毫未有褪去的痕迹。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浪潮引领下,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25%。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数字已然超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投融资热度不减,据《证券日报》数据现实,截至2022年11月份,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生融资事件217起,融资金额893亿元;产业链公布了200多个重大建设和项目投资,总投资额超过13000亿元,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的项目40余个。


但或许,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考考验才刚刚开始。12月7日,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宣布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


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截至目前,国家已经确定支出的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高达1486.59亿元,获得过补贴的新能源车累计达313.21万辆。如今,历时十三年的新能源补贴,将正式画上句号。


国家补贴退出历史舞台,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从容应对这一场“市场化”大考?这仍是一个问号,从政策推动走向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征途才刚刚上路。


相较于新能源汽车的热度不减,智能化造车潮的另一方向——自动驾驶可谓是寒冬凛冽,裁员、高层动荡、倒闭、估值暴跌、另谋出路,各种负面消息频出。


11月2日,国内智能驾驶厂商小马智行传出裁员消息,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小马智行的基础设施和数据部门缩小了规模,包括解散上海的Data部们,此外,高层人事变动,例如加州基础设施和数据部门研发中心负责人Kelvin Chan和同样位于美国的测绘部门负责人冯毅都已离职。


无独有偶,12月22日,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宣布裁员25%,表示正在重组以便专注于投资自动驾驶卡车技术的研发。


10月再次上市的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部门Mobileye日子也不好过,遭遇估值大缩水,远低于最初的约500亿美元。


此外,据美国数据库公司Crunchbase分析发现,过去两年上市的14家自动驾驶汽车科技公司,IPO后的估值平均下降了80%以上。


而在Mobileye再次成为上市公司的同一天,福特汽车与大众汽车宣布决定撤出共同投资的自动驾驶L 4初创公司Argo AI,后者将面临倒闭。


这也回到了上文所讲到的投资逻辑——“相较于投资未来的成长型科技股,投资者对于那些拥有可控、可预期、稳定产出现金流的价值型公司的爱变得更加炙手可热、真情实感。”


在2022年的市场环境中,自动驾驶企业大多口袋空空,并且“口袋还有洞,兜不住钱”,自然不受看好。


一言以蔽之,大规模盈利的全自动驾驶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黎明前夕,企业只有一路披荆斩棘才能看到曙光。


巨头并购与反垄断同行


关键词:微软收购暴雪受阻、英伟达收购ARM失败


2022年,尽管反垄断的镰刀不断落下,但严格的反垄断审查并没有让科技巨头们停止收购的步伐。


1月,游戏行业迎来巨震,微软宣布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这是微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如若成功将动视暴雪收入囊中,微软超过任天堂,成为全球第三大游戏公司,仅次于索尼和腾讯。


随即,芯片行业创纪录规模的交易来了,2月,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AMD)表示,已经完成收购赛灵思(Xilinx)的交易,价值约为500亿美元。


4月,马斯克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的商战drama拉开帷幕。5月,规模仅次于微软收购暴雪的收购交易事件记录刷新,博通宣布计划以 610 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 VMware,进军软件赛道。


软件行业中,巨头甲骨文也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其6月宣布,以283 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子医疗信息化企业Cerner,以进一步进军医疗保健领域。


近日,收购动视暴雪一事还悬而未决,微软收购的心又蠢蠢欲动,据路透社报道,微软计划在2023年收购流媒体巨头Netflix。


但在谈收购Netflix之前,首先得让动视暴雪真正归于麾下。但动视暴雪的的收购路并不顺畅。11月24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可能会以损害竞争为由对微软687亿美元并购动视暴雪的交易提起反垄断诉讼。消息称,因为如果并购案完成后,微软有权力不向游戏主机上的竞争对手提供《使命召唤》等关键作品,可能不利于市场发展。 


对此,12月22日,微软对外表示,对动视暴雪的收购案不仅不会损害电子游戏行业的竞争,还能让玩家和游戏公司都受益,并拿出了长达37页的陈述文件。

 

当然,收购受阻还有博通,12月20日,欧盟的反垄断监督机构表示,将对芯片制造商博通计划以610亿美元收购VMware的交易展开调查。欧盟反垄断执法的欧盟委员会指出,担心这项交易会让博通限制某些硬件市场的竞争,该委员会将在明年5月之前对该并购案做出决定。


 科技巨头Meta此前也表示过其深受“反垄断”带来的困扰,7月,Meta对外称,尽管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正寻求阻止Meta最近的一项收购交易,但公司将继续寻找更多的目标企业进行收购。Meta首席财务官David Wehner表示:“并购绝对是我们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司将继续考虑未来的收购。”


而在不久之后,9月29日,美国众议院便投票通过并购反垄断法案,该法案将提高对并购案的反垄断审查力度,并加强各州在反垄断过程中的作用。


在更早之前,美国国会议员更是提出了一项针对科技巨头的法案,拟通过立法禁止科技巨头合并,价值超过50亿美元或可能导致市场份额过高的并购案将会直接被视为非法。


来自政府的反垄断的决心可见一斑,当然,在巨头的收购路上,“扔石子”的也有同行。


今年2月,英伟达计划以660亿美元收购ARM失败事件的背后,便有着来自高通、微软、英特尔、亚马逊等大型企业的“助力”。


科技巨头们总是身处于反垄断的靶子之上,面对坚决落下的反垄断镰刀,也不得不“低头”。


12月20日,亚马逊同意与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欧盟委员会”就其使用数据损害竞争对手的担忧达成和解,将对其商业行为做出重大改变,从而结束了欧盟委员会针对亚马逊展开的两项调查。


无独有偶,近日,Meta的Marketplace服务也被指控违反欧盟反垄断法规,如果最终被裁定违法,Meta同样也将面临10%全球年营业额的罚金。


自《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发布以来,欧洲便在反垄断先锋的角色上越走越远,当然,各国监管机构也在跟上脚步,在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道路上,避免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不良无序的竞争局面发生,让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得以扩大,这是反垄断剑指所在。


上市新势力涌动:“专精特新”企业层出不穷


关键词:北交所、“专精特新”


说起中小微企业,就不得不提“专精特新”。


2021年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自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起来,发展至今,我国已经累计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利润率为10.6%,较规上工业中小企业高4.4个百分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九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配套,其中400多家成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配套专家”。


在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更是成为了上市的一股不容小觑的新势力。


据安永日前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在A股今年新上市公司阵容中,“专精特新”企业占上市新股总数比例上升,占比为历年最高。在上市新股中,“专精特新”企业超过百家;其中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最多,占全部“专精特新”新股的38%。


此外,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康普化学、九菱科技在北交所上市后,北交所上市公司增至150家,其中有59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39.33%。


毋庸置疑,“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上市新的驱动因素,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春天。

 

上市新势力涌动:“专精特新”企业层出不穷


关键词:深圳数据交易所成立、“数据二十条”公布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重要性在近两年愈发凸显,据国家工信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数据,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815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超过25%。


“掘金”数据要素,释放“数据”的生产力变得迫切起来,在市场已先给出了热烈的反响之下,政策相关措施也要立刻跟上脚步。


2022年11月15日,深圳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数据,作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要素,已经可以在深圳进行交易。至此,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均已成立数据交易所。


随后,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称“数据二十条”)正式对外公布。文件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方面初步搭建起数据治理基础制度体系,并提出了20条政策举措。

     

从整体来看,“数据二十条”选择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聚焦数据使用权流通,提出要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这一运行机制的出现,正如国家发改委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白京羽所言,其为审慎对待原始数据流转、鼓励数据开发利用、引导数据产品交易、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奠定了制度基础。


而伴随着各种数据基础制度的不断搭建、完善,数据要素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拉开了快速发展的序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数字经济呼啸而来的时代,未来得数据者得天下。

 

写到最后


1925年,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中提出了六十年的经济长周期的观点,即著名的康波周期。康波周期基础是技术周期,当科学技术革新开始,再经由产业革命转化为新的产品,技术红利消失进入萧条期,等待下一波康波的来临。

    

简单来说,还是回归那句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一个新周期的开始必将是以技术革新为起点。


回顾过去一年,地缘政治冲突、疫情的不确定性等一系列外部冲击因素让全球经济继续处于不稳定和波动时期,越来越多的声音提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康波周期的尾声,面临一个新的周期开始,与此同时,AI、云计算、大数据等不断变革演进的数字技术正化作为“钥匙”成功打开新周期的大门。

    

新周期、新起点,机会时刻都在,“挺住”意味着一切,一切皆有可能。





往期热文


科创板开市三周年;10支“明星股”有谁?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云出海故事下卷:逐鹿中东

对话山石网科韩冰:用国产化创新突破网安的“缺芯少魂”

1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登陆科创板,名单都在这了

重磅丨朋湖网与西数中心签订战略协议,共同促进数据赋能实体经济

印度,SaaS兴起

一家国产云原生数据库的大胆设想

自动驾驶:跨越商业化落地天堑的黎明前夕


更多内容 关注下方

朋湖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