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攻,1979,中越战争的非专业检讨(下)

2017-01-09 橡树 流浪的橡树


进攻,1979,中越战争的非专业检讨(下)





因为年底忙于工作,这篇文章这期更新稍迟,恳请朋友们谅解并请朋友们予以一贯的支持和批评。


《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这类文章比较小众,查阅、比较和汇总资料等工作繁杂,还请朋友们有空多为推广。


本号才疏学浅,书生意气,纸上谈兵。不到之处,信口之言,恳请方家见谅。如得幸参加该次战争的前辈的不吝赐教。不甚荣幸,致谢为先。



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系列》以开战、进攻、撤退三部分,分别独立成文,尽可能就笔者的知悉与判断,回顾那场比邻国之间的战争。本号将于即日起,分:

《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

《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完成)

《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中)(完成)

《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完成)

《进攻,1979,谅山战役非专业检讨》(待续)

   《撤退,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待续)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



在西集群取得整个战场的优势的同时,中国军东集群在截止1979年2月26日,也完成攻击占领了越南高平、同登。基本上在大态势下控制了整个越南北部地区。所以,就战区态势而言,中国军处于主动和优势。当然,在另外角度看来,越南军化整为零,尤其地方武装和民兵,似乎并不在意整体的北方防御体系的崩溃,频繁采取狙击、阻击和游击的战法,滞留中国军进攻速度,破坏中国军后勤,并且取得不俗的战绩——这也是战后,越南认为他们也拥有战场优势的原因。



中国军在战区山地人力拖拉火炮抵近,平射越南军火力点。


在各自的频道,打各自的战争。1979中越战争对于谙熟内战、韩战区分前方后方的中国军来说,进入越南境内,就没有前线后方之分别。


和西集群的决战老街、柑塘类似,东集群也以一战而全面突破国境的全面攻势,齐头并攻。军力战力均优于西集群的中国东集群,在战略层上,担负了整个战争的终极目的,在最为有效的时间,攻击点谅山,实现这次“有限”战争为后来两国外交暨世界格局政治服务的目的。


谅山是南下河内的门户。而要攻击谅山,则必须扫清谅山外围和攻克谅山的门户。高平、同登首当其冲。


高平、同登到谅山一线是越南北方地势分界。该战区北至中国境内,地势凶险,热带植被茂密伏,受制自然环境和气象气候的分割,战场狭小,整个战区根本找不到一个类似内战和韩战那样的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战场。这也是战争爆发,东集群的传统的大兵团进攻遇到的大麻烦。


同登毗邻中国,在战场上地势相当越南军防线最凸出部。所以同登的越南军防线在开始,即被中国军野战炮群以最为猛烈的直接打击。然而,同登越南军数年经营该地国防军备和防区体系化。加之,中国军缺乏前方实地的观察和引导,最初的长时间的炮击,除却毁灭一些地表目标,杀伤破坏效率低,全然没有想象中的效果。


主攻同登的是中国军55军。该部49年由降兵编成成军,曾于1950年左右富有两湖地区山地战经验。越南军守备部队为第3师一个团和一个省队,一个市队,据越南军第3师记载,战时,同登守备部队大致在1个野战团,1个炮兵团和2个武装民兵团。担负支援和侧应的部队大致在1个野战团和1个武装民兵团。



越南军省队、市队多在战前遍布设置陷阱。


很显然,和攻击老街、柑塘类似。中国军对同登的攻击,同样也是集重兵于雷霆一击。战法上,主攻同登的55军和攻击老街的战法完全一致,其3个主力师中,以163师和165师实行东西两翼进攻同登南部山地,对同登进行钳击。其164师主要任务则是保障友军的钳击。


一眼看去,这种排兵布阵明显是贪图一战而全歼同登守军。更为主要的,是打起仗来,排山倒海,气势如虹。这种战争,非常符合当时的中国军将官们的几乎“统一”的“战争审美”,然而,未免让人遗憾数十年如一日,中国军就脱离不开苏联制式的呆板战争习惯。


地形地貌复杂的扣考山、扣马山和同登城区,是越南军早已布放的要塞性防御体系。战前,中国军有限的资料,匮缺整个同登暨扣考山、扣马山的越南军防御体系的了解。再加上粗犷设计的全面进攻,重点钳击的战法全然不太适合战区遍布零碎战术战场。所以,进攻开始,炮火准备效果完全无法达到攻击预期。



越南军在交通要道和战役、战术要地大量铺设各式地雷,是致使中国军战损的主要武器之一。


首批按照钳击计划一往无前推进的进攻部队,即遭地雷、陷阱和数量之多的暗堡火力的杀伤。进攻阵型大乱。而最为遗憾和尴尬的是,仓促之下,中国军缺乏冷静的机械化战争的应对。甚至有指挥官命令收集南方耕牛,效仿“田单火牛阵”以企图破坏越南军大面积的地雷阵的黑色幽默。


把戏台子的玩笑开到战场上,是战死同登的中国军英勇无畏的热血士兵们的悲哀。


第一批发起主攻的中国军部队不乏成营连编制的,战前几乎不到3个月训练,编成的新兵营连。这些部队主官本着热血英勇,同样也全无战场经验,多有振臂高呼带队冲锋,率先阵亡。其时,文革期间,为体现官兵平等,中国军官兵军装完全一样,无区别标示。因为最初排、连、营甚至团主官带头冲锋阵亡,于是,有大量新兵的作战部队随即混乱,在各自单位的狭窄的战术战场进退失据,使得伤亡更为惨烈。


进攻同登的各个战术作战区的团、师一级前敌指挥,在临战出现预期之外的复杂情况下,似乎找不到灵活应变的战术、战法。从后来的资料能够知道,就是他们几乎全以不变应万变的进攻的命令,应付一切变故。冲锋开始,进攻命令一直不断。


进攻,进攻,进攻——前线的连排班组和士兵,不得不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冲锋。


据一位参战老兵陈述,487团担任主攻的加强营,在发起进攻后第三天被补充新兵194名,等到任务完成,全营仅剩113人。很多中国军士兵入伍不到3个月,甚至没有实弹经验,即冲锋一线。也有老兵陈述,很多补充新兵,居然没有配备武器徒手来到火线——战时后勤的疏忽的代价同样也是惨烈的战损。


作为军人,这场战役中越双方的作战士兵和底层指挥官表现出刚烈、顽强的,大无畏面对死亡的职业军人意志,让世界观察者们震惊。


事后,更多人看的是新闻报道:某某烈士英勇无畏,以身滚进雷区为“滚雷英雄”。然而,在分割的各个战术战场,遍布根本无法肃清的无数地雷。如此规模战争,在进攻前指挥将官在战场投放攻击步兵,肯定存在准备工作的失策。


以局部士兵英烈之举谈战争,是政治不是军事。



越南军一个实战陷阱模型。战场上,因为救护,1个受伤的士兵意味丧失2——3个战斗力。


实际上,前线士兵以身滚雷,完全可以理解为:个别士兵的大无畏军人职业素质固然英勇,但他们英勇的践行,是指挥官全无应对复杂战场局面而一味高喊猛冲猛打的野牛式进攻的无奈选择。


中国军一开始就没有预估越南军的顽强的抵抗意志,一厢情愿以为排山倒海的炮击可以撼动抵抗,继而策划两翼同进,钳击同登,全歼守军的战法,使得中国军伤亡非常惨重。


同样,被中国军强大炮火压制和分割在各个战术战场的越南军,站在他们的立场,他们为他们的国家同样附以壮烈和英勇的牺牲。在战争发生后,这些枕戈待旦的越南军官兵随即进入阵地,长期的战争经验使得他们临战发挥明显超越中国军。



(长按添加,更多精彩与友分享)


            人性崇尚自由

在同登攻守战中,越南军在预计攻击的道路、战术要地等布置地雷,以明暗、交叉、侧射各种火力预先设置射击诸元,富有战争经验且熟悉地形的越南军唯一的野战军主力团分拆成为若干战术作战单位,加上若干的武装民兵和地方省队、市队的战术作战单位。随之,在同等暨外围,广泛开展狙击、游击和伏击。


这时,已经和越南军纠缠在一起的中国军,缺失了集群攻击和重炮支援优势。在取得防线和阵地突破后,却不得不仓促回身,应对此起彼伏的狙击、伏击、游击。这种各自在自己的频道打仗的战法,使得缺乏先进战争经验和优秀战场指挥官的中国军士兵们,为最后攻占同登,付出惨痛的伤亡。


让后人诟病中国军东集群打得不如西集群,多因为攻打同登时,这种无视战斗兵牺牲,一味指挥猛冲猛打,以士兵性命去换取最后胜利的莽撞战法。事实上,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军战损很大程度都是缺乏训练和几无实战经验。这个教训震撼了中国军方高层,促成了后来的中国军改。至于效果如何,尚待检验。


因为付出巨大的战斗兵牺牲,55军163师在攻击越南军顽强守备的一个永备炮台坑道,屡屡攻击失败后,主官盛怒之下,采取极端战法。该部以若干烈性炸药和汽油,配置农药,一举炸塌坑道。很多随越南军躲进该坑道的非战斗人员阵亡,数字不详。中越军人浴血奋战七天后,同登被中国军东集群占领,越南军野战军暨地方军共4031人战损。中国军战损数字不详。


现在看这段资料,让人难以为作战双方去评论。同登守备是成体系的山地城防守备。首先,该地仅一条铁路,进出公路少。双方均心照不宣应该明白,这样的地形限制了以坦克等机动为主的大兵团展开,集群战术攻击根本无法实现。同时,这样的地形,便于守备方可以凭借环山、高地复杂地形进行游击、狙击、伏击。



1979年中越战争中,中国军各类炮群成为战场主角。中国的大炮兵军事思维源自前苏联军事思维和内战时期东野、华野实战。直至现在,中国拥有的常规火炮堪居世界前列。


其次,战术战场狭窄,兵力投放密集。以一个整军在如此狭小战区,如此复杂地形地貌和植被的环境,传统的排山倒海攻势,意味就是惨烈的牺牲。不怕牺牲固然应该属于军人意志,但为将者不珍惜士兵的牺牲,则全然无法理喻。


再次,中国军炮火习惯于大炮兵的大场面大炮击,可能缺乏在前线观察哨具体、目的的引导,无法完成炮火掩护、炮火扫雷、清点等精细与集约的战术。同时,步兵前敌指挥官不熟悉步炮协同战法,遇到战场形势恶劣,一味冲锋,急于求成,脱离炮火支援,以至于这次战役中国军虽然拥有绝对压倒的炮火优势,却不得不靠步兵冲锋,以惨重伤亡去消灭对手火力点。


整个战役时间是7天。事实上,一旦发起钳击攻势,发现同登大量的火力点、掩蔽部、工事、障碍物暨越南军的顽强抵抗,则完全可以徐进,以少数精锐部队分路突进,以远程炮火和团营连各级炮火予以支援,逐点清障。事实上,对同登集中优势炮火和兵力的压倒性霹雳一击之所以耗费7天时间,可以推论:中国军不顾伤亡的莽撞打法失效后,可能后期还是调整了打法。逐点清障耗费了时间。


在同登攻防的战役中,越南军在战区广泛开展了脱胎于“人民战争”和美越战争“特种作战”的全民战争。事先,越南军最大程度动员了非武装民众拿起武器抵抗。在撤退部分非武装居民后,剩余的当地越南党政工作人员均混杂在战斗部队之中,大量便衣武装人员参加战斗。


一方面,这些非正规武装的战斗人员固然可以成功多次大量杀伤中国军,但是这类愚昧的战法,也刺激了中国军的凶狠报复。55军163师爆破了同登的一个越南军永备炮台坑道,其内,除却200来人的越南军人外,另外不详数字的武装与非武装人员也玉石俱焚。


可见,未来的两国战争,任何以非武装的类似人民战争而开展的武装战斗,根本无法逆转两军战力悬殊,而且容易致使非武装和平居民的大量伤亡。人民战争的提法和鼓励、怂恿、指使平民参与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战争犯罪。



中国军和战区内越南军战术对抗。能够抵近,可能事先已经经过激烈交战,局面已经完全控制。摄像机镜头正对火力点,或者摆拍。


中国军东集群在攻击同登的同时,也以该集群最精锐的王牌主力,开始对越南高平省省府高平发起攻击。以两个王牌主力军发起如此规模的大战,势必应该考察、斟酌如此规模攻击高平暨其周边的政治、经济、军事价值。


高平是越南北方六省之一的高平省省府,高平市和整个高平省的地理为复杂地势分割。高平相对老街、同登而孤立,是典型的由土山和石山组成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山地比高多在400米以上。天然石洞岩缝多不胜数。植被茂密,道路稀少、崎岖。整体经济非常落后。就战略军事价值而言,高平绝非兵家要地,而是孤悬谅山和老街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其军事价值需要依托谅山和老街的支撑,才可以体现。


很无语。就战略和战役层面来看,打下谅山和老街,失去支撑的高平暨高平省,全无再大的军事、经济、政治价值。


打高平,更像是军事上的形式主义的动作。似乎,只有打了所有毗邻中国的越南地图上的城市,才能够体现中国军威。然而,就战争角度上看,要打一场什么战争,重要是打其于这场战争中的军事价值。换言之,打仗也就是以最少伤亡,实现战争目的的打实惠。


打下高平赖以形成军事价值的两个支撑老街和谅山,如果时间够长,足可以使高平越南军“闲赋”于整个战争之外,处于被分割和被困的尴尬态势。最后可以在控制谅山、老街后,转身再从容不迫,用绝对优势炮火支援,以小分队拉网攻击,逐点清理、逐遍扫荡,继而彻底占领和控制高平和高平周边。如此作战,两个野战师足以解决。即便假设时间紧迫,中国军也可以以纯粹远程炮火,在小分队引导下进行专门目标打击。消耗高平越南军战力,达到以最少伤亡实现控制高平的战争目的。如此作战,一个加强重炮集群的野战师即可解决。



越南军一个战术小分队山地战术运动。可见其火器配置迫击炮、班用机器和火箭筒。


事实上,1979年中越战争中,中国军以两个王牌主力野战军攻击高平。这种攻击,浪费了两个主力军的战力厚势,这是战略层面用兵的短视。这两个王牌野战军投入战场,仅到打下高平的战略作用。兵锋戛然而止。这似乎更像是这场战争中可有可无的武装大游行,是典型的军事资源的浪费。


既然是对越南发起惩戒性质的战争,那么,以最短的时间,进行火力压制和突进,投入这两个野战军在老街和谅山方向,占据谅山,郎盖等地,在这些地区尽快建立支撑,应该是可以完成。这样,大的态势上,中国军可以实现往南威慑越南首都河内的优势,继而宣布退军,其影响、效果远好于实战。


检讨这场战争,以两个王牌主力军以钳击攻势攻击高平,就战略及战役价值而言,似乎没有值得评论的价值。这次高平地区的攻防战役中,中国军以“东溪穿插”战术自我标榜为战术经典。这里,因为本文观点对中国军重兵攻击高平及高平省地区的用兵不敢苟同,对于这次所谓经典的“东溪穿插”战术,一则,其战役和战略价值于实战中中国军战损太小;二则,莽撞地在陌生的山地丛林战区进行机械化集群穿插作战,指挥将官思维过于《三国演义》而背离起码的现代战争文化。


前苏联在二战流行的打法,因为导入中国军经历的内战和韩战,取得不俗的战绩,于是,这种战法几乎成为对中国军将官们一种固定的僵化军事思维。打高平包括东溪穿插战,其实就是一次以41军和42军进行南北钳击,再辅以迂回牵制和大穿插断敌后路的苏联制式的定式作战。



右下角是谅山,左侧是老街。地形图几乎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毗邻中国最为复杂地貌的区域,即是高平地区。地图可见,高平要对中国境内暨中越战争两个战场发挥战役价值,必须依赖谅山和老街支撑。


高平地区,当时越军总参谋长文进勇多次实地视察战备,推论高平险要地,配置地雷场、铁丝网、铁刺、竹签、陷阱,足以使进攻者担忧伤亡而保万全。再加上高平进退艰难,越南本身在这个区域部署的338师、346师,均属于越南军方经济局的生产部队(类似新疆农垦军团类)临时升级的野战军,其北方战区投入的主力野战军316A师和另外一支野战主力第3师,则分别部署在老街以南和谅山地区。均较远脱离高平地区。


可见,越南军确实把高平地区认为是最合适防御,达到牵制、消耗对方的,相对整个战争独立的战区。


对高平,中国军正面发起排山倒海的大兵团攻击。这种不惜伤亡为胜利不顾一切的攻击,为后来越南军官兵在谈及时经常面带惧色。这种战法,我们现在看,不仅越南军官兵畏惧,我们可能更为畏惧。中国军队目前无论军制、设备、战法均有创新。具体创新如何,国民依旧陌生。假设在未来发生战争,将官们还是用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战法,奈何?


在战后被中国军引为战争经典的穿插东溪的战术作战,更是出现很多无法回避的战术硬伤。42军126师组成一支以坦克营为主、配属步兵连、工兵连等多兵种合成穿插战术集群,迂回穿插高平背后的东溪。然而,穿插部队据说没有整个战区最新作战地图而沿用时隔二十多年的老旧法文地图。在穿插过程中,因为地貌变更,山道崎岖,很多坦克包括搭乘士兵摔下山崖。行军中,套用二战行军模式,为避免摔下行进中的坦克,很多搭乘步兵、工兵把自己捆绑在坦克上,却对复杂地貌随时出现的伏击、狙击、游击猝不及防,成为靶子。


这支以59式、62式轻型坦克为主的穿插战术集群,执行的任务似乎非常“高明”,然而,因为这类坦克侧装甲薄弱和机动性落后,而越南军沿途设有无数的明暗火力点与武装小分队,大多配属了RPG7火箭筒。一弹即可毁灭一辆坦克。尤其当时中国军坦克通讯设备落后,指挥官坦克多以双天线为显著目标,成为越南军首先伏击对象。



在山地激战的62式坦克。图片不大但可以明显发现,坦克机动和射界正常发挥受山地制约,非常窘困。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军坦克战损较大。


一路穿插,该穿插合同集群最后,步兵全部损失。仅5辆坦克到达目的地。而后,在无步兵掩护下,这5辆坦克坚持三小时和攻击到此的大部队会师。这个简单的叙述即可说明三点。其一,越南军游击小分队多有电讯,一旦接火,后面的越南军会做相应的战术调整。坚持认为“神兵天降”,似乎有点难以成立。其二,一只精锐的合同穿插集群,最后仅5辆坦克基本预期到达目的地,其战损和穿插设计与现实效果出现明显脱节。其三,没有步兵配合的5辆坦克可以坚持3个小时,足以判断当时越南军对于该地区战役价值的低估。


实际上,整个攻击高平的战役发起后,两个王牌主力军暨加强配属部队对高平的钳击,越南军还是以化整为零,各自为战的战法应对。正面防线的退却和更多独立作战单元的出现,使得中国军以两个王牌主力军的巨大战力停滞在这个地貌复杂,经济落后的越南北部地区,失去下一步往越南腹地机动的潜力。


如此用兵,不敢苟同。当然,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的主要攻击方向的决策,在于西山指挥部而不在于许世友的东集群指挥部。这也是战后,中越双方对于战争评估各不相同的分歧。中国军认为,一举击溃当面越南军而攻破高平防线;越南军则认为高平越军滞留了中国军攻击锋芒,并且给予中国军以较大的杀伤。现在评估这场战争中,中国军在高平发起攻击的战役,在战争战略层面,无疑,越南军取得了成功。在战役层面,中国军实现了攻占高平的战役目的,取得了成功。在战术层面,中国军和越南军出现这场战争针锋相对的战术较量,各有可圈可点的应对。


开战初期,西集群对高平作战的王牌军,在战况复杂战损过大,较为冷静及时调整一些战术。多处记载,均可以看到中国军开始以改装运兵车搭乘步兵,合同坦克进行战术攻击,用连营团炮火抵近直射和抵近观察哨引导重炮攻击,等等,这些战法和战术的调整,以及作战官兵实战的合同,均显示出这两个王牌军本身的战术素养及应变。



中国军喷火器兵对越南军火力点的清除。


这场战争中,配属拉网攻击,逐点清除作战的中国军大量喷火器兵投入战场。无形中,加大了战争的惨烈度。但也有效遏制了越南军化整为零的游击、伏击、狙击战术。


评估1979年中越战争中,中国军东西两个集群的战绩,可能应该以东集群优于西集群,是中国军主战场作战集群和整体战争的主要目的实现者。依据就是东集群后来打下了谅山,直接震慑了河内。能够分兵打高平而同时攻占谅山,中国军东集群于这场战争体现的战略价值,显然高于西集群。


1979年中越战争以中国军彻底攻占谅山作为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中国军高调宣布退军。


东集群在以41军、42军暨配属加强的大军正面以钳型攻击高平浪战的同时,发起了以第55军、54军162师,加强重炮集群为正面,以43军和50军148师为东侧面的,对谅山的钳型攻击。经过攻防双方惨烈战斗,中国军以占领谅山宣布胜利。而越南军则以重创中国军为理由,宣布自己也是胜利者。


关于谅山战役,限于本文篇幅,将以《1979年中越战争——谅山战役》撰文专述。敬请朋友们稍待。顺致新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