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何止于粽子

彭文斌 当代江西 2023-08-22

我们重视传统节日,是对勤劳智慧的先民、圣贤的追忆,是为了追寻血脉中的文化念想,更是确认和塑造民族文化的需要。


众所周知,端午节跟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的爱国爱民之情,迄今感人肺腑、令人疼惜。不过,在两千多年的时光沉浮中,端午节早已不是单纯缅怀这位爱国诗人的日子,而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
江西自古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人们是如何过端午的?为何端午能在人们心中占有如此分量?
仲夏流火,草木葳蕤。此时,江西人的“端午情绪”开始涨潮。
美好的记忆,往往从舌尖开始。吃“五子”,是江西人过端午的“标配”。所谓“五子”,即口子(蕌头)、蒜子、鸡子(鸡蛋)、粽子和包子。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吃粽子,自然是首选。江西人偏爱咸粽,咸香的糯米里包藏着一大块鲜肉,那种腻乎乎、香酥酥的感觉,从舌尖直袭肠胃。江西人认为,端午当天吃“五子”,可以起到防病健体的作用。
咸鸭蛋是江西人的“心头爱”。节日前夕,主妇们便悄悄地储备鸭蛋,她们将黄泥加盐,和在一起,替鸭蛋穿上“新衣”,然后放入草木灰之中滚动,逐一小心装入陶罐,静待开坛的好日子。蛋香氤氲之际,端午如期而至。
南昌人很“作兴”过端午节。鸡蛋、鸭蛋、鹅蛋被做成茶叶蛋和盐水蛋,涂上红色,以各色小网袋装好,悬挂于小孩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端午这日,亲友相聚,江西人的杯中之物多为雄黄酒。雄黄可克百毒。于是,人们将雄黄研磨成粉末泡制酒,举杯一饮而尽,状态松弛豁达。在萍乡,当地人还趁着端午吉日,上山寻挖草药,熬制凉茶,用以清热解毒。
插艾草和菖蒲,是江西人致意端午的一种庄重仪式。端午前夕,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在大门左右插好菖蒲、艾草,象征“蒲剑艾虎”,以除妖避邪。在鹰潭,人们喜欢制作艾草香囊,青草芳香萦绕,让人神清气爽。
端午节最隆重的节目,莫过于赛龙舟。
高安市打制龙舟时,会举行祭祀仪式,待龙舟完工后,还要进行“祭梁”,木匠动情地唱起彩词:“一进船头生百福,二进船头状元红……”
在江西,以分宜县洋江镇的赛龙舟最为抢眼。其龙舟竞渡形式多为直道竞速,赛程约500米,抵达终点后接着掉头往反方向与下一队竞渡。
划龙舟也是南昌人的重头戏,从4月开始,筹备工作便紧张有序。今年的南昌国际龙舟赛更是人气爆棚,40多支龙舟队近700名选手奋楫争先,“晒文化”的同时也赛出体育精神。
湘东的旱龙船也是一大特色,当地人在祭拜仪式完成后,由90至120人组成文艺表演队,在村庄间巡游表演,整个乡野热气腾腾,日子红红火火。
端午节,从来都是既丰盛又浪漫的,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佩香囊、赛龙舟等,仪式感满满,节日的氛围充盈着赣鄱大地。
2023年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马悦/摄
耳熟能详的端午诗词,人们总能随口说出几句,但潜藏在江西的与端午相关的历史人文故事,你知多少?
唐代首创“锦标”的比赛制度,在龙舟划向终点时,以抢夺浮标判断名次。作为江西第一个状元的卢肇,出身贫寒,赴京赶考前备受时任袁州刺史的冷落。次年,他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袁州刺史特意在端午节大摆宴席为其接风洗尘。
眼见河面龙舟如箭齐发,卢肇有感而发:“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刺史听闻,惭愧不已。
江西吉州庐陵县的文天祥,生逢乱世,深感无力回天,他在端午节写下的几首诗歌充满悲壮、忧虑。
在《端午即事》中,文天祥如是明志:“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在《端午》一诗中,文天祥更是慷慨而歌:“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写《端午初度》时,文天祥已经抱定殉国之心:“所思多死所,焉用独生存。可惜菖蒲老,风烟满故园。”
诗文中透出文天祥坚不可摧的民族气节,影响了众多仁人志士,他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以《临川四梦》饮誉中外的戏剧大家汤显祖,对举办龙舟赛有着独特的视角。他在《午日处州禁竞渡》中写道:“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世人谁能知,至情至性的汤公这是担忧龙舟赛越搞越奢华、劳民伤财呀!
1935年的端午节,对于方志敏同志来说,是个难得的日子。经过努力,他准备了几个菜,在“优待号”里与战友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久别“重逢”,他们一边聚餐,一边叙谈,共同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端午。当年8月,方志敏壮烈牺牲于南昌。
在文化名人的笔端,端午变得尤为精彩;透过名人轶事,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感。不管你是否相信,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正因为深厚的文化积淀,端午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很多人心底的文化认同不断被唤醒,对于过节也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新余渝水区志愿者与颐养之家老人一起包粽子。
事实上,很多人会担心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传统味”,该不该过节引发热议。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
我们重视传统节日,是对勤劳智慧的先民、圣贤的追忆,是为了追寻血脉中的文化念想,更是确认和塑造民族文化的需要。
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习俗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举饱含着千年的缅怀、祝愿、敬畏。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通过各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起人们爱国、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即便岁月流转,人们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寻找更多的精神出口。无疑,端午节也成为融洽亲情、沟通信息、冰释隔阂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传统的节日从来不单是吃吃喝喝,更重要的是能聚在一起制作美食、走亲访友、举办民俗活动,享受一份温情和暖意。一家人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何尝不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追求的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端午节的内涵却日益丰盈。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和奋斗精神,激励我们以光明驱赶黑暗,以智慧战胜邪恶,化凶为吉,化恶为善,让欢歌和笑语留驻千万家。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这座小城为何频出“足球小子”
“开院晒粮”为何引发热议
“最美环保人”美在何处?
陶文旅三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有何秘诀
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如何解锁人才密码
峡江水利枢纽何以实现国奖“大满贯”
乡村赛事“霸屏”的背后
在上饶看见“千万工程”
龙舟赛背后“赛”什么
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学与思
这座赣东小城缘何与台球相爱相生
《中原音韵》何以成为“国音鼻祖”
由“微笑天使”江豚说开去
融创发力,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一碗米粉折射的江西情
景德镇:文化基因从何而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