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辈子就做教育一件事”——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红宁

李梦玉 当代江西 2023-09-19

医林杏坛,他是拓荒者;三尺讲台,他是守望者。前者拯救肉体,后者启迪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近江西这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红宁,看看他是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红宁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刘紫娟/摄
俯首耕耘讲台40余载,青丝已熬成华发,但他依然初心不改。今年9月,66岁的刘红宁荣获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还带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面对荣誉,他却只是笑笑,说道:“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而且啊,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就适合做教育,别的不行。”
创新“双惟”模式的“开路人”
聊起“双惟”,全校师生都知道,这个江西中医药大学的“独门秘籍”是他们的班主任刘红宁提出并不断完善。“双惟”二字取自校训——惟学、惟人、求强、求精。
漫步校园,在操场边,你总会被那六点半准时响起的“一二一”口号声吸引,一群学生正踏着晨曦、迎着朝阳跑步;在教室里,你会惊讶于竟有一群学生自发每天早上读书背书;在马路边,时常见到有人在做志愿服务。而这些都是“双惟”学子的身影……
到底是什么魔法,让这些学生如此自律,甚至觉得“加入后悔一阵子,不入后悔一辈子”?这个素质教育实践样本究竟藏着什么“真经”,以至于省内外高校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而刘红宁所在的江西中医药大学作为一个二本院校,师资短缺、资金匮乏。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素质教育而不大幅增加办学经费?如何增强单科性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从而激发潜能呢?
分析样本,两年内查阅15376篇文献,总结出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存在“五多五少”问题;实地调研,追踪毕业后在各自领域表现优秀的校友,提炼出其共有的四项基本素质:意志力、专业技能、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
抓好四个素质,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是刘红宁找到的培养人才的“钥匙”。
刘红宁为“双惟”班晨跑学子加油鼓劲。杨清跃/摄

提出加强大学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全新理论,于2006年创办“双惟”实践班;构建“双惟”实践模式,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养成良好习惯的“四自一养”培养路径。
不设门槛,打破专业、班级的限制,接受全体学生参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所有活动由学生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日常管理由班委、队委负责,实行轮值制,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但考核制度严苛,只要累计3次迟到早退或1次无故缺席,就被淘汰。
这些看似没有太多外在显示度的改革,指向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双惟”证书,成为毕业生质量的招牌。从奖学金获得率来看,“双惟”学子获奖比例比同校普通班级学生高1.6倍;从研究生考取率来看,是同校普通班级学生的3.5倍;从企业满意度来看,有企业直接定向抛出橄榄枝,希望更多的“双惟”学子加入……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比起授业传技,作为一名医科教师,培养学生澄澈的救人之心尤为重要。
今年7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黄晓霞同学在等火车期间,听到广播里紧急寻找医护人员的通知。身为实习医生的她在表明身份后,经家属同意用随身携带的针灸用具为发病女孩进行治疗,直到女孩完全清醒后才急忙拿上行李踏上回家的路。
5年前,同样是在火车站,黄晓霞的直系师兄、现任老师的葛荣荣,也救治了一名中暑昏倒的老人。相同的是,他们俩都是“双惟”班的成员。
八年探索创新,“双惟”实践模式在2014年问鼎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江西省高等教育该奖项零的突破。
刘红宁为“双惟”学子颁发证书。杨清跃/摄

“自觉站在学科前沿”的“引路人”
了解“双惟”班,就读懂了一半的刘红宁,从中我们看到他在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创新;但如果不来实验室,你很难了解他是如何实现科研和教学“双丰收”的。
刘红宁说:“教育和科研是并重的,其实做科研也是为了教育,老师只有自己站在学科前沿,才能领着学生往前走。”
2022级中药专业研究生黄海霞说:“导师刘红宁平时是位可亲可近的长辈,但在科研上,他特别严谨专注,经常和我们强调学术纪律。”
坚决杜绝数据造假、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强调学术自律、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和学术风纪建设,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科研全过程……刘红宁指导的学生从未出现过违纪违规行为。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做到”。在科研中,刘红宁总是提醒学生要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注意科研成果转化。
中医临床人才“不会看病”怎么行?为培养中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刘红宁于2003年创办“科研实践班”,腾出一学期专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训练,该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3年创办“岐黄国医书院”,将院校式、师承式、书院式“三式融通”,促进了中医潜明知识有效传授。培养出的284名研究生中医信念坚定,临床技能过硬,创新创业能力强。2023年,该项目成果被授予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除了强调学术纪律、重视成果转化,刘红宁反复强调要树立创新意识,“要不断思考,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要在解决国家关键领域‘卡脖扼喉’的核心技术难题中成长成才”。
拿中药药剂研究领域来说,中药固体制剂制造受制于质量低、产能低、能耗高,一直难以广泛运用。而中药片剂要达到药效,药片规格就得做大。但药片一大,包衣难、易黏连的问题立马出现。“既然传统形状走不通,那就创造新的片型!”

刘红宁与研究生探讨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与方法。杨清跃/摄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反复试验,平面双圆台磨角形和凳面三角弧形的片剂片型终于被研制出来,在2003年一举打破了片径大于15mm难以包衣的技术禁区。
为解决规模量产的问题,刘红宁团队又开始着手研发“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值得高兴的是,其中大容量螺旋层流包衣技术突破了片芯停滞、大于500公斤每批次生产包衣不均等一系列难题。
由此,中药片剂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高效节能的中药制药装备从此牢牢握在了国人手中,近3年就节约了外汇1685万美元,企业销售额达113.1亿元。
而这,只是刘红宁坚持科研育人理念、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结出的硕果之一。
“育好教师雁阵”的“领路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刘红宁很早就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年轻的时候有位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他说你不是想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吗?那做好团队,一定比你单打独斗强,对社会的贡献也会大得多。”
把小我融入国家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结合,把言传与身教统一……受刘红宁的影响和感召,一大批有着相同志趣、相同理想的教师聚到了一起。这支“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中有:
国家药典委员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国跃、“全国三八红旗手”朱卫丰、岐黄学者杨明、全国优秀教师黄丽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陈丽华,江西省党代表钟凌云、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关志宇等。
刘红宁指导科研团队工作照。杨清跃/摄

这支由中药学、中医制药学、药剂学、生药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队伍,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在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多点开花。近5年,先后培养硕(博)士568人,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2项。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急“国家之所急”,在疫情期间以中医药食养助力抗疫,被授予“2020抗击疫情先进集体”称号。研究生佘贻谋创办的“江西元宝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决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谈及未来,刘红宁说:“未来跟过去其实没什么区别。在教育上,我们希望多培养学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在科研上,我们希望能为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产业发展这三个领域做点贡献。还有许多高峰等待我们攀登,还有许多难题等待我们攻克,我还需要一辈子修炼。”
岐黄妙手,毕生心血付杏林;济世育人,教研并重永不止。这就是刘红宁最生动的写照。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四千万”女教师的漫漫教学路
起底庐山“金叶子”的44.47亿身价
一位妻子对丈夫最深情的时空告白
龚全珍:荷风送香气
“小屏幕”如何撬动“大市场”
九江如何向江图强
赣菜“出圈”
我眼中的“老阿姨”
一个神秘家族,浓缩半部建筑史

细说《江西是个好地方》的背后往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