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围屋“解围”

刘慧鹏 任福生 当代江西 2024-05-12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寻乌,围屋不再是空闲的场所,而是“解围”的地方。村民以围屋为载体,“以和为贵”“团结互助”的客家风俗依然在传承延续。


寻乌是客家人聚居地,围屋承载着客家人的集体记忆。高耸坚固的围墙、屹立四角的炮楼、如聚宝盆的雨帘……围屋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客家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虽搬出了围屋,但以围屋为载体,“以和为贵”“团结互助”的客家风俗依然在传承延续。新时代的围屋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新阵地。
“嘿哟嗬……寻乌河水波连波,一法一规总关情,百科全书民法典……”来到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百年围屋,还没走进门,一曲客家山歌已经缭绕在耳边。
69岁的王焕平,是土生土长的寻乌人,擅于以百姓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将法条编成通俗易懂、韵味十足的客家山歌。这些年,他创作传唱的山歌数不胜数,乡亲们很是爱听,因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山歌老王”。
寻乌有一批像王焕平一样的山歌宣讲志愿服务者。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寻乌县将普法宣传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结合,“文明夜市星期六”进乡村,普法山歌唱响围屋,法治小品搬上百姓舞台。
王焕平还有另一个身份——村里的“五老调解员”。在周田村围屋中有处侧厅,几张长桌子拼凑成的方形围桌,周边放着几张木板凳。
曾几何时,王焕平就在这里调处了村里发生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从天井直射进来的阳光照亮了整个大厅,矛盾纠纷就这样在阳光下云开雾散。
在这里,围屋不再是空闲的场所,而是“解围”的地方。
王焕平在教唱普法山歌。
“现在村民之间有啥矛盾,都爱找联户干部说说,我们能解释的就解释,解释不了的也会第一时间排查上报。”刘先锋介绍说。
刘先锋是赣州市医保局寻乌分局的一名职工,同时也是高排村的联户干部。在组建的微信群里宣传政策法规,到农户家走访,和群众拉家常……如今已是他的常态。
这日,刘先锋像往常一样进村入户走访,得知原本相熟的村民陈某昌与邻居陈某华发生争执。起因是陈某昌媳妇在门前开垦了几方土用来种菜,因担心村里散养的鸡鸭把菜叶吃了,就在菜园四周用土砖砌起半米高的围栏。
这一围就使得陈某华回家的必经路变窄,车开不进自家院子,陈某华要求陈某昌拆除土砖墙,陈某昌则认为门前水泥路是自己出钱铺的,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你一言我一语便吵了起来。
反复劝解无效后,刘先锋向村“两委”反映此事。大家共同商议后,认为他们同出一个祠堂,客家人讲感情、守家训,把他们约到高排村大夫第祠堂坐下来喝茶聊天,再来商量怎样处理。
村里还邀请了挂点法治服务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调解。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解决出行办法,共同出钱在屋前多铺一米水泥路面,事了人和。
寻乌县延续脱贫攻坚时期的经验做法,构建“三联”机制(即单位联村、干部联户、法治联基),推动全县干部下沉联系群众,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脚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刘先锋在南桥镇高排村大夫第化解一起邻里纠纷。
“我自己都需要儿子赡养,拿不出钱。”大女儿还没等其他兄弟姐妹开口,先说了话,说完便把头扭向一边。
“我赡养了父亲直到他去世,赡养母亲我要承担少点。”小儿子看了一眼哥哥姐姐,低下头叹了一口气。
平日里肃静的祠堂突然有了争吵声,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围观。
84岁的林老太是寻乌县晨光镇江下村的一位独居老人。虽育有7个子女,却只有同村的两个女儿偶尔会来看望,仅靠着村里每月发的几百块补助维持生活。林老太起诉子女要求支付赡养费。
“我们寻乌都是客家人,民风是相当好的,像这种赡养纠纷很少见,林老太一定过得十分孤苦,不然不会起诉子女……”承办法官潘春玲立即联系了江下村村支书,了解到村委会及镇派出所均调处过林老太与子女之间的赡养纠纷,部分子女还在派出所主持的《治安调解协议书》中签了字,但并未实际履行。
想到林老太孤苦伶仃,潘春玲下定决心,在诉前化解好这起赡养纠纷,帮助林老太安享晚年。
翌日,潘春玲驱车赶往林老太家中,林老太虽然有些健忘,但意识清楚、表达明确,民事行为能力不存在问题。一番交谈后,林老太表示不想太麻烦子女,愿意去县里的康养中心生活。
潘春玲立刻联系康养中心,了解到林老太目前这种情况在康养中心每月要支付2500元,年老失能或重大疾病视情况要再增加费用。
了解情况后,潘春玲挨个对林老太的7个子女进行了面谈或电话联系,“这说是官司,也不全是官司,就当回家看看老母亲吧……”几经沟通,子女们终于愿意接受调解。
潘春玲在晨光镇江下村祠堂里调解一起赡养纠纷。
客家人有个流传已久的风俗,就是当双方有矛盾争执不清时,到客家祠堂里去“斩鸡头”,就是面对祖宗牌位去发誓,以增加言辞的可信度。因为客家人从小被教育,到了祠堂里不可高言,更不可妄语。
对于有着宗亲血脉关系的双方,放在祠堂里调解就更适合不过了。调解过程中,林老太子女仍然争执不下。
“八十岁的老母啊,你们不管不顾,生养之恩是准备下辈子还么?”
“你们没有尽到赡养义务,你们脸面过得去吗?”
……
近3个小时调解后,林老太的子女逐渐认识到了问题,同意将林老太送去康养中心疗养,并支付相应费用。
“百行万善孝为先,孝心不容一时宽”“千跪万拜一炉香,唔当生前一碗汤”。客家家训蕴含着客家人忠孝为本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克勤克俭的生存智慧。
寻乌法院整理民间流传的具有客家元素的调解古训,将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深度结合,按照客家家规家训,积极动员祠堂长者、乡贤等德高望重之人以矛盾纠纷“依法调”“祠堂调”“长者调”“家训调”“食茶调”等方式,将客家祠堂打造成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的“主要战场”和“前沿阵地”。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今,那一座座曾经承载着客家人记忆的围屋在乡村善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于都:“衣”鸣惊人
“新农人”玩转“新农活”
问道狗牯脑
“暴脾气”强对流天气来袭,如何防范
“小车轮”如何滚出大产业
跨越90年的“重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