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政学的智识框架与智识财政学建构 ——兼论财政学科定位与现代财政制度

王雍君 财政研究 2023-08-28


财政学的智识框架与智识财政学建构
——兼论财政学科定位与现代财政制度


王雍君


作者简介:   


王雍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简介 

公共财政虽是学术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活跃领域,但研究体系的不成熟长期困扰财政学朝向一级学科的发展,也妨碍系统回应智识性挑战的能力。体量庞大却嘈杂凌乱的现状财政学,无力应对两项根本的智识性挑战——引导提对问题和正确思考,尽管两者远比追寻热点和罗列答案重要。财政学向研究者和改革者提供真知灼见和促进话语沟通的潜能,也因此受限。

破解这一世界级难题的系统方法,莫过于还原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重构财政学的研究体系。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成熟且一体化的财政学研究体系中的一级框架,由“集体物品-财政偏好-共同体”三个核心概念搭建最为适当,财政学的全部叙事均可由此自然牵引而出;(2)衔接一级框架的二级框架由五个基本模型——契约、公地、代理、赋权和道德模型——搭建最为适当。

二级框架统称为财政场域(fiscal field)——财政制度与实践得以展开的公共空间。契约模型旨在建构约束与引导权力的政体形式,其他模型旨在推动政府有效履行职责。公共财政的两项关键使命——促进政体(合法性)建设和政府履责——不应混为一谈。

一级和二级框架组成的财政学研究体系可定义为智识财政学,可望为所有公共财政问题提供统一的解释基础。

两级框架的逻辑关系如下:一级框架确立的集体物品有效供应的两个基本约束条件——契合社会成员个体偏好和增强社会凝聚力,只有通过二级框架确立的财政场域才能达成。两者类似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一级框架的三个核心概念基于:(1)财政学以集体物品为研究对象,没有集体物品就没有财政学——财政学讲述的无非就是财政权力与资源被转换为集体物品的故事;(2)集体物品(collective goods)不同于公共物品,前者附加了社会属性——作为集体的“我们同胞”共享权益也共担义务,后者仅由经济与技术属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定义;(3)集体物品必须尽量契合偏好和增强凝聚力,后者系共同体建构的本质要求。

推论起来,普遍利益的两个核心元素就是偏好和凝聚力——分别对应个体话语和集体话语。智识财政学以促进普遍利益为己任,属于融合诸多相关学科的交汇性人文社会科学。

智识财政学并非流派,而是知识大融合的成果。然而,智识财政学具有正确标识财政学流派的潜能。没有对真实世界本来面目的本质还原,而以主观臆断的特定观点叙事,决无资格标示为“流派”。鉴别财政话语中的噪声与信号很重要,这是智识财政学的辅助功能。




( 原文刊发:《财政研究》2018年第2期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