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701》

马国兴 读库小报 2021-08-10

在《读库》三周年读者现场会上,老六说,最后你发现,所谓的你,那不是你,而是周围这一堆朋友……你周围的朋友,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甚至你讨厌的人,他们构成了这一个你。


翻阅朱石生的《话说晏阳初》,过目主人公的百岁经历,不由得联想到老六当初的判断。在晏阳初人生理念形成的背后,有开明豁达的父母,有开放跳脱的师长,有开诚布公的教友,有开化自尊的劳工,不可胜数。显而易见,虽然晏阳初在法国服务华工仅仅一年,但其间的经验影响了他一生的信仰与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授人以渔,层层推进,让人印象深刻。


阅读是一种链接。沈迦先生的《寻找·苏慧廉》相关段落,可与此文互补。一战时,“以工代兵”的构想,由清末民初中国政坛重要人物梁士诒提出。当时除了招募劳工,为帮助他们在异国生活,另征雇翻译四百位,每一百二十五名工人配一名译员。为稳定军心,北洋政府驻英使馆经与英陆军部商议后确定,凡在法满一年的翻译,可每班十至十二人轮流前往伦敦游历两周。他们在英期间,由基督教青年会派员接待、导游。苏慧廉时任当地青年会宗教工作主任干事,专门经营一家旅馆,为他们提供服务。


晏阳初与苏慧廉应无交集,不过殊途同归,二人皆为基督教青年会成员。青年会的标志是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代表德、智、体三育。后纳入我国教育方针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法,实源于青年会的宗旨。青年会后来还在三育的基础上加上群育,构成四元目标,当年服务华工,即以此作为开展活动的准则。由此可见,晏阳初后来针对底层民众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推行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的解决方略,其来有自。


关于华工后来的情况,也值得一记。据陈三井教授研究,民国期间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也与归国华工有关。他们在欧洲时,因与较高生活水准有过接触,接受了“人当为更好的地位而奋斗”的新观念,同时也受到工会组织的洗礼,懂得罢工、工人联合的价值。于是,中国的工人运动也就此开始成为一股革命力量。


《读库1701》封面及目录





戳下面阅读原文,将《读库1701》收入囊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