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国兴 | 《读库》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笔记(一)

马国兴 读库小报 2021-08-10

2011年4月,由读库老六主讲的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开讲,读库审校马国兴老师报名参加,记录下了大量的课堂笔记。最近,他将当年的笔记加以整理后,发布在个人公众号,并授权小报转载。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训练营第一课的相关内容和训练营的缘起。




4月9日,下午两点至五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201教室,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第一课。课前,我找到人大校园里的邮局,让工作人员在随身带的明信片上盖了邮戳,课后请老六在上面签名。我来自郑州,却不是最远的,老六说,同学里北至沈阳、西至乌鲁木齐、南至厦门。


老六首先阐述了自己的编辑理念。


他认为,编辑如同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即便在网络时代,这个去粗存精的角色仍不可或缺,各种文字还需编辑的筛选与加工。他将编辑定位于生产者与项目管理人,而不是校对与读者——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需要编辑做判断下决断,编辑要有一套取舍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琢磨修正,而且需要拥有高出读者的警觉感。编辑面对稿件,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对任何一处问题“正面强攻”,要有稿件到你手上即是最后一关的意识,要有弥补环节漏洞的方法,要有发现、判断、决断的能力与呈现的办法,要有时间管理的能力与服务意识。他感叹,我们对外(如对读者)的服务还可以,可对内(如对下一环节)的服务则差劲儿。


随后,老六介绍了《读库》的编辑规范。《读库》稿件编辑完成后,存为纯文本文档,而非Word文档,而且段首不空两格,因为是苹果机排版,空两格等技术环节由美编来完成。他说,每篇稿件都要寻找合适的标题与导语,且尽力平实,这需要有抽绎的能力。他坦承,自己不仅有替换叹号强迫症,更有删除形容词强迫症——他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认为乔峰更像“令狐冲”,金庸笔下乔峰的行为更符合他加给令狐冲的那些形容词(如“洒脱”之类),老六得出结论,作者强加给人物的形容词常常是无效的,故有此举。为避免对阅读的阻断,他编辑时尽量将稿件中的引号去掉。他认为,出处是一种阅读干扰,所以多将注释文字移除。


因为未删《读库0601》里《追我魂魄》中的“天真的和尚”,他一直耿耿于怀,此后但见作者抒情议论,必大刀阔斧删削。《读库》里的文章,年月日之所以还用阿拉伯数字,是因为汉字“〇”太难看了,否则他会一统数字为汉字。他说,稿件配置对编辑有更高的要求,必不可少的前提,得有充足的稿件储备,以及等好稿子到最后一刻的耐心。他说,即将刊发于《读库1102》的一篇科普文章,述及专业术语“无血术野”,编辑的过程中,他本想让作者做进一步解释(自己打了问号),但读到后文,他已理解其意,便罢了此念,他深信《读库》的读者应该有这点能力,如果有读者因此(读不懂)而放弃阅读《读库》,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这是读者的筛选过程。老六提及,美国有媒体定义“特稿”为“有画面感的报道”,他希望《读库》的文章能有自己的风格与画面感。


互动交流环节由于涉及具体的文章,在此便不详述。同学里不少人比我认真,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与成果让我汗颜,也让老六不时“哦是吗”。老六建议,书心不要用太白的纸,因为过于刺目,不适于长时间阅读;精装书封面尽量不要用特种纸,因为特种纸与纸板抽缩度不一,时间久了,封面容易翘起来(第一版的两本笔记书是教训)。对于引文的核实,他认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有更笨的办法——一一查证引文。他说,行文忌抖弄,露巧不如藏拙。他觉得编稿并不累,由于服务作者是编辑的本职工作、分内之事,故让作者风光面对读者,自己甘居幕后,不居功不表功,坚守编辑的德行。




以上是第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不过,这个魔鬼训练营是怎么来的呢?读库老六组织、主持这届魔鬼训练营,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酝酿已久。


第一届由老六主讲,主题为“从手稿到成稿——案头编辑的细部训练”,拟举行三次,时间分别为2011年4月9日、5月7日、6月11日,均为周六下午,每次时长三个小时,地点均在其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院。他说:


顾名思义,从拿到作者的手稿,到最后可以付印的刊稿之间,需要做什么工作,这是一个职业编辑的基本功。恰恰是这方面的训练,许多同行较少触及。本届训练营拟从实战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实例以及实际操作,让大家了解案头编辑的技术细节,并形成同行之间自由沟通交流的氛围。本讲座为自由交流,不收学费,也没有学历或证书。拟招收四十人(包括新闻学院的同学十五人),对象为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编辑。


我报名后,顺利被录取。


为什么要参加编辑魔鬼训练营?说起来,虽然早在五年前就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级),但我的日常工作是期刊发行,并不参与编辑工作,似乎用不着学习那些东西。而且,如果参加了,得连续三个月忙于作业,占用业余爱好的时间,还要三赴千里之外的北京,花费精力和财力,划得来吗?


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结识《读库》已五年有余,深入阅读《读库》也近三年。这几年,我的阅读和写作多与《读库》有关。老六编辑的《读库》及笔记书、《青衣张火丁》、《童年与故乡》等,我一一收罗,认真阅读,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其他过眼图书,《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小话西游》、《小麦的小人书》、《寻路中国》等,皆与老六和《读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读来受益匪浅。阅读之余,我有做笔记的习惯,三年前,我将有关《读库》的笔记稍作整理,成文《流水行云:事关〈读库〉》,发于豆瓣网读库小组和读库官网,并随读随写随添,被老六先后收于《读库0900》、《读库1000》。去年,我将近两年写的书店生活的文章投给《读库》,先后刊发于《读库1005》、《读库1100》。这些无疑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拿到样书,对比原稿,我找到不同之处,暗自揣摩老六的编辑风格和标准,深受启发。2011年1月,我赴北京出差,与他会面,并帮着校读《读库1100》,惜乎大家都忙,也都内向,没有深入交流。后来,1月13日,见他招兵买马,心动不已。再后来,3月24日,又见他扯旗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我确定,这正是自己想要的,不容错过。老六说:“报名的人需从事报刊或出版编辑工作,有实战需求——因为我们探讨的是字斟句酌的细枝末节,不是美文欣赏,不是写作指南,也不是心灵鸡汤。”我以为,通过学习与训练,编辑水平提高的同时,写作水平也必会得到提升,至少文字会更干净更准确。没有学历或证书?人家还不收费呢,想想看,主讲人是老六啊!



参加编辑魔鬼训练营的成员,也不是直接轻松享受地去听老六讲课而已,在每一次上课之前,他们还要完成一定的作业,作业是训练营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国兴老师完成的第一次作业是这样的:


3月30日,发来一篇文章的初稿与定稿,要求将文章打印,按照“找不同”游戏的玩法,对比初稿与定稿的不同,将定稿中所做的修改,用标准编辑符号标注在初稿上(用红笔标注),并认真领会这些红色,琢磨一下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对有疑问的地方标注问号,对有异议的地方标注叹号。如果初稿中有自己认为需要修改而定稿中没有改出之处,用标准编辑符号标注在初稿上(用蓝笔标注)。统计自己比较、编辑后的初稿上有几处红色、几处问号、几处叹号、几处蓝色,并将相关数量通过电邮告知课代表(只汇报相关数目字即可,无需具体内容)。老六说,我们上课的内容,就是来解决这些红色和蓝色、问号和叹号。本次作业的完成时间为4月2日。经我比较、编辑与统计,共有544处红色(每对引号、书名号均按两处计算,下同)、9处问号、0处叹号、19处蓝色。


4月3日,发来一篇文章的初稿,要求将文章打印,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进行编辑,所做编辑符号用蓝笔标注,然后将文章再打印一遍,与《读库1003》中某文比照不同,将书稿中所做的修改,用红笔标注在初稿上,并对比两次编辑中的红色和蓝色,对有疑问的地方标注问号,对有异议的地方标注叹号。统计两次编辑中有几处蓝色、几处红色、几处问号、几处叹号,并将相关数量通过电邮告知课代表。本次作业的完成时间为4月6日。经我比较、编辑与统计,共有304处红色、11处问号、14处叹号、177处蓝色。


2011年1月6日,校读完《读库1100》后,在北京钱粮美树馆,我与老六(右)合影。(李德强摄影)



本文作者:马国兴 · 读库作者 |个人公众号:杂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