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爱情会让你痛苦?

2016-05-17 张洋 缪斯夫人

“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自从开了情感公号,夫人愈发觉得,爱情里的痛苦不少。凭感觉找对象根本找不到;相爱了却无法确定对方的感觉;结不结婚是个难题;分手简直会要命…… 不管你处在爱情的哪个阶段,它都会或多或少给你带来痛苦。


说起来,现在的爱情充满了自由的选择,但为什么它依然使人痛苦呢?是我们太挑剔?还是我们爱无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张洋写了这一篇小文,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针对爱情中的痛苦,希伯来大学社会学教授伊娃•易洛思(Eva Illouz)在大量文学文本、报刊、杂志、婚恋网站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做了大量的人物访谈。其实,我们在恋爱中体验的欢乐和痛苦会受到更宏观的社会关系的影响。我们那些痛苦的体验,也是由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主导的。


选择越多越不幸福


社会风气的变化、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我们这一代在择偶时有了更多选择。


这种变化,让我们在找对象时会产生错觉:有大把的人选供我们挑,由此我们选定一个结婚伴侣的过程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了。当我们遇到一个有一点点让我们心动的人时,我们也许会觉得,错过了眼前这一个人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说不定之后会遇到更好的,千万不要为了一棵树木,放弃整片森林。这简直就是热门剧《欢乐颂》里樊胜美拒绝王柏川的即视感。


同时,人们的择偶观也变了。以前,择偶是依照男女双方所属阶层公开公认的标准来进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代,门当户对、对方的声望和好品质是择偶的首要标准。


现在,我们的择偶标准当然也包括社会地位、财产、收入这些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我们也加入了颜值、荷尔蒙变化、品位、性格等比较主观的标准。可以说,我们的评估伴侣的标准变得越来越个性化。


有件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问一个人,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对方常常会回答:其实我没什么标准,主要看感觉吧。“感觉”这个东西其实是非常麻烦的!尽管它依然遵从主流审美标准,但实际上是由个性化的需求决定的,相对难以预测,把择偶过程变得更复杂了。当我们以“感觉”为标准,意味着我们对能否成功吸引一个心仪对象,或持续吸引一个心仪对象,其实心里是没底的。所以,当你把“感觉”作为标准,实际上是给出了择偶的最高标准。



情场如战场,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男人都是不愿意推进恋爱关系再往前一步的一方。现实中很多人也认为,恋爱的终结大多是因为男方恐婚、不愿意结婚。《我们结婚吧》里面的果然和《离婚律师》里面的池海东貌似都有“婚前恐惧症”,这种恐惧症听起来是一种心理疾病,但为什么又高发于男性呢?


现代爱情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婚姻市场和情场的兴起。情场在婚姻市场之前,会影响到婚姻市场。情场如战场,它是高度商品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情场中的参赛选手会不断地评价潜在伴侣,并与其他的参赛选手竞争。


参赛选手竞争的主要方面有最心仪的性伴侣、积累的性伴侣人数和展示自己的魅力和性能力。而婚姻市场的竞争还包括一些其他方面,比如:社会经济地位、颜值、教育程度、收入等等,还有一些更难以捉摸的属性,比如“个性”、“性感”或“魅力”。


从事实上来说,男性尤其是中上层的男性掌握着情场和婚姻市场的主导权,这种掌控让他们在情场里流连忘返。因此,比起女性,他们更不情愿缔结长期持续的纽带关系,走向婚姻。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在情场中更有优势呢?第一,男性的社会地位依然由他们的社会经济成就决定,而很少取决于家庭和生育情况。第二,男性从生物学和文化意义上都不是通过“生育和繁衍”定义的,他们择偶的时间跨度更长,年龄带给男性更大的优势,使他们可选择的潜在伴侣样本比女性要大得多。


在择偶和走向婚姻的过程中,男性是被偏爱的一方,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你懂的。



爱你还是爱我自己?在爱情里找平衡感


我常常听到一些女性朋友说:“千万不能主动给他发短信、打电话,这样他就不会对你那么上心了”。我也常常看到一些吵了架的情侣,拿着对方发过来的短信,一字一句的做阅读理解,又常常过度解读对方的意思。还有一些朋友们失恋了却迟迟走不出来,对爱、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如果你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恋爱心理专家往往会建议你多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告诉你在爱别人之前首先要爱自己但在做这些之前,你要明白这些现象其实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在爱情中,爱你还是爱我自己”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认同”和“自主性”之间平衡的问题。伊娃•易洛思认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爱情是获得认同的一个核心环节。简单来说,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获得配偶的认可,需要通过爱情来宣告:我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恋爱挫折或失败后,我们会感觉自己很糟糕,会在一段时期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呢?那是因为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区别之一,在于我们从爱情中获得“认同”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从阶层认同转移到了自我认同。也就是说以前我们通过阶层公认的客观择偶标准来评估自己,获得阶级层面的认同;但现在随着择偶标准的个性化,我们评估自己的标准更为私人化,我们从爱情中获得的不再是阶级层面的认同,而是对自我的认同。所以,恋爱失败会让我们感觉自己被否定了。当我们过度在意爱情中的“认同感”时就很容易失去自主性。


现代性带来的择偶标准的不确定性会加重我们的不安全感,爱情是一种不间断的互相之间的信号流动,是它支撑着自我价值感。爱情里,我们会定期上演认同和重复认同。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女朋友一天要问你一百遍,“你到底爱不爱我?”


总结来说,自我价值感过度地与爱情认同绑在一起,其实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这容易使我们丧失自主性。两性关系的很多难题都来自于自主性和认同的平衡,在网上疯传的那些爱情技巧,例如:“如何在爱情中掌握主动权”、“如何在爱情中势均力敌”,其实都是我们需要在爱情中获得多少认同以及展现多少自我的问题。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找爱情的平衡点,将会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


【参考文献】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张洋
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夫人有话说


我经常听人说,对爱情没有安全感。当然,大部分说这种话的都是女生。为什么女生会觉得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一段认真的爱情走到最后对方要提出分手?为什么这么多单身男女,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似乎每一个都需要情感专家的帮助。但是放到社会学的层面上,这些问题都有来源,这些痛苦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错。也许,在解决问题前,先了解清楚问题的缘由更重要。


反鸡汤,反狗血一个爱拿数据说话的另类情感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