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批集中供地观察:城市表现、房企行为与行业影响

池光胜团队 债券池 2022-10-07

联系人:陈雨田



摘要



截至2021年5月19日,22城中已有12城完成2021年第一批集中供地。本文对首批集中供地进行分析,市场热度、房企行为各有何特点?


城市表现:南北分化,厦、渝、杭、深热度领先。12城中的7个南方城市热度较高。平均溢价率最高的是厦门,达33.4%,平均配建比例也达9.6%;溢价率次高的是未设置最高限价的重庆,平均溢价率达28.0%。杭州和深圳为本轮土拍中平均自持或配建比例最高的两个城市,平均达11.4%、12.2%。北方城市除北京外热度相对较低,天津、长春、沈阳、青岛流拍率为22.0%、22.0%、12.0%、3.2%,其中长春和青岛平均溢价率仅2.5%、1.1%。


集中供地下TOP50房企的行为特征

(1)对区域的选择更谨慎,向热点区域集中,对景气度一般的区域较规避。热点城市TOP50房企拿地金额占比较高,无锡、厦门、杭州、深圳、广州等均在70%以上;而非热点城市TOP50房企参与度不高,如青岛、长春拿地占比仅18.8%、15.4%。此外,同一城市的主城和非主城区拿地占比分化也较明显。


(2)不同类型的房企拿地意愿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央企、国企意愿更高。目前TOP50房企中共37家参与集中供地,央企、地方国企拿地参与率100%,平均每家拿地金额为80.2亿、66.7亿,明显高于民企的38.3亿;从规模看TOP10、TOP11-30房企拿地参与率较高,为80%、85%。


(3)房企采取多模式合作缓解资金压力。三种模式值得关注(1)模式一:头部企业和中小国企合作。如融创+国贸、中海+国贸、融创+象屿、华润+鲁商发展、万科+长春交投等。模式二:“强强”联合。头部房企或区域优势房企之间形成合力,如金地+华润+保利。首开+保利、北京城建+招商这样的区域优势企业+头部房企的组合也在北京成功获地。模式三:中型民企和国企合作。部分中型民企仍有一定的规模诉求,通过与国企合作实现扩张,如卓越+中交、卓越+首开联合体在北京获多幅地块,总价超100亿。


(4)房企更加看重在深耕城市拿地,对新进入城市较谨慎,多数核心城市的竞争格局或进一步固化。从土拍结果来看,深耕对应城市的房企有更强的拿地意愿,对于溢价率和配建要求的容忍度也更高。例如在深圳成功拿地的房企仅有龙光和佳兆业两家,均为本土深耕房企;杭州拿地金额最高的是融信和滨江,杭州均为二者的核心重仓城市;广州拿地金额领先的是本土国企越秀;融创在无锡、重庆、天津拿地金额均领先,同时融创在这三个城市的历史市占率也位前列。同时,拿地企业中极少观察到新进入某一城市的房企。


集中供地对行业的影响。一是进一步加剧房企间的分化。不同类型的房企获取土地资源的能力不同,与房企的资金筹措能力、投拓能力、操盘能力、区域深耕度等因素均有关。随着调控延续,头部优势可能更加明显。二是改变行业的业务模式。一方面,集中供地将迫使房企对不同能级的城市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在核心城市做规模、追求现金流;而在非核心城市更多追求利润。另一方面,土地端的高竞争或推动房企寻找多元化的拿地手段如旧改、收并购、勾地等,前期已有资源储备的房企相对更有优势,对于拓展新拿地方式的房企,需对其项目进展保持关注。


■风险提示:拿地企业的识别借助wind全球企业库,和实际可能存在偏差;房地产调控超预期等。

    


正文



截至2021年5月19日,22个试点城市中已有12城完成2021年第一批集中供地,包括杭州、无锡、深圳、广州、厦门、福州、重庆、北京、青岛、天津、沈阳和长春。本文对首批集中供地反映出的市场热度、房企行为等进行分析,并探讨集中供地对行业的影响,供投资者参考。


1城市表现:南北分化,厦、渝、杭、深热度领先

    

已进行集中供地的12城中,7个南方城市热度相对较高,厦、渝、杭、深热度领先。平均溢价率最高的是厦门,达到33.4%,平均配建比例也达到9.6%。厦门首批5宗地块多数采用“限房价、限地价、竟配建”的方式出让,3宗触发地价上限进入竞配建环节,其中热度最高的湖里、思明地块配建比例达到25.4%、19.8%,分别由建发、中海+国贸联合体竞得。


平均溢价率次高的是重庆。重庆土拍政策相对特殊,未设置最高限价、竞配建、摇号等规则,而是采用根据溢价率调整土地款支付节奏的方式,因此整体录得较高的溢价率,平均为28.0%,最高的沙坪坝区西永组团地块,溢价率达到130.0%,由招商竞得。


杭州和深圳为本轮土拍中平均自持或配建比例最高的两个城市。杭州推出的57宗地块中41宗进入竞自持环节,最高自持比例为城东滨湖新区地块,达到40%,由本土房企地上集团竞得;深圳推出的5宗地块中,佳兆业获取的宝安区地块、龙光获取的光明区地块,配建比例均超20%。


相比于南方城市较高的土拍热度,北方城市除北京外热度相对较低。天津、长春、沈阳、青岛流拍率为22.0%、22.0%、12.0%、3.2%,其中长春和青岛平均溢价率仅2.5%、1.1%。北方城市中表现较好的是北京,由于北京采用严格的土拍政策控制地价(限地价、竞配建、竞高标准住宅),溢价率整体控制较好,平均为7.6%;但高市场热度下仍有10宗地块触发“双限”(地价、配建比例上限),进入竞高标准住宅环节。

    

2房企行为:谨慎择地、多模式合作、重城市深耕


TOP50房企为集中供地的主要参与方,首批12城共拿地3517.6亿元,占总成交金额的61.9%。本部分主要探讨TOP50房企在集中供地下的行为特征。


第一,对区域的选择更谨慎,向热点区域集中,对景气度一般的区域较规避。在首批集中供地中,TOP50房企拿地明显向高能级区域集中。部分热点城市的土拍市场基本被TOP50房企占领,如无锡TOP50房企拿地金额占比达到89.6%,沈阳、厦门、杭州、深圳、广州等占比也在70%以上;同时也有部分城市TOP50房企参与度不高,如青岛和长春TOP50房企拿地金额占比仅18.8%、15.4%。城市内部的分化也较为明显,如重庆主城区,TOP50房企拿地金额占比为65.8%,但在非主城区占比只有29.2%。TOP50房企拿地较少的区域,地块多被小型地方房企或地方城投获取。


第二,不同类型的房企拿地意愿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央企、国企意愿更高。目前共37家TOP50房企参与集中供地,其中央企、地方国企拿地意愿较高,拿地参与率100%,平均每家拿地金额为80.2亿、66.7亿,明显高于民企的38.3亿;从规模看TOP11-30房企拿地参与率最高,为85%。TOP10房企拿地参与率也较高,为80%,平均拿地金额206.4亿,高于TOP11-30的76.8亿、TOP31-50的87.2亿。但需注意头部房企拿地金额较不平衡,TOP10最高如融创,12城拿地金额607.9亿元(全口径),最低有2家房企未拿地。


第三,采取多模式合作缓解资金压力。本轮集中供地中,较多地块由房企联合获取,部分城市在政策端也对联合拿地做出鼓励,例如重庆多数地块取消了此前不可后期入股的规定。房企间的合作主要有三种值得关注的模式,(1)模式一:头部企业和中小国企合作。当前的调控形势下头部房企诉求更多转变为改善报表、提升资产质量,重点“做强”,而一些融资渠道相对顺畅的中小国企,仍然有“做大”的需求,二者较易形成合作点,成为首批集中供地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融创+国贸、中海+国贸、融创+象屿、华润+鲁商发展、万科+长春交投等联合体获取多幅地块,其中中海+国贸获取的厦门思明区地块,总价达到92.3亿元。


(2)模式二:“强强”联合。头部房企或区域优势房企之间形成合力,减少非理性竞争,缓解获取高总价地块的资金压力。如“金地+华润+保利“联合体获取北京朝阳区地块,总价达50.9亿;“越秀+广州公交集团”联合体获取广州白云区地块,总价33.4亿;“首开+保利”、“北京城建+招商”区域优势企业+头部房企的组合也各在北京拿地14.6亿、42.2亿。


(3)模式三:中型民企和国企合作。部分中型民企仍有一定的规模诉求,通过与国企央企合作实现扩张。例如较受关注的“卓越+中交”联合体在北京共获取2幅地块,总价达到86.0亿元;“卓越+首开”联合体获取北京丰台区地块,总价62.0亿元;“弘阳+招商”联合体获取广州白云区地块,总价35.6亿元。


第四, 房企更加看重在深耕城市拿地,对新进入城市较谨慎,核心城市的竞争格局或进一步固化。从各个城市的拿地结果来看,在当地已深耕多年的房企明显有更强的拿地意愿,对于溢价率和配建要求的容忍度也更高。例如深圳拿地企业是龙光和佳兆业,均为本土深耕房企,二者获地的平均溢价率均达到45.0%,平均配建比例在10%以上;杭州拿地金额最高的是融信和滨江,杭州均为二者的第一大重仓城市,拿地金额分别达到228.5亿元、182.6亿元,均触发上限溢价率,平均配建比例14.1%、17.0%;广州拿地金额遥遥领先的是本土国企越秀,拿地金额达到161.3亿元;融创在无锡、重庆和天津拿地金额均领先,其在这三个城市历史市占率也居前列。同时,拿地企业中极少观察到新进入某一城市的房企。当然,也有少部分城市原有竞争格局有所弱化,例如北京,拿地金额排名第一的卓越此前在北京市占率相对较低。



3集中供地对行业的影响

    

一是进一步加剧房企间的分化。不同类型的房企获取土地资源的能力不同,与房企的资金筹措能力、投拓能力、操盘能力、区域深耕度等因素均有关。此外,集中供地下城市原有的深耕房企在拿地上更有优势,新进入者面临更高的壁垒,核心城市的竞争格局或进一步固化,强者更强。未来随着调控延续,头部优势可能更加明显。


二是改变行业的业务模式。一方面,集中供地将迫使房企对不同能级的城市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集中供地下核心城市地块利润偏低,房企需要调整在不同城市的运营策略和价值诉求,在核心城市做规模、追求现金流;而在非核心城市更多追求利润。另一方面,土地端的高竞争或推动房企寻找多元化的拿地手段,如旧改、收并购、勾地等,土地端的竞争将是未来行业的竞争重点之一。利于前期已有资源储备的房企,对于拓展新拿地方式的房企,需对其项目进展和现金流的稳定性保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