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PO案例中远通:产量数据披露前后不一令人生疑,被现场检查,都查了什么

投行实务观 投行实务观 2023-02-2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述了被现场检查的企业的总体情况,具体可见:

2021-2022年被现场检查IPO企业常见问题之一

其中,深圳市核达中远通电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通”)就是曾被现场检查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于2021年6月提交了创业板申请材料,将于11月25日上会。

公司基本情况如下:

 

 

公司主营通信电源、新能源电源和工控电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和前五大客户情况如下:

 

 由上表可知,总体上公司业绩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利润增长主要系由收入增长所致,公司最大的收入构成为通信电源,报告期内通信电源收入金额分别为6.33亿元、7.03亿元、10.23亿元和5.09亿元,但是公司通信电源客户集中度较高,2021年和2022年1-6月第一大客户S客户的收入占比均接近50%。若分收入类别来看,第一大客户S客户的收入占公司通信电源类收入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70%。而且据公司最新回复的审核中心落实函来看,2022年公司来自于S客户的收入出现明显下降导致公司业绩出现下滑:


前次申报撤回后申报创业板被现场检查,都检查了什么?



公司此前曾向科创板提交申请材料,但只做了一轮反馈问询即撤回了申请材料:

 

在随后申报创业板后,公司被抽中现场检查,现场检查过程中检察人员主要注意到公司存在以下问题

1、公司未严格执行会计政策,收入存在跨期

发行人于 2020 年 3 月才对统合电子(杭州)有限公司已于 2019 年 12月验收的产品进行对账并确认收入,金额总计 303.66 万元,收入跨期确认,未严格执行“按月与客户对账确认验收合格的商品数量及结算金额,确认无误后在对账当月确认销售收入”的境内产品销售收入确认政策;发行人于 2021 年 1 月确认 2020 年 12 月 Weidmuller Interface Gmbh&Co.KG 已完成报关手续的机器维修及系统升级改造收入10.56万元,未严格执行“对于采用FOB、FCA等贸易方式的境外客户,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将货物运达指定港口,开具出口发票,完成报关手续,取得《出口货物报关单》后,确认收入”的出口商品收入确认政策。

2、研发支出年审与税审金额差异过大

现场检查发现,年审与税审机构对发行人已有机型进行升级改造项目研发费用认定存在差异,税审机构认为已有机型进行升级改造项目研发费用不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较经年审机构审计的研发费用分别调减了1,004.89 万元、766.82 万元、2,936.23万元,分别占同期年审研发费用的14.53%、11.10%、43.52%。

3、以往年度往来款账龄划分错误,会计师审计程序未严格执行

(1)发行人 2019 年度财务报表附注披露账龄 3 至 4 年(含 4 年)应收账款余额为 70.15 万元,2020 年度财务报表附注披露账龄 4 至 5 年(含 5 年)应收账款余额为 71.43 万元,账龄划分错误。

(2)申报会计师对应收账款实际执行程序与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执行程序 不一致。将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作为关键审计事项,并于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执行政策及程序,但审计底稿中未见对公司应收账款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执行复核及评价程序。

4、存货跌价披露政策与实际执行政策不统一

发行人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会计政策披露不完整。除披露的存货跌价准 备计提会计政策外,实际执行中公司对原材料和库存商品采用库龄法测算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具体为原材料按照是否超过保质期进行测算,库存商品采用预计售价与库龄结合的方法(无预期售价部分)进行测算。2020 年末,原材料跌价准备期末余额为 1,967 万元,全部为按照库龄法计提;库存商品跌价准备期末余额为1,770 万元,其中,按库龄法计提金额1,186万元。

5、此外检查还发现公司还存在资产摊销未正确计入对应费用科目、会计师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问题等。

由上可知,针对公司的现场检查的确发现了公司存在比如收入确认跨期、账龄划分错误、费用科目入错等问题,但总体上从公司被问询的问题来看,上述问题对公司会计科目影响的金额不大,对财务报表整体水平影响程度感觉尚可。

 

两次申报数据不一致,前次数据做的略微激进了?



在创业板的问询中,监管机构询问了发行人本次申报材料与前次材料的差异情况,根据回复,发行人说明如下:

结合科创板问询和沟通情况,对技术服务收入确认时点及成本重分类等细节性的财务处理进行完善(主要是个别技术服务合同收入确认时点会计政策适用导致的跨期影响和重分类事 项)。调整涉及 2019 年和 2020 年度的净资产分别为-450.99 万元和-613.68 万元,占公司 2019 年和 2020 年净资产的比例分别为-0.65%和-0.79%;调整涉及的净利润分别为-503.02 万元和-229.72 万元,占公司 2019 年和 2020年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8.97%和-2.71%

通过对比两版数据不难发现,若以现如今的创业板申报材料为基准,则彼时科创板数据2019年收入多计了而成本少记了,公司解释说占利润的比例较小,诚然占比是不太大但占2019年利润的比例也接近10%了,而且那时候2019年是报告期的最后两年,利润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公司发行价到底是能更高点还是低一点的问题:

 

 

产量数据披露前后不一,口径多样,且与公司物料消耗不成比例



1、产量数据披露前后不一

除了以上方面,公司还存在一个令读者颇费脑子的问题,就是公司披露的产量数据,公司申报材料内前前后后出现了有多个口径的产量数据,以至于反馈意见内监管机构专门就此出具了一个问询问题:

(2)说明报告期各期产量信息披露前后不一致的原因,并检查招股说明书、问询回复全文,是否存在其他类似情形。

 

 

 

由上表可知,在产销率这张表内,公司披露通信电源、新能源电源、工控电源等2020年和2021年产量合计分别为252.49万台和359.13万元。

在单位能耗表格内,公司披露2020年和2021年产量分别为269.65万元和286.27万元,上述数据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公司解释是因为数据统计口径原因所导致的,具体调整过程如下:

 

2、公司物料消耗与产量数据不成比例

除了公司产量数据口径不统一,笔者对公司物料消耗与产量之间的配比关系还存在部分疑惑,公司主要物料中诸如MOS管、电感、PCB板、电解电容等都是以个、块等可直接数量量化的单位计量的,按道理讲上述材料的消耗数量变动应该与公司产品产量变动存在一定配比关系,然后公司比较发现产品产量与物料消耗数量的变动简直五花八门,不过反馈意见内并未做任何解释:

 

由上表可知,在2020年产品产量较2019年增加8.07%、2021年产品产量较2020年增长42.24%%的背景下,公司MOS管、集成电路等耗用2020年较2019年变动与产量相对匹配,2021年的耗用却明显高于产量增加比例;同样存在疑问的还有电感和电解电容,在2021年产量大幅增加的背景下,上述材料的耗用增加并不多,不过反馈意见内公司并未就该问题做出解释。

公司上述材料耗用数量的增加或许是由于产品结构的影响,毕竟2021年公司通信类电源的收入较202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问题是,仅仅产品结构对公司材料耗用有那么大影响吗,毕竟公司是第一大客户占比很集中的公司

 

第一大外协厂商金额几千万,未做任何比价?



再来看上一问中公司的产量口径调整表:

 

从上表我们注意到,产量数据变化主要系公司存在安科讯外协以及返工等数量差异所致,此处我们不去讨论返工等问题,笔者关注的是安科讯外协的事宜。

安科讯为公司2021年和2022年1-6月的第一大外协厂商,两年间公司向其采购金额分别为3,564.88万元和1,503.78万元,占公司外协金额的比例均在30%以上。但是就这么一家占比相当大的外协厂商,公司解释其采购价格公允性时只是说了因公司向其外协的包含了产品各加工环节的委托,公司已经和其他外协厂商报价进行对比过了,价格公允。这么重要供应商的价格公允性就这么一笔带过吗?

 

唯一有明确比较之处也只是在某个电子元器件的比较,但也只有2021年的单价数据,无采购金额占比更无2022年1-6月的采购单价比较:

 

笔者不禁要发出疑问,公司向安科讯的采购那么特殊吗,也没有可比公司可以比较、甚至连零部件规格型号几乎都没有相似的,那公司这采购价格公允性就是红头白牙、嘴唇一碰就下结论了吗?

 

公司与安科讯就是2021年开始合作的,然后当年即合作出3000多万的业务往来,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总体来看,公司总体盈利水平尚可,但仍存在诸如单一客户重大依赖,重要外协厂商披露不清晰等问题,尤其公司与安科讯的合作始末,是笔者比较好奇的问题。


往期文章

1、2021-2022年被现场检查IPO企业常见问题之一

2、年审时间紧底稿来不及做、做的糙?来看证监局处罚案例的启示

3、IPO案例之裕太微1:低买高卖大额股权转让节税的典型操作

4、【CPA业务】北交所发布现场检查情况及典型会计案例

5、交易所问了7轮,却被证监会查出财务造假,某顶级机构会凉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投行实务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