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秘的Verb Surgical手术4.0:“谁再说我是机器人公司我跟谁急!”

有熊 思宇MedTech 2024-04-15

点击蓝字关注↑↑↑,回复【早报】每天领取医疗行业前沿报告


前言:


2015年12月,一场互联网巨头和医疗器械霸主的跨界联姻震动行业。谷歌母公司Alphabet生命科学部门Verily,与强生外科医疗器械部门Ethicon,宣布成立合资公司Verb Surgical,意欲“为外科领域带来颠覆式创新”。惊讶之余,人们纷纷感叹,“Intuitive Surgical终于要有对手了"。Intuitive Surgical作为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传统霸主,在行业耕耘20余年,难逢敌手,对市场几乎形成了事实垄断,颇得资本市场青睐。自2000年上市以来,股价已经翻了60多倍。而Verb Surgical的成立,普遍被视为Intuitive Surgical在未来数年内,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然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Verb Surgical,也有自己的烦恼。

 

“我们不是个机器人公司,我们是个手术平台公司”(“We're not a robotics company. We're a platform company”)。

 

自从Verb Surgical 首任CEO Scott Huennekens 2015年走马上任,如何让外界清楚理解公司的战略定位,是他最大苦恼之一。或许Scott深谙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一真理,为达目的,只要一有机会,不论是行业论坛、学术会议还是个人专访,他都会反复重申Verb Surgical的定位:“我们的征途是颠覆外科手术,请叫我们'手术4.0',或者‘智能手术平台(Digital Surgery Platform)’, 就是不要叫我们‘手术机器人公司’。”

 

也许Verb Surgical低调的媒体宣传和严格的保密措施,限制了吃瓜群众们的想象力,尽管Scott的人肉复读了3年,仍然收效甚微。数年过去,Verb Surgical仍然被外界狗皮膏药一样贴着“手术机器人公司”的标签。以至于Scott在2018年7月出席Digital Health 峰会,进行主旨演讲时,仍不得不在PPT的标题页上注明“Digital Surgery Platform (not a robot)”。


(画外音:“我们到底哪里像机器人公司,改还不行吗?”)

 

不过现如今,Scott再也不会有这一烦恼了。2019年1月,Verb Surgical官宣,Scott将会离任CEO职位。2019年2月,强生官宣,收购外科手术机器人公司Auris Health。

 

远离刚成立时的聚光灯3年之后,Verb Surgical 再次成为焦点。一时间,舆论大哗,诸如“Verb Surgical遭到强生战略抛弃”,“家花果然不如野花香”的言论甚嚣尘上。吃瓜群众纷纷议论:当年“颠覆外科”的豪气干云言犹在耳,自己吹的牛选的路,Verb Surgical还能走完吗?还想走完吗?

 

具体而言,吃瓜群众主要关心以下几个问题:

  • 神秘的Verb Surgical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 相比传统机器人公司,他会带来哪些创新和颠覆?

  • 强生为什么要“另觅新欢”收购其他机器人公司?

  • Verb Surgical首任CEO Scott Huennekens为什么要离职?

 

一、神秘的Verb Surgical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前述,Verb Surgical自我定位为一家智能手术平台公司(Digital Surgery Platform),又叫手术4.0,与手术1.0(开放手术)、手术2.0(微创腔镜手术)、手术3.0(机器人手术)相区隔。成立伊始,公司就将终极目标设定为“手术平民化”(Democratizing Surgery)。笔者结合Verb Surgical高管在不同场合的言论,试着把这个高级词汇翻译成大白话,主要有3层意思:


1)目前,能够接受高水平手术服务的患者太少,群体需要扩大(Verb Surgical估计世界上仍有50亿人口缺乏接受手术的途径);


2)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生服务的患者太少,大批医生需要赋能(Verb Surgical指出,手术水平较低的医生术后并发症概率,明显高于手术水平更高的医生,且病人死亡率是其5倍);


3)手术费用太高,成本需要削减(尤以近几年的机器人手术的高额费用为例)。

 

一番豪言壮语,矛头直指著名的“医疗不可能三角”。所谓医疗不可能三角,也即医疗服务中最重要的三个评价维度,“可及性”(Accessibility)、“可支付性”(Affordability)和“医疗质量”(Quality)不可兼得。由于三者内在逻辑不统一,大部分解决方案均很难在3个维度上齐头并进。中国目前分级诊疗的困境,实际就是一个医疗不可能三角的典型缩影。如扩张可及性(大力推广基层诊疗),势必面临医疗质量参差不齐的难题;如强调医疗质量,则必然会影响可及性(单位时间可服务人数下降)以及可支付性(医疗成本上升);如强推可支付性,医疗质量或又岌岌可危(便宜无好货)。



“不可能三角”的矛盾本源,在于人的健康欲望无限,而医疗资源总量有限。无论把资源向三角中哪个维度倾斜分配,都会“按下葫芦浮起瓢”。究其根本,唯有通过创新,为医疗资源引入新的增量。

 

二、相比传统机器人公司,Verb Surgical 将会带来哪些创新和颠覆?


Verb Surgical的核心价值主张,在于通过产品创新引入医疗资源的增量,并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上述增量的指数级裂变。而其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又主要通过“五大支柱技术”(Five Technology Pillars)支撑实现。这五大支柱技术分别是:增强影像(Enhanced Visualization), 智能器械 (Advanced Instrumentation),医用机器人(Robotics),数据分析及机器学习(Data Analytics andMachine Learning),以及云互联(Connectivity)。



那么Verb Surgical的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通过“五大技术支柱”实现的?

 

Verb Surgical的产品创新,在于全流程、跨代际地“解放手术医生”。

 

首先,其产品创新落脚于“解放手术医生”。即通过AI辅助,减轻手术医生的手术决策和操作负担。更具体一点,是将医生从常规手术决策和操作中解脱出来,将稀缺的“精力资源”聚焦于对治疗效果有决定性的关键决策和操作。AI辅助诊疗早已不是新概念,布局玩家大至IBM Watson,小到各种创业公司,有如过江之鲫。但虽然入局者众多,各种解决方案所涉及环节,却大多在手术以外(如影像诊断、病理诊断等),针对医生手术过程的“解放”相对较少。

 

其实,手术过程中,医生精神高度紧张,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决策和操作负担远比其他治疗环节更重。这一更痛的痛点,也正是Verb Surgical的主攻方向。通过结合其底层基础设施(AI算法、数据),以及不同垂直治疗领域的软硬件应用(智能器械、医用机器人、增强影像),Verb Surgical将AI辅助诊疗延伸到了手术过程中。对于手术中的常规决策,比如“判断心肌是正常灌注(normal perfusion)还是无灌注(non-perfusion)”,“辨别某个组织究竟是输尿管(ureter)还是神经 (nerve)”,“结扎某个血管时应该用几号的止血夹”,“缝合某个非关节解剖结构时应该选几号缝线”等,均可由AI给出相对直接的建议,由医生快速确认加以执行,甚至未来有可能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的操作;而对于手术中的关键决策,诸如“选择手术入路”、“选择切除方式”、“判断肿瘤细胞的良恶性”等,AI同样可以给出相应备选方案或参考建议,供医生仔细评估后,做出最终决定。总结起来,就是通过辅助决策和操作,减少手术过程中医生稀缺注意力的消耗,提升手术效果和效率。

 

其次,强调对手术治疗过程的“全流程覆盖”。一般而言,手术治疗过程可以非为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若干个不同的环节。目前市面上的AI解决方案,一般只聚焦于一个或几个环节。或只专注术前规划(比如强生收购的骨科术前规划软件公司Orthotaxy),或主攻术中导航(比如史赛克的MAKO机器人),或对术中诊断有所创新(比如术中实时判断组织良恶性的iKnife),或解决医生手术技能提升的问题(比如关节镜手术模拟器VirtaMed),又或者是前述几个环节的排列组合。但Verb Surgical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有志于提供全流程手术AI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就是既通过高水平的底层AI操作系统(AI算法、数据),支撑术前、术中、术后不同的软硬件应用场景;又配置有多种多样的垂直治疗领域解决方案(智能器械、医用机器人、增强影像),以满足不同科室不同术式的应用需求。Verb Surgical之所以有此底气,为人之所不能为,自然与而谷歌、强生分别在AI领域和外科解决方案的建树密不可分,也由此形成了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和逾越的护城河。

 

最后,其解决方案跨越不同手术代际。Verb Surgical所谓的跨代际解决方案,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全流程地“解放手术医生”并非是手术3.0(机器人手术)的专利,解决方案也应该同时兼容手术1.0(开放手术)和手术2.0(微创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虽已历经近20年的发展,但仍只占全部手术总量的5%;在病人的远期获益方面,缺乏确切证据(2018年1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甚至刊登了机器人辅助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病人获益差于开放手术的研究结果),也在阻碍着机器人手术占比的进一步提升。悲观者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健康工程系统中心主任、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医学奠基人Thenkurussi (Kesh)Kesavadas,认为未来20年机器人手术比例只会提升至10%左右。不论这个数字是否过于保守,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开放手术(手术1.0)和微创腔镜手术(手术2.0)仍将是外科界的主流手术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供一个能够同时满足开放、微创腔镜、机器人三种手术需求的跨代际解决方案,让医生可以“更多选择、更多欢笑”,才是题中应有之义。“跨代际”的第二层含义,在于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三种代际手术方式的无缝切换。在其的宣传中,Verb Surgical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当医生认为有必要时,他可以把机械臂拉过来,用机械臂操作后面几个步骤。结束后把机械臂推开,继续后续手术流程”。对医生来说,智能器械、手术机器人不一定时时都要用,但“always on, always there”,可以“按需取用”。如此一来,医生在制定外科手术方案时,不必再开放、微创腔镜、机器人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可以根据不同步骤的需要,对手术进行深度定制,手术方案的灵活性大大提升。



Verb Surgical的产品创新,虽然有上述诸多亮点,但与现有竞争对手相比,仍算同维度竞争,比拼的是能够多大程度上“解放医生”,带来多少医疗资源增量。与之相对,Verb Surgical的商业模式创新,将会直接重塑整个外科治疗生态系统,将竞争拉升到更高的维度,形成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这种商业模式上的降维打击,主要体现在开放平台、分发渠道、数据闭环3个方面。

 

首先,Verb surgical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个外科AI开放平台,用以搭载、赋能第三方智能手术相关的软件(如手术辅助影像AI)、硬件(如机器人手术设备、耗材)。这是Verb Surgical与大部分竞争对手的根本区别。Intuitive Surgical虽然也在布局手术AI,但从目前信息来看,其AI解决方案将会搭载在自家的机器人设备上使用。与Intuitive Surgical这种“捆绑模式”不同,Verb Surgical的主要服务,是作为一个AI解决方案制作、分发和应用平台,连接第三方生产商和医院用户。第三方可以利用Verb Surgical提供的开源平台生产软件(各种AI App,当然也包括Google verily自己研发的App),赋能硬件(各种开放、微创器械、机器人,当然也包括Ethicon自己的产品),并通过Verb Surgical投放在各个医院的外科AI平台终端设备,完成将其软硬件产品到终端用户(手术室、手术医生)的渠道分发,实现“Always on, always there”。

 

其次,Verb Surgical平台与软硬件产品解绑的模式,将有利于其建立广泛的分发渠道覆盖。现有的手术机器人(如Intuitive surgical的 Da Vinci),动辄占据半个手术室的体积,数百万美金的售价,堪称一个“超级计算机”(Mainframe Computer);而与之相对,Verb Surgical的AI终端可能只有一个“PC电脑”的大小,最后的设备成本可能低至数百美元(Scott公开采访声称)。坐拥如此的成本优势,Verb Surgical甚至可以将AI终端免费投放到医院手术室,实现“剃须刀架 + 刀片”的商业模式,极大丰富了Verb Surgical商业模式的战术选项。

 

AI终端的成本优势,加上强生Ethicon本身已在医院各科室建立的销售网络,将为 Verb Surgical AI终端的覆盖广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会对第三方软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如垂直领域AI公司、手术机器人生产商)的入驻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网络效应”。对于第三方公司来说,与其依靠自身力量一家一家地谈入院,不如抱个大腿,交点“保护费”,瞬间对接到成百上千个医院和手术室。究其本质,Verb Surgical的手术平台,就是一个外科版的苹果商城(卖软件) + 小米生态(卖硬件)。

 

最后,这种对第三方供应商的网络效应,将成为数据产生的源泉,进而实现自洽的数据闭环。数据是AI时代的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但医疗领域不同数据主体之间天然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得医疗数据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样本不够大、结构化程度不高、用以训练的数据量不够,是每个医疗AI公司的最大挑战。

 

而Verb Surgical的平台模式则可以通过“吸引入驻→积累数据→优化AI→吸引更多”的良性循环,从源头上解决医疗数据问题。第一,渠道分发方面的优势,将会吸引大量第三方AI和器械公司入驻平台;第二,这些公司将与谷歌的AI产品,以及Ethicon的器械产品一道,依靠谷歌的connectivity技术互相连接,并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成为Verb Surgical积累数据最有效的来源。第三,储存在云端的大量数据,将形成丰富“食材”,帮助第三方公司来训练其AI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第三方公司入驻平台,形成一种自洽的数据闭环。



一言以蔽之,产品创新为Verb Surgical带来了强大的火力,以实现全流程、跨代际的“解放医生”;而商业模式创新则通过生态体系的搭建,把Verb Surgical从同维度竞争升级成了手术4.0,形成对手术1.0/2.0/3.0的“降维打击”。



三、强生为什么要“另觅新欢”收购其他机器人公司?

 

既然Verb Surgical这么牛,强生Ethicon为何还要收购Auris Health?强生“红杏出墙”,是否代表着其在下一代外科产品道路选择上的改弦更张?

 

进一步的分析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强生对Auris Health的收购,主要基于两个目的:完善能力拼图,平衡远近收益。

 

收购的首要目的,是完善能力拼图。如前所述, Verb Surgical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依靠五大技术支柱支撑。五大技术支柱中,AI和云互联属于底层操作系统,而增强影像、智能器械和医用机器人属于垂直领域解决方案。尽管Verb Surgical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筑平台,吸引第三方供应商入驻,构建生态系统,但在平台研发初期,势必要求Verb Surgical或是其2家母公司对五大技术支柱均有一定技术积累,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生成一部分数据,以满足AI平台开发、测试和迭代的基本需求。当然,尽早开放平台给第三方公司,利用第三方公司的技术和数据,不断优化迭代AI平台,也是一个选择。但如自身技术积累和数据积累不足,AI平台还没有被优化到“基本可用”的程度,就贸然开放给第三方,把早期入驻的第三方公司当作“小白鼠”和“练级工具”,也会对客户满意度和公司品牌形象带来很大压力。这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几乎困扰着所有初创阶段的AI公司("PredicationMachine"一书对该困境有详细阐述),Verb Surgical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如果能在一开始就依靠“爸爸们”的力量,获得相应的能力基础和数据积累,对Verb Surgical的产品服务迭代升级,将有很大助益。

 

对Verb Surgical及其“爸爸们”进一步的能力缺口分析(如下图)表明,五大技术支柱中的大部分能力,都可以由Verb Surgical的两家母公司,Google或强生Ethicon提供。唯有“医用机器人”(Robotics Pillar)这一技术支柱中所需的“垂直治疗领域的机器人”,两家母公司均没有积累。加上外科领域具体的细分科室很多,很多治疗领域之间机器人并不能通用,“集齐各治疗领域机器人”更是难上加难。而内部研发又旷日持久,为了完成这能力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对外收购将是一条必选的捷径。



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何强生在众多机器人公司中,选中了 Auris进行收购。因为收购了Auris, 就等于一次性补齐了4个治疗领域的机器人:Auris除了已经FDA获批的Monarch呼吸内镜机器人,正在研发中的眼科机器人,还通过2016年对Hansen Medical的收购,获得了Hansen旗下的Sensei电生理导管机器人和Magellan外周血管介入机器人。此次收购Auris,强生一口气将上述4个产品全部纳入麾下,一举四得,堪称点睛之笔。经此一役,再加上之前骨科部门Depuy Synthes收购的Orthotaxy骨科手术辅助规划系统,强生已经在胸外、眼科、心脏电生理、外周血管、骨科等多个垂直治疗领域完成了手术机器人的布局。“医用机器人”技术支柱(Robotics Pillar)这根瘸掉的大腿,至此算是被接上了。

 

收购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平衡短期和长期收益。AI赋能医生,看上去很美,想象空间无限。但仍需要很长的时间实现技术的成熟应用,也是一个不争的共识。最近IBM Watson爆出的诸多负面新闻,也从侧面印证了AI赋能医生之路,前途多艰。

 

对于这一难度,强生和Verb Surgical并非没有心理准备。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Scott就提到了Verb Surgical未来长达20年的“多步走”的规划。2020年,上线原型产品,主要聚焦在为手术医生提供可供行动的手术决策辅助信息(actionable informationvia dashboards and reports);后续3-5年,通过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引入半自动手术的功能(semi-autonomous features); 再过7-10年,系统将会实现自动闭环反馈功能(autonomous closed-look feedback feature), 为手术医生提供更多的引导,实现更好的手术质量。

 

然而,尽管做足了产品规划和心理建设,Verb Surgical似乎仍然低估了“颠覆”的难度。进入2018年以来,Verb Surgical产品“跳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在2018年4季度的电话会上,强生主席兼CEO Alex Gorsky 首次暗示VerbSurgical的进展慢于预期。之前“首个产品将在2020年上市”的承诺,也被模糊地更改为“2020年甚至更晚(2020 and beyond)”。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强生在项目初期,已预料到从Verb Surgical获取回报会是个长期过程,但现实进度仍慢于其最初预期。为了对冲这一风险,强生当然会考虑如何从已有可售产品中,尽可能获取“近期回报”。在此问题上,收购直接可售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成了自然之选。一方面,经过 Intuitive Surgical 多年的培育,市场对手术机器人的接受度已经很高,逐渐进入收获期。另一方面,很多垂直治疗领域的机器人市场仍是空白,强生一但进入,可迅速利用其强大的渠道能力和销售团队实现“快速营收”。最后,这些收购来的机器人,将来还可以作为第三方供应商,入驻Verb Surgical平台,成为Verb Surgical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获取长线回报。一石三鸟,强生有什么理由不做呢?

 

四、Verb Surgical首任CEO Scott Huennekens为什么要离职?

 

因为Dr. Fredric Moll来了。

 

Fredric Moll作为手术机器人界的风云人物,在离开Intuitive Surgical后,仍然创业不辍,连续创立了多家手术机器人公司,并且都实现了成功退出,可谓手术机器人界的“半壁江山”。在收购Auris后,Dr.Moll正式宣布将在交易完成后加入强生,出任强生医疗器械的Chief Development Officer。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强生的这笔收购,我们很难界定到底Dr. Moll和Auris Health哪个是“正室夫人”,哪个才是“伴嫁丫头”。但已经有内幕人士言之凿凿,强生有意让“莫半壁”在2019年Q2 Auris Health交易全部完成后,出任Verb Surgical CEO。如果真是如此安排,现任CEO Scott Huennekens又岂有不走之理?毕竟,如果你成功招揽了卧龙凤雏作帐下军师,谁还关心徐庶先生到底去向何处呢?

 

总结:

 

人们对Verb surgical究竟在做什么一直是雾里看花,但作为最有可能颠覆外科的存在,毕竟承载了太多的关注和期待。唠叨了几千字之多,各位看官如果时间不够,记住以下3个要点即可:

 

  • 大名鼎鼎的Verb Surgical,并非手术机器人公司,而是个智能手术平台公司(Digital Surgery Platform),自我历史定位也很明确:外科4.0 (Surgery 4.0)。

  • Verb Surgical的“黑科技”,既有产品创新(全流程、跨代际地“解放手术医生”),又有商业模式创新(外科版的“苹果商城 + 小米生态圈”),一但成功推出,对现有医疗业态将形成降维打击。

  • 2019开年以来,公司面临的纷纷扰扰(如CEO离职、强生“出轨”收购其他机器人公司等),并非改旗易帜,只是零星插曲;Verb Surgical非但不会改变道路,还有可能会“高配”手术机器人界的传奇“莫半壁“Dr. Fredric Moll,沿着其手术4.0的康庄大道继续迈进!


- END -

作者 有熊  |  编辑 王卓逸  |  排版 墨非


- 推荐阅读 -

科创板医械潜力新星(六)| 热景生物:全场景免疫诊断供应商

行业 | 基因之外的秘密:表观遗传临床诊疗的前景浅析

行研 | 心脏消融的“冰与火之歌”——房颤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消融技术




关注并星标「思宇医械观察」

置顶公众号,拒绝漏掉好文章!


项目合作请添加思宇负责人微信

进行深入交流



联系人:Tara

电话 : 13120182839(同微信)

邮箱:tjiang@suribot.com


●●●

Suribot医疗机器人社群

学习知识、自我提升、拓展资源

直接添加管理员微信:koi_518

请注明:单位名称-职业-技术方向

详情链接:医疗机器人社群招募



 



精彩回顾

投融资

上周大健康投融资速读


热门行研

康复外骨骼  |  微流控  |  医药冷链  |  临床质谱  |  基因测序  |  康复机器人  |  医生集团  |  听力辅具  |  心电监护仪  |  信息化医疗  |  数字PCR  |  家用医械  |  智慧医疗  |  激光美容  |  人工智能  |  液体活检  |  医疗器械融资租赁  |  医院管理集团  |  宠物医疗  |  眼病诊疗  |  骨内植入物螺钉  |  儿童医疗器械  |  记忆合金  |  康复医疗机构  |  心脏瓣膜  |  儿童口腔门诊  |  血糖监测  |  肺癌  |  再生医学  |  血液透析  |  心脏起搏器  |  麻醉机  |  先心病封堵器  |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  外周血管  |  放疗技术  |  心血管支架  |  超声诊断


▌思宇访谈

泰格捷通  |  致众科技  |  迈迪思创  |  北航生医  |  波士顿大学  |  天智航张送根  |  医用机器人创新中心  |  郑诚功教授  |  汇通医疗  |  术锐机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