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eepFake噩梦来了!武大阿里团队提出FakeTagger,重新识别率达95%

点击“开发者技术前线”,选择“星标🔝”

让一部分开发者看到未来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前言】DeepFake千千万,究竟怎么办?GAN的滥用已经让现在的世界不再「眼见为实」。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FakeTagger系统,将视觉上无法辨别的ID信息嵌入到图像中,准确率高达95%。


拍照、修图、发朋友圈、等大家点赞评论。


是不是已经一气呵成了?

 

大家都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发自己照片,还希望大家能给自己精修的图点个赞。

 

 

然而,随着GAN及其变体在图像合成中的快速发展。

 

上传到各大平台的照片和视频都有可能会被DeepFake拿去进行编辑。

 

越来越多的软件可以让毫无专业知识的用户生成DeepFake图像,例如FaceApp等。

 

现在,甚至连直播都可能是「Fake」的。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眼见未必为实」的世界里了。

 

过去两年来,研究人员积极提出各种DeepFake检测技术。这些研究主要是在真实图像和合成图像之间,捕捉细微差异作为检测线索。


在Facebook主办的最新DeepFake检测竞赛 (DFDC) 中,最佳检测结果准确率不到70%。


为了更好检测出DeepFake,来自武汉大学的汪润等人合作开发了一个系统:「FakeTagger」。

 

值得注意的是,FakeTagger是首个通过图像标记为DeepFake出处和跟踪进行的工作。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009.09869

 

文中,作者采用了一个基于DNN的编码器和解码器,并对信息嵌入和恢复进行联合训练。


同时,受到香农容量定理的启发,作者加入了冗余信息进而提高了信号通信的鲁棒性。

 

结果表明,对于常见的Deepfake方法,FakeTagger的重新识别率高达近95%。

 

FakeTagger


现有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已知GAN或简单的数据集上,如FaceForensics++、DeepFake-TIMIT。

 

通常用于区分真假的伪影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退化问题,很可能会被移除或损坏。包括简单的图像转换和具有扰动的对抗性噪声攻击。

 

这就成为开发强大的DeepFake检测器的最大障碍。简单点说,现有的DeepFake检测方法面临两个重大挑战:

 

  1. 对未知合成技术的泛化能力差;
  2. 图像质量下降后的鲁棒性差。
 
 
FakeTagger,顾名思义,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标记面部照片,其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
 
1. 对不同GAN的泛化性;
2. 对图像变换的鲁棒性;
3. 嵌入式标签的隐蔽性。
 
FakeTagger利用编码器和解码器将视觉难以分辨的ID信息,以足够低的级别嵌入到图像中,使其成为基本的面部特征数据。
 
然后再通过嵌入的信息对图像进行恢复,从而确定是否为经过GAN处理的DeepFake图像。
 

图像标签


FakeTagger的图像标签具有以下特性:


  1. 用于DeepFake的图像标签应该对基于GAN的转换具有鲁棒性;
  2. 被标记的信息肉眼无法察觉,不会引入明显的图像质量下降。
 
FakeTagger的整体架构
 
方法包括五个关键部分,一个信息发生器𝑋𝑔𝑒𝑛,一个基于DNN的编码器𝐹𝑒𝑛𝑐,一个GAN模拟器𝐺𝑠𝑖𝑚,一个基于DNN的信息解码器𝐹𝑑𝑒𝑐,和一个通道解码器𝑋𝑑𝑒𝑐。
 
  • 信息发生器𝑋𝑔𝑒𝑛从通道编码中生成二进制信息。生成的信息作为一种资产,用于身份验证。


  • 编码器𝐹𝑒𝑛𝑐将信息(通常是UID)嵌入到面部图像中,并确保肉眼无法看到标记的信息。换句话说,编码后的图像需要在感知上与输入图像相似。


  • GAN模拟器𝐺𝑠𝑖𝑚用于执行各种基于GAN的转换。

 
  • 信息解码器𝐹𝑑𝑒𝑐在基于GAN的剧烈变换后,从编码的面部图像中恢复嵌入的信息。恢复的UID被进一步用于身份验证目的。


  • 通道解码器𝑋𝑑𝑒𝑐接受来自𝐹𝑑𝑐的解码信息,产生最终信息𝑋。


图像标签的编码器-解码器训练
 
基于DNN的编码器和解码器经过联合训练,将信息嵌入给定的输入面部图像。
 
编码器允许任意信息不被察觉地嵌入给定的任意面部图像中。
 
解码器经过训练,即使经历了基于GAN的处理后,也能检索到嵌入的信息。
 
编码器𝐹𝑒𝑛𝑐接收面部图像𝑰和信息𝑿作为输入,然后信息发生器𝑋𝑔𝑒𝑛产生一个冗余信息𝑋′。
 
编码器𝐹𝑒𝑛𝑐输出带有映射𝐹𝑒𝑛𝑐(𝑰,𝑋′)↦𝑰。
 
输入的面部图像𝑰需要在感知上与编码的面部图像𝑰,其中𝑰≈𝑰。编码后的面部图像可由GAN处理,其中𝐺𝑠𝑖𝑚(𝑰)↦𝑰。
 
解码器试图恢复嵌入式信息𝐹𝑑𝑒𝑐(𝑰)↦𝑿或𝐹𝑑𝑒𝑐(𝑰)↦𝑿,其中𝑿≈𝑿′。
 
最后,信道解码器𝑋𝑑𝑒𝑐产生最终信息𝑿。
 
信道编码
 
在信号转换中,信道编码能够纠正错误,解决数据在噪声信道中传输的限制。
 
作者用信道编码来注入冗余信息,使这些嵌入式信息能够在基于GAN的变换中留存下来。
 
基于GAN的转换可以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噪声通道。
 
 
信息发生器𝑋𝑔𝑒𝑛产生一个长度比𝐿大的冗余信息𝑋′。
 
信道失真是由基于GAN的转换引入的错误,并应用二进制对称信道(BSC)来进行表述。
 
其中,BSC是一个标准的信道失真模型,它假设每个比特在信息中都是独立的,并以一个概率𝑝随机翻转。
 
损失函数
 
为了保证解码信息的最小误差,作者在模型训练中引入了两个主要损失。
 
信息损失𝐿𝐶为计算解码后的信息和生成的信息之间的损失,其中𝑋𝑔𝑒𝑛使用𝐿2损失,表示为 :
 
 
图像损失𝐿𝑀衡量编码图像和输入图像之间的相似度。
 

准确性的评估


白盒效果
 
 R表示该信息注入了通道编码的冗余信息,N表示该信息没有注入任何冗余信息
 
结果表明,FakeTagger在部分合成方面表现良好,如身份互换和脸部再现。
 
准确率最佳为97.3%,最差为95.7%。
 
不过,在整体合成中的最佳结果只有95.2%。
 
经过STGAN处理后的性能,如去掉头发、加上胡子、戴上眼镜、改变肤色
 
在面部特征方面,FakeTagger对容易受到肤色改变的影响。
 
因为与其他三种属性编辑相比,改变肤色的操作区域更大,强度也更剧烈。
 
总体而言,FakeTagger在对四种类型的DeepFake进行信息恢复时达到了平均95%以上的准确率,但是对操作区域和输入图像的大小很敏感。
 
此外,注入的冗余信息在提高FakeTagger的性能方面有着关键的作用。
 
黑盒效果
 
DeepFake操作是未知的
 
结果显示,FakeTagger的平均准确率超过了88.95%,证明了在黑盒环境中的有效性。

与其他三个DeepFake相比,FakeTagger在整体合成中表现良好。
 
而基线在黑盒中的信息检索准确率只有不到60%。
 

鲁棒性的评估


作者采用了四种在制作DeepFake视频中广泛出现的扰动,即压缩、调整大小、模糊和高斯噪声。
 
输入图像大小为256×256,被操纵的面部属性为「胡子」。

鲁棒性评估结果,压缩质量衡量压缩的强度范围从100到0
 
当扰动的强度增加时,FakeTagger保持了一个小的波动范围,比如压缩率、调整大小的部分。
 
在四种类型的DeepFake中,整体合成对四种扰动攻击更为敏感,特别是在压缩和添加高斯噪声方面。
 
因此,考虑到对扰动的鲁棒性,FakeTagger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实际当中。


参考资料:https://arxiv.org/abs/2009.09869



—  —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呀~


前线推出学习交流一定要备注:研究/工作方向+地点+学校/公司+昵称(如JAVA+上海

扫码加小编微信,进群和大佬们零距离



END


好文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