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Fear

年更的High 我思锅我在 2020-09-02

首先,我觉得去年是投资最难的一年,至少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因为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FOMO不是投资圈特有的,她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同事在备考mba、同学在准备考研、妈妈群里在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报这个那个的补习班,我们都生怕因为错过而落后,而被淘汰,所以才有了“得到”,开个玩笑。


而我听着看着大家的焦虑,也眼看着一些未经推敲的热点随时被吹上风口,如电子烟、小程序,大家就像在印度挤火车,头破血流也要搭上车,我也不例外,也一度迷失在前方昏暗的隧道里。正当我不知所措却由于FOMO而更加拼命地寻找曙光的时候,王兴却说“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很奇怪,那一瞬间我的视线反而被打开了,就好像有个声音告诉我,与其徒然地寻找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太阳,不如在黑暗中摸索几块石头,自己擦出些星光。


于是这一年来,我仍在一边适应着FOMO带来的焦虑,一边开始思考,我要 寻找的是什么?投资是投什么?这将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但一定会逐渐建立一个越来越巩固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几个趋势:

  1. 知名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前有A16Z、高瓴,后有红杉、TPG、华 

    平。早期的基金希望有更多弹药覆盖后期和持续加注,同时中国市场也被外资持续看好;

  2. 国产与国货崛起,国产替代的崛起如果还有政策影响和宏观形势倒 

    逼的话,那国货的崛起可以说从心智上开始逐渐被新青年接受了,事实已经证明大部分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出来好东西;

  3. 新常态与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旧心态激烈碰撞,似乎大家还是热情地 

    在“双十一”买买买,尽管存在行业固定的周期,但汽车、消费电子或楼盘的销售确实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


投资也是,光看着行业头部的公司被机构挤破门抢着投,而早期阶段的项目哪怕再感兴趣我也会自然地多看几遍,这样却不会错过大部分项目,因为其他机构也是这么做的。我想的更多的是到底为什么我开始这么做,第二遍、第三遍看的是什么——看的是增长。因为我担心,创始人讲的故事无法兑现——为什么故事无法兑现,因为创始人忽略了那头灰犀牛——新常态。


仅看增长还不行,还需要看增长的性质,这个增长是不是良性增长。我 

主要看企业服务和科技,所以良性增长是比较容易分辨的, 一看收入结构, 二看客户反馈。但是,投科技的人大多都知道一条Hype curve(下图),那么很有意思的问题来了,我们投资投的增长,应该在trigger刚开始由于FOMO而一拥而上的陡坡,还是在虚幻破灭后寻找光明的上坡?很多时候我们分辨不清,甚至不愿意思考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非常值得思考,并且值得在每一次做判断之前想一次。

DCM Hurst在一次分享的时候说应该投的是后者,其实要完全恪守这个原则是非常难的,比如今年的RPA赛道。这个方向一出来我就非常有“感觉”,作为一个甲方乙方IT实施和数据分析都做过(但都不深入)的亲历者,我第一反应就是价值是“颠覆性却不易察觉”的。尽管再看国外,我已经太后知后觉,竟然跑出上市公司来了。但回过头来,我还是在想,我们该投的是——企业的增长,但这个增长如果并没有在此刻或不远的将来能够体现出来,反而最快体现出来的是由于市场过度的追捧带来估值的飞涨的时候,那是不是应该等一等?RPA的投资逻辑以后我机会再讲,但经过半年对这个赛道的了解和观察,我对热点的判断开始明晰了:

  1. 我非常赞同最好的投资是投在炒作破灭,热点进入健康增长的阶段;

  2. 次好的投资是成为热点的创造者,引爆市场,占据话语(非市场)的制高点;

  3. 最不该的则是投在猪已双蹄离地飞在空中,风一停则摔得惨痛;


尽管这是一个看似容易理解的东西,但执行起来会由于FOMO非常微妙,但不可否认,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和坚定投资理念的人,我相信可以通过多种调控手段和投资策略将1和2进行对冲,比如投赛道,持续重仓或资源整合。前提是,你对大势有充足而富有理性的信心


最后想说说关于“人”。今年由于FOMO,我频繁地接触到各类的创业者和项目;而由于对FOMO的反思,我学会谨慎地做判断和决策,尝试建立新的方法论;最后的结果是,对值得推进的项目我至少跨了1-2个季度去观察他们,基本在两次以上。我发现至少有两点能看得更加清楚,第一,还是企业的增长;第二,是创始人的成长。记得在投资前两年,印象深刻的项目中大约60-70%来自于模式的新颖和切入点的犀利,剩下的是才是对创始人的印象,还很可能是因为前者影响了我对创始人的好感和认可。但今年,也可能由于科技领域本身不是以模式驱动创新为主,我看到了更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的“增长”所放射的光芒让我觉得有时候甚至盖过了企业的增长,其实创始人身上积极的独特性,只要不犯原则上的错误,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良性刺激,从而推动业务的增长。而人的迭代是具有渗透性的,影响大到可以塑造整个企业的基因和文化,当然最明显的还是在创始人身上散发出来的,你能具象感受到的格局观——why now? why here? and why me。Hurst的那次分享,我总结了一个公式,成功概率高的投资 = 20% 对大势的坚定 + 60% CEO的格局与战略 + 20% 综合的运气。运气是一个玄乎的词,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解释是,运气留是给准备好了的人,前面80%做到了,我相信这样的企业/机构都值得一份好运的厚礼。


其实不知道为什么会打出这些文字,可能就是在对FOMO持续的反思,写这些文字也会让我不再那么焦虑,毕竟大家说的“延迟满足感”是无法最直接地感受到的,因为一想到未来就无法摆脱fear of the unknown,那对延迟的满足感就必然会伴随着当下FOMO所带来的焦虑。真正要学会的不是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延迟满足感能力的人,而是懂得如何与FOMO相处,这样就会在同时获得一种满足感。


Live with FOMO,也想起巴菲特的一句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