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拐儿童生命历程变迁与原生家庭融入研究 ——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实证

薛淑艳 人文地理期刊 2022-07-17

编者按

拐卖儿童犯罪是一种影响恶劣的犯罪现象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暴利驱使与买方市场扩张,犯罪仍屡禁不止,并趋于集团化、暴力化和高科技化,极大威胁公民人身权利与社会和谐稳定。在此背景下,儿童被拐后所遭受的创伤种类与程度如何?被拐后其生命轨迹与原生家庭内部是否会发生变化?寻亲成功后其与原生家庭的融入有何特点?本期“佳文速递”为您推荐薛淑艳、李钢等发表于《人文地理》2021年第3期的论文《被拐儿童生命历程变迁与原生家庭融入研究——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实证》。论文揭示了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变迁,考察了被拐儿童寻亲成功后的原生家庭融入情况,加深了公众对被拐儿童生命历程与原生家庭融入境况的全面理解,从而丰富了社会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为我国改善儿童安全环境、家庭社会和谐稳定及制定犯罪防控策略与人文关怀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薛淑艳(1994—),女,甘肃静宁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犯罪地理、社会地理与城市地理。

   E-mail: xueshuylh@163.com。

   李钢(1979—),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地关系与空间安全,灾害地理与犯罪地理,时空大数据与数字人文。

   E-mail: lig@nwu.edu.cn。

一、研究缘起

拐卖儿童犯罪极大威胁着公民人身权利与社会和谐稳定,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199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拐卖儿童犯罪确定为一项世界各国协同合作治理的重大国际问题,倡导近30个国家签署《巴勒莫议定书》,旨在提升国际儿童保护合作的深度和力度。在我国,拐卖儿童犯罪自古有之,虽经多次打击,仍十分猖獗,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统计全国各级法院共审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7719件。随着社会各界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日益重视,相关防拐与反拐的政策也持续得到贯彻实施,但目前聚焦点仍停留在解救被拐儿童与提升拐卖儿童犯罪破案率上,针对被拐儿童群体返乡后的原生家庭融入问题关注较少。

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寻亲成功后的被拐儿童及其家乡社会网络成员,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指导,分析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变迁与原生家庭融入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儿童安全环境改善、家庭社会和谐稳定及制定犯罪防控策略与人文关怀方案提供参考。

二、研究思路

首先,基于“宝贝回家(https://www.baobeihuijia.com)”网站,人工校核建立寻亲成功案例数据库,后进行多方联系与多次尝试,最终确定了从陕西拐出的5个愿意接受访谈的被拐儿童。

其次,开展实地调研访谈。分别于2015年7月、2016年6月与2018年1月对被拐儿童(表1)及其家乡社会网络成员(表2)开展了实地调查与电话访谈。访谈的5名被拐儿童(男性3名,女性2名)年龄均在30岁左右,被拐时长在25年左右。资料收集采用以笔录为主、音频与视频为辅的方式,所有的个案均进行了化名处理。


表1 访谈被拐儿童的基本情况


表2 访谈邻居、村民与家属的基本情况

图1 实地调研


最后,使用个案研究法对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进行梳理,借助时间地理学方法识别被拐儿童在经历“被拐”等一系列重大生命事件后生命历程轨迹的变化,探究被拐儿童在寻亲成功后与原生家庭的融入状态,以及“被拐”等一系列生命事件与其原生家庭融入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

本文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主要经历被拐、被收养、寻亲与寻亲成功4个重大生命事件;儿童被拐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家庭与个人综合作用的结果;被收养与收养家庭的收买意愿有较强关联,收养家庭主要为良好型收养家庭与恶劣型收养家庭两种;寻亲是被拐儿童个人能动性与自我选择的重要体现,且寻亲一般与工作同时进行,寻亲受血缘关系与收养家庭类型的影响,工作原因与寻亲、逃避现有生活环境和谋生有关。寻亲成功受被拐儿童个人能动性与其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的影响。

图2 被拐儿童生命历程轨迹图


第二,被拐儿童在被拐后心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感削弱、负面的情绪扩张和负性生命事件下的安全感降低3种。被拐儿童所受的心理创伤从不同程度上会对被拐儿童融入原生家庭产生阻力。

第三,被拐儿童寻亲成功后的社会融入主要有主动融入型、自主选择型与犹豫隔离型3种。恶劣型的收养家庭、当前糟糕的生活状态与家乡社会网络成员积极的社会反应会促进儿童主动融入原生家庭。良好型的收养家庭和当前良好的生活状态会促进儿童自主选择与原生家庭融入。原生家庭所遭受的创伤、当前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家乡网络成员中性与消极的社会反应会促使儿童与原生家庭隔离。

图3 被拐儿童原生家庭融入的影响机制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应完善收养制度与杜绝拐卖现象。被拐儿童的原生家庭融入问题由拐卖犯罪所引起,拐卖犯罪则由买方市场所主导,因此公安部门应加强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家庭与社会应重视对儿童的监护,为儿童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其次,充分发挥家庭的血缘纽带作用,为被拐儿童提供包容、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其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护,促使其更快的适应与融入原生家庭。

第三,充分展示社会的包容力。被拐儿童寻亲成功后的融入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此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以及救助机构应加强对被拐儿童情感与心理诉求的关注与辅导。

最后,重视对被拐儿童“去污名化”。社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如通过树立优秀被拐儿童融入社会的典型,加强对被拐儿童积极形象的宣传与塑造,促进社会对被拐儿童群体角色的认同,从而促进被拐儿童的原生家庭与社会的融入。

 

图片来源: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原文引用:薛淑艳,李钢,王会娟,等.被拐儿童生命历程变迁与原生家庭融入研究——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实证[J].人文地理,2021,36(3):58-66. DOI: 10. 13959/j.issn.1003-2398.2021.03.007. [Xue Shuyan, Li Gang, Wang Huijuan, et al. Life course change and biological family integration of trafficked children: Evidence from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seeking relatives[J]. Human Geography, 2021,36(3):58-66. DOI:10.13959/j.issn. 1003-2398.2021.03.007.]

在线投稿:http://rwdl.xisu.edu.cn

Email:rwdl@xisu.edu.cn

联系电话:029-8531937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