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地中海文明区,是杜撰出来的伪概念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0-08-19
来自专辑
西方伪史


       所谓的西方“古典文明史”,其实,是一个“概念史”,即通过生造出一个概念,再从此出发,发展出一个或多个概念,继而细胞繁殖般,衍生出一个成体系的概念群。然后,通过大胆想象,填充进去一些“神话”故事、“圣经”故事、“考古”故事,“事就这样成了”。

      所谓的“环地中海文明区”,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把“环地中海文明区”的文字当神话故事看看,那是可以的;如果当做历史来读来讲,那就是误人误己了。


一、地中海与“环地中海文明区”

    “环地中海文明区”,当然是生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为了生造这样的概念,有人声称:地中海海面总是如镜子般的风平浪静,便于海上航行,所以,地中海边的人们很早便养成了在海上讨生活的习惯。随着海上贸易繁荣,导致了持续数千年的海上殖民征服、文明传播,终于,西方世界围绕地中海,形成了一个“环地中海文明区”。

       “环地中海文明区”这个大概念,发展出了几个大名鼎鼎的概念:

       一是古埃及文明,从尼罗河的上埃及,一路延伸至地中海边的亚历山大里亚,通过地中海,向古希腊、古罗马供应无穷无尽的大米白面----物质食粮,数学天文学----精神食粮。

       二是克里特文明,在地中海中的一个小岛上,孕育出了胜过中国商朝、称霸地中海的早期希腊文明,即欧洲文明。

        三是古希腊文明,在希腊半岛南端的贫瘠的山区,创造了引领世界的希腊文明,并且纵横地中海、黑海,通过创建环地中海的殖民地,正式形成了“地中海文明区”。

       四是古罗马文明,以罗马军团纵横地中海,直接在地中海沿岸的大地建立一个个省政府,实行一元化领导。

       遗憾的是,地中海海面,并不是风平浪静的,更不便于古代的海上航行。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上,总是有不小的风浪的。

       念过中学的人,都学过《岳阳楼记》,范仲淹说,洞庭湖在不同的季节,风光大不相同: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常言道,大海上,无风也有三尺浪。地中海的面积,是中国的洞庭湖的N倍。

        地中海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东西共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800公里,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处5121米。

       无疑,地中海的风浪,比洞庭湖要大几倍。天气不好的时候,洞庭湖都不能行船,地中海怎么就会便于海上贸易?

       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比较,地中海确实是风浪小一点,仅此而已。

       但是,随便搜索一下,便是这样的:



        地中海,真的像某些专家说的那样,“总是如镜子般的风平浪静”吗?显然不是!

        在地中海航行,一定要小心。

       地中海当然可以航行,但是,有前提:造船技术足够先进、导航技术足够先进,二者缺一不可。


二、13世纪的欧洲人,不能横渡地中海

       由于地中海面积太大了,在13世纪以前(即中国的宋末、元初以前),欧洲人从来不敢横渡地中海,前往位于对岸的目的地。

       船一旦进入远离陆地的深海区,除了风浪大等因素,十之八九会出现严重偏离航向的问题。不仅不可能抵达目的地,而且,出去了别想回来!

      因此,欧洲人的船只,一直是沿着看得见大陆的海岸线,小心翼翼地航行。

       直到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传到欧洲后,欧洲人才开始横渡地中海当然,还要加上从中国传过来的尾舵、水密舱等技术。

       没有罗盘,不知道方向;没有尾舵,难以调整航向;没有水密舱,船舱一有窟窿船就会沉入大海。

(一)几则西方专家的文字

      1、西方经济学的祖师爷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即《国富论》)中说:

     “根据最可靠的历史记载,开化最早的乃是地中海沿岸各国。地中海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内海,没有潮汐,因而除风起浪涌外,也没有可怕的波涛。地中海,由于海面平滑,岛屿棋布,离岸很近,在罗盘针尚未发明,造船术尚不完全,人都不愿远离海岸,而视狂澜怒涛为畏途的时候,对于初期航海最为适宜。

        2、杰里・本特利夫妇在《新全球史》中说:

     “事实上,技术的传播有时也促进了远距离旅行本身。例如,在中国唐宋时期发明的指南针在11世纪时传遍了整个印度洋盆地,而到12世纪中叶,欧洲的船员就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使用了指南针。指南针的传播对海上贸易极其有益,因为它使船员在进行远距离的深海航行时能够找到目的地并安全地返回始发地。” “在帆船上,最重要的导航仪器是罗盘和星盘(很快就被十字标尺和反向标尺所取代)。罗盘是中国人唐朝和宋朝发明的,11世纪传入印度洋。12世纪中期,欧洲水手开始使用罗盘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导航……15世纪晚期,葡萄牙水手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时候发现阿拉伯人来确定纬度的仪器更为简便,于是就以他们的仪器为原型制作出十字标尺和反向标尺。

       3、杰克・戈德斯通在《为什么是欧洲》说:

     “欧洲航海家们的航程原本主要限于欧洲和周边的海域,在1400年以前,欧洲的船只基本上都只是围着欧洲的海岸线航行,向东最远不会超过黑海,向南最远到达地中海,向西不会超过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向北则止于波罗的海。直至1492年之前,欧洲的船只仍然没能超越欧亚贸易线路的最西端。

        4、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说:

        “(欧洲)出海商人的生活,从10到15世纪,一般是一种很危险的生活,即使不是比陆上旅行更困难的话……对海洋的恐惧心理,在十字军运动开始之后已经减少,可是那安全而习惯航行路线,还是在可以望见友好的海岸范围内。在这整个时期中,所有满载乘客或货物的船舶,都不敢驶入公海上去。热那亚人、比萨人、阿马斐人以及法国蒙特皮列与马赛的海员和加达鲁尼亚人,一般是沿意大利半岛西岸向南航行……在13世纪,那些富有冒险心的船主,采取了从干地亚往叙利亚海岸直接航线。罗盘针直到14世纪,才应用于航海方面,此后水手们能横渡地中海而不迷失方向了。

        西方专家们一致表示:13世纪以前,欧洲的船只,根本不具备横渡地中海的能力,只能沿着看得见大陆的海岸线航行;即便如此,也是“一种很危险的生活”。

(二)一点科学常识

      沿着“可以望见海岸的航线”航行,是什么意思?

       正常情况下,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海岸,距离船只只有5公里。

       也就是说,船只是在距离海岸线不足5公里的海面上,向前航行的。

       这是一个中学数学题。


(三)一个语言学方面的证据

        直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海洋文明”的水平,低到超出人们的想象!

        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引霍尔狄奇《印度的大门》文字说: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出现了一类新的探险家……我们的‘海军司令’(Admiral)这一字,除了阿拉伯字‘海上司令’‘Al-mir-ul-bahr’的来源以外,或者我们的‘船舶’(Barge)这一字,除了阿拉伯字‘战舰’(Barija)的来源外,还有什么来源呢?

        瞧,连与船舶、海军司令这样最基本的词汇,都是从阿拉伯文字复制过去的!

       换句话说,此前,在欧洲,就没有船舶、海军司令这样的词汇!

      再换句话: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欧洲人就不知道“船舶”、“ 海军司令”。

       再换句话说,毫无疑问,最早,在公元七世纪以后,即中国唐代以后,欧洲才诞生“船舶”这样的词汇!

       既然如此,再谈古希腊、罗马的三层桨船、海洋文明,就没有意义了。


三、古埃及无粮食可卖,亚历山大里亚在海底

       按照“环地中海文明区”的叙事套路,古埃及主要担当了这样的角色:

       1、古埃及向古希腊提供粮食,古希腊创造了精神文明;

       2、古希腊人来到古埃及当统治者,将精神文明带到了古埃及;

       3、罗马人统治古埃及,古埃及向罗马提供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

       4、罗马人形成了强大的战力,统治了环地中海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地中海文明区。

       遗憾的是,科学证明,历史上,完全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样的事情。

       第一,在二千多年前,埃及地区的气候条件、农田数量、土壤质量,样样不行,根本不可能有粮食出口到希腊、罗马。

       第二,在二千多年前,埃及的海岸线,至少要往南移动10-30公里,如今的亚历山大城当时还在海底。也就是说,那时候,大地上根本不存在亚历山大里亚。

       关于以上两点的详细论述,请阅读《“古埃及”毫无存在基础,是虚构出来的!》。

      第三,在二千多年前,航海能力十分有限,无论是向希腊、罗马运送粮食,还是从希腊罗马来亚历山大里亚求学,都是不可能的实现的。详请见下。


四、古希腊伪史举例

       在谈到欧洲船只无导航手段,无法横渡地中海时,也许有人会说:难道欧洲船只就不会漂到北非?

       我想,欧洲船只当然有可能漂到北非的某个陌生地,但是,因为没有导航罗盘,在北非装满了粮食的欧洲船只,绝不可能精准地漂回到出发地。

       出去了,回不来,多可怕!

      因此,凡是横渡地中海的“远征”、“贸易”、“买粮”,统统是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

       在古希腊伪史中,古希腊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N个殖民地。

       古希腊人,是如何跑这么远,通过武力,建立殖民地的呢?不知道。

       这还没完。

       据说,古希腊的“海军”动不动就来一次“远征”。比如,在公元前460—前454年间,雅典派出250艘战舰远征埃及,约5万名将士(一说10万人),全军覆没。

        埃及与希腊本土的直线距离有多远?900公里!


 


       如果沿着海岸线走,有多远呢?2600公里!

       这就是说,如果不管刮风下雨,坚持以每天40公里的速度前进,需要航行65天!

       往返一趟,130天!

       别的不说,单说粮食。长途远征,至少得准备200天的军粮吧?

       以人均每天2斤的口粮计算,5万人200天的口粮便是1万吨!

       250艘船,全部用来装粮食?5万大军飞过去?还携带武器和其它辎重不?

       古希腊伪史中,最神奇的是:三四千年前,比中国商朝还要早的时候,   在地中海中的克里特岛上,曾经存在一个海上霸主----米诺斯王国!

        克里特岛,与埃及的最近的直线距离:540公里。


 


       与叙利亚的最近的直线距离:840公里

 

 

      与希腊本土的直线距离,也有近100公里!


 

      以4000年前的航海水平,能够存在这么个“海上霸主”的“文明”么!


五、古罗马伪史举例

       在古罗马伪史中,同样存在着“罗马军团”一再横渡地中海,四处征战、大获全胜的神话。

        据说可能是凯撒大帝自撰的战场日记《内战记》等“战记”,便大为有趣。

        在著名的布匿战争中,凯撒大帝可了不得啊!

       比如,《内战记•阿非利加战记》:

       “凯撒连续多天行军,一天都不息,每天都赶完全程,终于在十二月十七日到达利吕拜乌姆。……只是在这个季节里,没有适于航行的风。……他(凯撒)对主管西西里的司法官阿利努斯作了有关各方面工作的指示,要他把其余的军队迅速载上船去。给了这些指示后,他自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登船,立刻赶上他的其他舰队。乘着一帆顺风,迅速前进,四天以后就和少数几艘战舰航到可以望见阿非利加的地方。但其余的运输舰,除少数以外,都被风吹散了,随处漂泊,分别航向许多别的地方。他带着舰队航过克卢佩亚,又航过漫波利斯,此外还把许多离海不远的堡垒和城镇抛在身后。 ……在一月一日,他(凯撒)从那边移营出发,到达勒普提斯城,……很快敌人就可以老远看到。他(凯撒)命令士兵们都戴上头盔,在平地上作好战斗准备,他们的总数包括三十个营,并有四百骑兵和一百五十名弓箭手。……”

       瞧,凯撒大帝率领舰队,横渡地中海,远征北非,牛吧!

       西西里岛至突尼斯的最近的直线距离:140多公里!

 


       凯撒大帝乘船,从意大利出发,“乘着一帆顺风,迅速前进,四天以后,就和少数几艘战舰航到可以望见阿非利加”。凯撒大帝在海上漂了四天,横渡地中海,抵达突尼斯。

        意大利距离突尼斯最近的直线距离是:740多公里!

 



六、一点体会

       “环地中海文明区”之说,是真是假,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宗教问题。

       我称之为“希腊罗马教”。

      古埃及史、古希腊史、古罗马史,信不信由你。


我的相关作品:

“古埃及”毫无存在基础,是虚构出来的!

“罗马帝国”子虚乌有,古罗马史纯属伪造

二十四史是检验西方伪史的试金石,以“食货志”为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