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回归都市,上海城区如何顺潮而动?

李守辉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李守辉 战略规划中心总监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设立都市型科创区已成为创建城市名片的绝佳机会。为抢滩科技回归风口,诸多世界顶级城市纷纷各显神通,竞相打造科创都市新样板。在“科技回归都市”的浪潮下,上海城区将如何在激烈城市竞争中抢占创新引领生态位,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动能?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纽约、伦敦、波士顿等城市核心区涌现出一批金融、科技、文化与其他高端服务融合创新的“新物种”,掀起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回归大都市潮流,涣起中心城区发展活力,重塑全球城市竞争力优势,重构全球区域发展格局。


作为“五个中心”的主要承载区,上海城区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抢占创新引领生态位,更有效地培育新经济、新商务、新动能,进而巩固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和卓越的全球城市核心区的“头等大事”。


科技加速回归都市,引领全球都市科技潮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世界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创新连接”日益紧密,科学研究范式呈现环节一体化、主体协同化、方式集群化发展态势,以客户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在更大范围合作的开放式集群创新开始成为主流。


作为科技创新的承载者,科创中心不仅是知识工厂与人才集聚中心,更是全球创新网络中高浓度、高频度、高密度互动的关键节点。


在全球创新网络体系中,大都市处于全球创新的超强链接的“枢纽”地位,承担着创新“接生地”、创新“中介”桥梁、创新孵化品和创新资源汇聚等核心功能,因而美国96%的产品创新、德国绝大多数的应用性专利都集中发生在大都市。


可以说,大都市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系统,更是一个创新系统和创新实验的主阵地。


从近些年全球科创中心发展的演进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创中心纷纷从郊区研发园区迁移到大都市科创区,回归到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形成与城市远郊代表硅谷齐名的纽约硅巷、伦敦硅环、波士顿南湾等大都市科创社区。


例如,纽约硅巷距离华尔街只有1.5公里,伦敦硅环(科技城)距金融城只有1公里,波士顿南湾距离市中心CBD 不到1.5公里。因此,兰德公司预测,未来20-30年,大都市仍是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地和集聚地,并将长期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潮流。


图1 硅巷距纽约华尔街1.5Km,来源:丈量城市


图2 硅环(科技城)距伦敦金融城1Km,来源:丈量城市


追溯科技回归本源,展望科创都市未来发展


究其科技回归大都市的动因,著名城市咨询专家李忠总结了四个变化、十条动因:


一是科技人群变了,大都市生活质量和城市魅力成为吸引科技人才聚焦的磁石,安居乐业成为第一动因。


二是科技的诞生地变了,已经由“生产要素集聚的工厂”转向“生活要素聚焦的城市”,科创的问题发生器、场景资源、试验场、观摩场成为科创都市化主要动因。


三是科技的工作方式变了,高协同密度、积木式创新、跨界交流成为科技都市化新动因。


四是科技的驱动力变了,金融推动、科技人员明星化成为科技都市化重要动因。


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70%的人将居住在城市。届时,城市科创中心优势将更加突出,并将以“人为中心”,以科创都市化、生活化、知识化、生态化为路径,全面呈现科创精英年轻化、科创合作国际化、科创园区文艺化、园区办公强交流、园区环境景观化、园区功能混合化、园区生活烟火气和亲子化等鲜明特征,促使科创在人、空间、产业上深度融合与极化集聚。


抢滩科技回归风口,样本城市顶级神仙操作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纽约、伦敦等顶尖全球城市抢抓科技创新回归大都市风口机遇,纷纷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创新地标打造、产业迭代升级,各显神通,巩固提升中心城市链接全球的枢纽能级。


——纽约硅巷,大都市城区全域科创的典范


硅巷(Silicon Alley)通常是指聚集在从曼哈顿下城区的熨斗大楼到苏豪区和特里贝卡区等地、由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的企业群所组成、嵌入到大都市街区、无边界的虚拟园区,是科技回归大都市的典范。


硅巷起源于1990年美国经济危机,其后还经历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当时纽约金融、媒体、商贸等受到重创,大量办公楼宇闲置、大量年轻人失业。


面对危机,纽约政府先后出台了房地产税特别减征5年计划(3年减50%,第4年减33.3%,第5年减16.7%)、免除商业房租税(前3年商业房租税全免,第4年免4.7%,第5年免3.3%)、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期限12年,前8年电费减少约30%,以后每年减电费20%)等优惠政策,还推出数字化纽约、交通管线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计划。


同时,还支持政府、商业区联盟和业主成立公私合作伙伴组织,出台创新人才招引政策,鼓励街区嵌入创新创业社区,支持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营造浓郁的国际大都市文化氛围和创新氛围,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高浓度、高频次、高密度互动服务。


目前,纽约硅巷已在中心城区全域铺开,现有7000+个、总市值700+亿美元初创公司,uber、特斯拉等很多全球知名公司都源于硅巷孵化器。


在硅巷的加持下,纽约的创新能级大大提升,高科技员工超过33万,全美第1,各类高端学术机构近100个,远超硅谷所在地旧金山(25个)、欧洲创新之都伦敦(40个)。


现如今纽约超越知名高校林立的波士顿和“硬科技”创新的硅谷,成为全球最大风投科技城市,近五年连续位居联合国公布的全球科创城市榜首,被誉为美国“东部硅谷”、世界“创业之都”、都市创新典范。


——伦敦硅环,废地重塑型城市科创中心的典范


硅环位于伦敦东区,是以老街(Old Street)环岛为中心,集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于一体的科创中心,被誉为伦敦“迷你硅谷”、伦敦“硅环”、欧洲城市创新集群典范。


伦敦硅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原来是几乎遗弃的重工业贫民区。


为破解贫民区初期外部环境整体低迷、内部创新资源缺乏等难题,伦敦市政府除了加强城市有机更新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外,先后出台创业企业家签证、专利盒、数据库资源开放、IPO规则修改等政策,并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本资源、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以及人才和文化氛围优势,健全完善了欧洲最大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


目前,伦敦硅环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硅谷和纽约硅巷的世界第三大技术企业集群区,汇集了数万家高科技企业和几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精英,特别是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伦敦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另外,伦敦“硅环”特别重视开放式思维所营造融通式生态环境。例如,为科技人群量身打造实体版的可相处、可交往的社交场景,人人可测试的企业产品测试区域,以及融合时尚、餐饮、酒吧、画廊等元素时尚生活潮体验,还推行创意之城的全域艺术化、涂鸦创作合法化等政策措施。


图3 重工业贫民区改造后的伦敦硅环(东伦敦科创城),来源:丈量城市


——波士顿南湾,以人才“定制生活”为引领打造科创生态高地


波士顿南湾是波士顿旧式港口码头的所在地,是美国第一个由官方设立的集创业工作、居家生活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创集聚区。


波士顿市先后经历因港而起,因工业而兴盛,又随工业衰败而没落的200多年建设历史。


为重新振兴波士顿,2010年,市政府充分借鉴巴萨罗那旧城改造模式,紧盯周边哈佛、麻省理工等知名高校人才资源,以人才“定制生活”为引领,全面启动“创新波士顿”战略,致力创造一个“工作/生活/娱乐”的新型创新社区,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重回发展巅峰。


经过近10年治理,现已聚集近1500+家公司,4.2万多名员工,成为全球新兴的科创高地之一。


创新举措有:


一是建设全域型社区科创区。波士顿南湾创新区汲取曾经工业区衰退的教训,提倡用生活孵化创新理念,一方面对科创区已有商圈和服务设施进行业态招引和设施增补,为青年人才提供“生活—工作—娱乐—购物”的魅力场所;另一方面,在科创区全域打造“10分钟生活圈”“24小时社区”,为科创人员提供多种娱乐消遣方式,丰富夜生活,吸引年轻人聚集。


二是公共空间改造为“实验室”。按照城市作为引领者理念,主动把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转变为实验室,检验测试清洁能源、居民参与、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创新技术,让城市成为创新的第一现场。


如创新区的D街草坪广场(The Lawn on D)加入了演艺、会展、游戏、体育等非常现代化的元素,融合先进的科技,让人们在休闲之余也拥有沉浸科技的体验。


同时,还推出“住房创新实验”,“人才公寓”、公共景观实验等量身定制举措。


三是打造公共创新中心。波士顿南湾创新区政府牵头,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公共创新中心(District Hall),近乎免费地提供了开放式工作、会议区域,以及社交和商务活动场所,并通过灵活多元的空间、精心的运营和高颜值的设计,成功撬动了波士顿滨水区的创新氛围。


四是畅通公共空间创新交流。加大区域内街角公园、口袋公园建设,积极推动点状公园激活局部、带状空间串联整体的公共空间改造,着力将城市打造为“与陌生人说话”的天然场所,促进陌生人的偶遇交流,激发不期而遇的创新火花。


图5 波士顿南湾24小时社区,来源:丈量城市


图6 波士顿南湾“酷玩”D街草坪广场,来源:丈量城市


经济产业发展约束,上海城区阿喀琉斯之踵


面对科技回归中心城区的新形势,上海城区迎来难得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机遇前所未有。


上海城区城市服务功能完备,不仅是长三角金融、商贸、区位交通的中心,还是华东人才资源服务、高端商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的集聚地。


同时,文化娱乐休闲设施齐全,楼宇总部经济发达,各类创新人才集聚,商业氛围浓厚,营商环境优越,能为“科技+生活网络”的创新性公司提供人口和商业的市场样本,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安全、城市治理等大城市问题提供全景化场景应用试验,完全具备科技创新都市化必备条件。


另一方面,困难异常艰巨。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对标顶尖全球城市,上海城区金融、商贸、专业服务占比偏大,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占比不大。


二是创新投入不够。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够,以“最上海”的黄浦区为例,该区研究与试验经费占GDP 的比重仅1.9%,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市1%左右;特别是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中全市中心城区仅17家,占全市比重36%,注册地在区的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占全市比重18.6%,这些都制约着未来发展的高度和速度。


二是发展空间稀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开发超过90%,城区内甲级以上写字楼、新兴商业综合体、新兴产业载体等优质产业空间供应不足,影响金融业、商贸业、专业服务业等产业迭代升级。


四是创新成本高企。中心城区商务办公房租价格偏高,人才、资金等各项成本持续上涨,二手房价格持续高于郊区2倍以上,再加上城区停车难、行车难、打车难等长期困扰难题,使中心城区对辖区内外的企业和人才吸引力、亲和力降低。


有限空间无限动能:都市型科创区造就发展新引擎


对标顶级全球城市,上海城区应充分发挥自身金融、商贸、总部服务等优势,顺应产业空间复归、城市功能复合与高端产业聚集趋势,紧紧围绕国际大都市“五个中心”,以占据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的更多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环节为主攻方向,打造“科技+金融+文化”核心引擎,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引领的都市型科技创新城区,壮大创新型、总部型、开放型、服务型、流量型经济。


——打造全球科技创投风投枢纽。顺应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规律,发挥中心城区金融企业机构集聚优势,在外滩—北外滩沿线引进一批全球知名风险投资企业(基金)、各类风投创投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总部企业,扶持一批上市公司投资子公司、国有投资集团、大学创业投资公司等双创投资企业,引导培育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并购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母基金,鼓励成立公益性天使投资人联盟等各类平台组织,培育和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全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投风投枢纽。


——建设高标准都市型科创区。围绕国际创新资源呈现“再中心化”趋势,借鉴福田经验,大力推进都市型、分布式、智能化科创区建设,提升现有众创空间专业化水平。


沿黄浦江、苏州河,重点在思南路地区、世博—徐汇滨江建设一批专业化科创空间,打造一批特色创新街区、楼宇、园区,让“硅楼、硅街、硅园”融入全域城市肌理,形成具有聚集人气、传播文化、融通资本、创新策源、发展产业等城市功能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让全市中央商务区向中央活力区转型。


——打造全球现代文化创意中心。上海文化资源丰富,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荟萃。


“十里洋场”“多彩豫园”“邂逅徐汇”“红色地图”、迪士尼乐园等众多文化地标,不仅是打造烟火都市生活、激活科技创新源泉、吸引青年精英聚集的重要途径,更是壮大软实力、弘扬中国包容创新文化、迈向顶级全球城市的上海名片。


下一步,上海要聚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项目,以“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为目标,以城区有机更新为契机,打造更多高品质的“生活秀带”“人文水岸”“艺术商圈”“城市书房”“街角公园”等“文化生活盆景”,建成更多有温度有人气、既好看又实用的“文化会客厅”,营造更多时尚、包容、多元文化汇聚的文化应用场景,真正让“文化+”“+文化”战略融入城区市民的工作、生活、学习、休闲之中,让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成为上海迈向全球顶级城市的文化IP。


——打造全球超级科创总部基地。上海是科技人才最集中、人力资源服务最周到、科技风投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更是国外跨国公司地区贴近中国市场、国内跨国公司链接全球市场的枢纽城市。


下一步,上海一方面要聚焦高端要素、高附加值环节、高浓度创新资源,吸引一批总部头脑型、行业龙头型、旗舰标杆型、首发首店型的企业、项目和平台,打造立足全市、辐射全国、服务全球的高端顶级总部经济链群。


另一方面,上海要聚焦南京东路、徐家汇、南京西路、淮海中路、豫园等世界级商圈,积极引入一批跨界融合的时尚总部企业、时尚媒体、顶级设计师品牌、时尚大牌首店或旗舰店,打造“一江一河”超级体验商业走廊,建成全国最大超级城市创新“实验室”。


另外,还要以“高端集聚”、“全球合作”、“创新发展”为导向,通过推出专业服务业“代言人”或“KOL”、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专业服务业行业共同体等系列举措,积极吸引国际顶尖专业服务业机构,打造国际知识经济集聚区,全方位、多领域、全生命周期地服务科技创新。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月饼的江湖,倚天一出屠龙必现......【原创】金山,塑造当下的刻骨铭心
【原创】从蛇口到深圳:由香港两家红色资本引领的科创逻辑【原创】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两大战略增长极如何对接?【热文】杭州没有走弯路【热文】年轻同志应该学习的“毛泽东公文写作之道”【热文】深圳调查:一个总产值超5700亿的战略新兴产业如何形成【热文】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我为何如此热爱我的家乡?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