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张江VS苏州工业园区,谁拥有更强大的“上市军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张通社 Author 张通社



作者:强亚娟

来源:张通社(ID:ztsnews)


从无人问津的阡陌乡野到斐然中外的科创之城,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轨迹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三十年沧桑巨变,始终瞄准科技前沿的两大园区,企业“敲钟声”可谓绵延不绝。青梅煮酒论英雄,纵观这场“上市军团”比拼,究竟谁在数量上更胜一筹?“硬科技”底色愈发凸显背后,两大园区的产业布局又有着怎样特色?全文4742字,阅读约12分钟

近日,科技部联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旨在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聚焦国家重大创新需求,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而在长三角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高地的过程中,有两大地标无比闪耀且发展路径极为相似——位于上海的张江和位于苏州的苏州工业园区。


将时间拨回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江还是一个被红菱和油菜地包裹的田园,彼时的苏州工业园区也还是一片湖多水密、地势低洼的“泥泞水乡”。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2022年是张江开园30周年,恰好也是苏州工业园区创立28周年。在沧桑与巨变中,张江从昔日的阡陌田野成长为如今蜚声世界的科创之城,苏州工业园区也完成了从“泥泞水乡”向“现代新城”的华丽转身。


在打造世界级创新园区的路上,两大园区瞄准科技前沿,不断聚焦具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创新领域,走出了一大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园区板块”已现雏形。


青梅煮酒论英雄。下面就随张通社一同看看,两大园区各自“跑”出了哪些上市企业?它们的产业布局有着怎样的特色?这其中又有哪些具有硬核基因的隐型冠军?


数量:张江总数“领跑”,苏州工业园区奋力追赶


根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统计,截至目前,张江共有87家企业成功上市,IPO总募金额超2000亿元,总市值超2万亿元,总市值超百亿的企业共有43家,占比近50%,中芯国际、韦尔股份两家企业更是以超千亿市值位居前二。


苏州工业园区共有59家企业成功上市,IPO总募金额超500亿元,总市值超5000亿元,市值超百亿的企业共有16家,占比约27%,仅有信达生物一家企业总市值超500亿元。



显而易见,张江在上市企业数量、IPO总募金额以及总市值方面已赶超了许多。


从时间线来看,张江很早就拉开了园区企业上市的发展序幕。1994年1月,国内玻璃制造业龙头企业耀皮玻璃于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来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此后10年间张江陆续有7家企业上市。相比之下,苏州工业园区企业踏上上市征程的脚步略晚,2006年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金螳螂于深交所主板上市,该园区“上市军团”才加速崛起。



2010-2018年期间,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企业上市步调大体一致,平均每年上市企业数量为2-3家,较为平稳。直至2019年科创板的推出,资本市场的“硬核科技”时代降临,为两大园区企业上市铺就了高速通道。


数据统计,在2019当年,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各有13和14家企业上市。其中,在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来自张江,分别为心脉医疗、安集微电子、中微半导体和乐鑫科技,有两家来自苏州工业园区,分别是华兴源创和瀚川智能。


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张江企业上市的速度遥遥领先,苏州工业园区似乎在奋力追赶。2020年,张江共有16家企业上市,苏州工业园区仅有6家;2021年,张江有18家企业上市,苏州工业园区有12家;今年以来,张江已有12家企业上市,苏州工业园区有7家企业上市。


从上市板块来看,两园区企业上市板块较为多元。张江企业集中在科创板和上交所主板上市,涉及企业分别有39家和20家;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多集中在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上市,涉及企业分别有17家和14家,可见科创板是两大园区企业上市的交集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张江上市的公司中,有5家为双重上市公司(指同一家公司在两个证券交易所同时挂牌),分别是复旦张江、君实生物、上海医药、再鼎医药和中芯国际。其中,复旦张江、君实生物和中芯国际均是国内实现“A+H”上市的龙头企业;再鼎医药201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9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第二只回港中概股,今年6月又宣布于香港联交所主板转换为双重主要上市。


而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上市公司中,有两家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独占苏州市的一半,分别是禾昌聚合和旭杰科技,都来自新三板精选层,于2021年11月15日平移至北交所。其中,禾昌聚合是改性塑料行业“小巨头”,挂牌首日涨超80%;旭杰科技是中国装配式建筑服务标杆企业,也是“北交所建筑装配第一股”。


行业:分布同中有异,生物医药产业各有千秋


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最能够反映所在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升级方向。在两大园区的“上市军团”里,医疗健康板块表现格外强劲,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分别有39和20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约占各自上市企业总数的44.2%和33.9%。



在细分赛道的布局上,两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尤以生物医药企业居多,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各有22和8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且多投身于创新药研发热潮中。


事实上,业界一直存在着张江与苏州工业园区孰是中国“第一药谷”的争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两大园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实力不相上下。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最早,是产业生态运营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张江做到了创新成本最低、获批率最高的佳绩:


中国新药研发机构1/3来自张江;

中国新药创新专项科研经费1/3投入张江;

中国获批的一类创新药1/3产自张江。


在上市公司中,张江聚集了和记黄埔医药、再鼎医药等一批专注于化学药和抗体药研发生产并布局国际赛道的创新药企业,缔造了诸多中国首个乃至全球“第一”的纪录。
此外,相比苏州工业园区,张江在医疗服务赛道上还涌现了3家上市企业,分别是“科创板CRO第一股”美迪西、“科创板模式生物第一股”南模生物和“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
苏州工业园区也不甘示弱,长期以来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产业”,不仅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在最新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均位列第一。
目前,园区已聚集超2000家生物医药企业,走出了信达生物、博瑞医药、圣诺医药等一批上市企业,瞄准各自细分赛道最前沿的领域。
在生物技术领域,苏州工业园区还收获了5家明星企业,分别是基石药业、亚盛医药、中国抗体、亘喜生物和贝康医疗,代表企业亘喜生物是中国CAR-T开发新势力,从创立到上市用时不到4年时间,累计完成了总额超20亿元的融资。
除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共性,两大园区上市企业也存在行业差异性。例如张江在集成电路领域更胜一筹,围绕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和芯片制造四大细分赛道,共走出了17家上市公司,华虹半导体、韦尔股份、博通集成、中微公司、格科微、晶晨股份等都是业界耳熟能详的名字。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智能装备、先进制造领域颇有建树,江苏北人、瀚川智能、华兴源创、八方股份等22家企业均为该领域代表企业。如华兴源创是国内领先的检测设备与整线检测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检测设备达行业国际领先水平,主要包括苹果、三星、LG、夏普、京东方、JDI等行业内知名厂商。

趋势:“硬科技”底色渐浓,张江总体实力更强
进一步梳理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上市公司,尤其是2019年新增的上市公司,会发现,“硬科技”企业已开始挑大梁,两园区“硬科技”底色愈发凸显。
所谓“硬科技”,是指具有较高技术门槛、能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最先进水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主要体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
硬科技“概念”自提出以来,由于契合时代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需求,迅速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同时,资本市场的红利不断加码,从科创板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上市,到北交所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硬科技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窗口期。
以张江为例,从2019年科创板开市迄今新增的57家上市公司中,张江“硬科技”领域企业有52家,占比超90%,大多分布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另外在合成生物、锂电池储能等新兴赛道也有所涉猎。
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半导体清洗设备龙头盛美上海、跻身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第一梯队的之江生物、“中国芯片IP第一股”芯原股份、合成生物第一股“凯赛生物”等高科技企业,以及今年登陆科创板的翱捷科技、思特威、迈威生物、仁度生物、微创脑科学等资本新势力,都曾在张江这片创新沃土上孵化“长大”,丰富了浦东乃至上海的科创版图。
再看苏州工业园区自科创板推出后增加的37家上市公司中,“硬科技”企业有30家,占比约80%,主要分布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生物技术等领域,此外在光电通信、高端装备、新工业等高光赛道也催生了德龙激光等6家上市公司。
“国产MEMS芯片第一”敏芯股份、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纳微科技、国内“RNA疗法第一股”圣诺医药、国内“充电桩芯片第一股”东微半导体、“科创板车规芯片第一股”纳芯微、高性能模拟芯片龙头企业思瑞浦……一批优质“硬科技”企业悄然在这里诞生、萌芽,并迅速成长,加速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从“工业园区”向“创新园区”的蝶变。
硬核成绩来源于创新引擎的驱动,两园区“上市军团”科技创新“含金量”持续彰显又存在一定差异性的背后,与它们各自的产业体系、政策扶持以及持续的人才引进密不可分。

拿张江来说,令它真正步入“快车道”、实现后来居上的,是1999年上海市政府实施的“聚焦张江”战略。一时间各种政策、人才、资源、资金、项目集中涌进来,张江始终坚持高科技属性,不断围绕特色主打产业深耕细作,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板块逐渐浮出水面。
与此同时,依靠上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张江从政策层面打造制度创新优势:建设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颁发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率先探索形成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率先试点外籍人才口岸签证……张江以积极稳健的制度创新,推动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如今已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硬核”产业集群,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而苏州工业园区虽然略晚,但同样敢想敢做。28年来,得益于苏州市政府重视并积极发展医疗和先进制造行业发展,不断出台相关措施,苏州工业园区逐步构建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为进一步鼓励高新企业来苏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特设立总额10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开放共享包括国科数据中心、纳米加工服务平台、生物材料国际物流平台在内的30余个公共技术平台,给予企业生长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
除了高新企业孵化、服务政策以外,对于人才个人的扶持,苏州工业园区同样设计完备。自2007年起,苏州工业园区便启动了科技领军工程,对科技领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科技领军人才工程经过多年的潜心培育,已集聚了海内外创新创业的科技领军人才1900多名。

结语
上市公司是产业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承载力量,更是衡量区域经济活跃度的标尺。透过这些上市公司的数量与产业分布,我们也能感受到苏沪两座城市的科创活力。
如今的张江,是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科学城建设的核心战场,已成为上海集聚科创资源、高新产业、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高科技园区。
同样地,苏州工业园区,这个中新合作的成功典范,也在逐步实现“硬核”产业蓝图,吸引大批高精尖企业汇聚苏州,让苏州有了充足的上市后备军。
风帆高扬,蓄势待发。无论是站在浦东开发开放大潮中的张江,还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苏州工业园区,中国上市公司正持续迸发活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成长后劲十足。
历经过亮眼的高光时刻,两大园区将依照自身定位顺势而为、造势而起,乘着科创板的东风,企业的敲钟声将继续此起彼伏、绵延不绝。未来谁的“上市军团”会更加强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表:张江/苏州工业园区上市企业部分名单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月刊】最近一个月,华略智库发生了哪些新鲜事儿?

【原创】从“各有所长”到“环保共生”:长三角示范区这三座古镇如何破圈?

【原创】市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上海给苏州带来哪些启示?

【原创】华略汽车产业招商培训终篇:招商模式&经验之谈

【原创】华略汽车产业招商培训之二:新能源车企top品牌全景解构

【原创】细数四年来,长三角的十个“大”!

【热文】中宣部副部长李书磊:人不能在流浪的心境中度过一生

【热文】最强百强市、区、县、镇、园区榜单,究竟谁是最大赢家?

【热文】刘世锦重磅演讲:关于当前经济“稳增长”若干问题的看法

【热文】外企会不会撤离中国?我在新加坡的一些观察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