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打破场景束缚,随时高效记录和整理信息?

王树义老师 玉树芝兰 2024-01-14

(注:本文为小报童精选文章,已订阅小报童或加入知识星球「玉树芝兰」用户请勿重复付费

一键完成笔记整理中最为重要而枯燥的环节,激发你记录笔记的动力。

秘诀

在你的身边,可能有一些高效能人士。你或许会纳闷,他们明明工作那么忙,怎么又写了新的文章、做了新的课程,甚至是出版了新书?你可能猜测他们天天不睡觉,半夜爬起来像机器一样写作吧。

其实,每个人的每一天,也都只有24小时。靠着减少睡眠减少娱乐时间来「卷」,绝不是长久之计。你和高效能人士的差异,可能不在睡眠时长,而在对知识输出全流程的不同认识。

我们在知识生产的不同阶段,实际上有迥异的目标和工作节奏

例如采集阶段,关键是把内容「钩住」,不让自己的想法消散,不让宝贵的线索丢失。至于钩的动作好不好看,其实无所谓。就如同当年读初中听讲记笔记的时候,你没有必要用规范的正楷来一撇一捺记录。「连笔字儿」写出来可能很凌乱,但是你自己能看懂就行。

说到「能看懂」,是因为下一个阶段,你需要进行整理

只有经过整理的内容,才能为自己所用。否则你在需要使用材料的时候,要么根本找不出来,要么就得大量使用直引的方式论述「某某某说过什么」,这种原文照录虽然在写作的时候不妨使用,却不宜全文到处都是。因为那意味着很多别人谈及的内容,其实并没有融入到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依然在单摆浮搁。

整理的目标和要求,就与采集完全不同。这时候你需要关注的不再是速度,而是整理的效果。你要给未来的使用留足基础。很多令人厌烦(或者让部分人兴奋)的「打标签」、「分门别类」都发生在这个环节。如果这里做得不好,你后面「综合」阶段用不上,前面的采集也就白做。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数据内容收集上有囤积癖,但是却很少做出有效的输出 —— 因为他们工作流中间的整理环节,比较薄弱。

而在「综合」(Synthesizing)阶段,你需要手握着前面整理获得的「预制件」(也就是你常听到的「卡片笔记」),将它们根据项目需求筛选出来,拼装在一起。你还要考虑有哪些漏洞尚未补足,因此回过头来再开启新的定向采集过程。

前两阶段做得好,你在「综合」阶段就会变得游刃有余,更为从容。很多人写毕业论文初稿,实际上就是在经历这个有一定挑战性,但是轻松愉快的阶段。但是如果你缺乏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到这一步就只能压榨自己的大脑,眉毛胡子一把抓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心态很容易因挫折和时间紧迫崩盘。

你可以看到,采集、整理和综合这三个知识管理阶段的工作,其目标、形式和节奏等都有显著差异。

而这种差异,恰恰是某些人高效率的来源。这些高效能知识工作者们清楚认识到了一个事实 —— 不是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规规矩矩坐在书桌前完成,更不一定非得有宁静的外部环境与大块的空闲时间才能做。你用来刷抖音的零散时间,都被他们在不同场景下见缝插针用来编织自己的知识系统。

你一旦明白这里的官窍,就可以更迅速掌握更高的知识积累与输出技能…… 吗?

不一定。

或许你可以保证采集的高效,却发现整理的时候非常痛苦。整理的时候绞尽脑汁,在综合阶段却依然发现不够完善,导致加工过的内容被束之高阁。况且,谁能有这么强大的动力和毅力,长期保持采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热情呢?

这种时刻,往往会体现出工具的重要性。

B 站 UP 主林捂捂在一期评测节目中感慨说,有的时候你明明带了价格不菲的专业拍摄设备,却犹豫着懒得拿出来拍照;结果一趟旅行下来,发现最好的照片,全都来自于手机。

记录笔记也是一样。如果一想到记录和整理的流程,就已经觉得烦躁焦虑打了退堂鼓,那么是很难坚持记录的。

最近,我在暑期旅途中,发现使用合适的工具(加上 AI 加持)确实有助于打破场景束缚,随时记录和整理信息。下文我就把其中的经验和技巧分享给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如何打破场景束缚,随时高效记录和整理信息?

王树义老师 玉树芝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