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物出去,如丧考妣?颜真卿《祭侄文稿》该借不该借?

日刻 2019-06-11

作者:绿叶


明天,书法名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会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以“顔真卿 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为题进行特别展出,与之同时展出的还有怀素的《自叙帖》和《小草千字文》、褚遂良临《黄绢本兰亭序》、苏轼的《李白仙诗卷》等一批书法杰作。



但引起最多关注的还是颜真卿和他的《祭侄文稿》。许多网友的典型言论如下:

1、国宝是否该拿出去展出?

2、为什么要偷摸借展,不提前公布?

3、借展的文物在海外会被好好保护吗?

4、颜真卿及其所代表的骨气,

5、借展对方也要还同等级别的文物,

6、日本人弄坏文物的黑历史,

7、台北故宫有没有能力保护后文物,

8、该不该武统台湾……

 

话题是越来越歪了,节奏也是越来越快了。真真假假,难辨是非。

 

所以对这件事的关注点到底在哪里?我们在谈论《祭侄文稿》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些什么?

首先要考虑下国宝的定义。我国的文物保护机制将文物划分了等级,一级文物、二级文物等等,其中有三批共195件珍贵文物是禁止出境的,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台湾1984年也将《祭侄文稿》划为了限展品,规定每次只能展出42天,展后须休息三年以上。


珍贵的文物真的是看一次少一次,因此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限制珍贵文物出国展出。但除了名单上禁止展出的,文物海外借展是博物馆业界的常态,也是文化交流繁荣的表现

 

如果仅仅是不断强调“纸寿千年、绢本折半”,那上海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书法至宝——日本与中国”大展上,日方的王羲之《丧乱帖》,宋拓《石鼓文》、《泰山石刻》还要不要拿?王羲之可比颜真卿还要早?哪一个又不算是“国宝”呢。如果只是担心文物的状态,认为国宝都不应该挪动,高高供起就好,那把辽宁博物馆的宋徽宗《千字文》折腾到上海博物馆是不是也不应该?毕竟“每展开一次,都要损毁三分”,辽宁到上海,距离也不算近。

 

《中国时报》今日采访了台北故宫的代理院长李静慧,她表示任何文物要外出展览前,书画处都会谨慎评估文物状态,确认状态可以外出,才会同意外出,这个确认动作在2015年底完成,才有这次的展览,日方也有派出人员前来检验,外出时也会有精密的护送。《祭侄文稿》已由台北故宫书画处处长刘芳如亲自护送赴日,她也有定时回报状态,目前状态良好,请大家放心。

 

所以《祭侄文稿》并非想象中那样无序地飘流在去日本的船上,从展览的预热和预展的现场照片来看,策展和布展还是非常用心的。日本博物馆知道颜真卿的好,也拿出了可以与之媲美的馆藏。

 


所以争议的点应该在于:这东西如果是国宝,有没有禁展名单,如果它在禁展名单上,或没有合适的手续,那不该展;如果不在,又有合适的审批手续,专家的鉴定,那就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有关“媚日”什么的都还只是猜测的诛心之论,当年浙江省博物馆把一半《富春山居图》拿到台北展出的时候,台北并没有回赠允许展出台北收藏的另一半《富春山居图》,这算不算“媚台”?如果该吵架,那吵架也该吵在这个展览的策划之初,讨论这样的国宝该不该、适合不适合出境展览,而不是展览已经成形的此刻。

 

但种种诛心之论爆发,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乌龙:

日文含义是指长期寄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也不是属于台北故宫的,只是寄存)与无限期借展没啥关系。但是带节奏的人可以趁势好好带一波节奏。

 

还有,这次出借真的不是偷偷摸摸的。博主毛十八梳理了这次展览在媒体曝光的时间线,可以看出2018年6月每日新闻就已经刊出了《祭侄文稿》将要赴日展出的事情,7月则有正式的新闻招待会。台湾方面,联合报也早有报道,大陆的话,关注展览的人可能在7月份就可以看到相关的消息推送了。日方关于展览做的公式站也十分精美:https://ganshinkei.jp/


|7月份国内公号发布的展览信息


要说是偷偷摸摸好像也说不过去,但在这个时间点上爆发则耐人寻味。


被认为是“日方文物保护黑历史”而被屡次提到的《西泠八家印存》是在私藏过程中大概率被人贪下,和公藏不可同日而语,公共藏品——公共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手续和流程,有与之相对应配套的安保措施和保险,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展品的安全。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公共展览是造福普通人的好事,可以不用支付高昂的费用就看到各地区文化传承下来的遗存。公立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机构,人员拿着并不高的薪水,苦心经营,也不过是去履行其公益本质的责任: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人记住文明的荣光。

 

如果非要认为像北京故宫那样,186万件文物,全压在库房里,只展出一个零头,才算保护文物得力,那确实也无话可说。但冷硬如故宫,近些年的策略也是不断发掘、修复,轮回展出可以展出的精品,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人参与。

 

高级别文物出境,经常有政治、文化背景,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前一阵强调中日友好,所以王羲之的《丧乱帖》来了中国;中日建交40周年,《清明上河图》去了东京;“一带一路”和沙特阿拉伯友好,也拉出去了200多件文物,一级文物38件,半数展品都是首次出国展出;为了促进两岸关系,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过《富春山居图》。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大英博物馆展出过马俑,意大利威尼斯宫展出过三星堆的金面具等等。


国宝文物的输出和引入是文化开放的新常态,国外爱裸展,没有防护,体验感较好;国内爱柜展,安全系数高……如何更好地借展、展出、文物回流等问题,都是在交流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进步的,难道真的要因噎废食,文物进来,欢天喜地,文物出去,如丧考妣吗

 

换位想一想,如果此次的《祭侄文稿》是借展到北京故宫呢?如果不是和“国家宝藏”、“爱国”、“台湾”、“日本”这些敏感词扯上关系,颜真卿的血泪史和《祭侄文稿》的重要性似乎也就只会局限于文史爱好者的小圈子里了,毕竟很多人对书法的了解也就局限于小学时期练过的颜真卿=多宝塔了。

 

文物不仅是属于个人、国家的,更是属于全世界人类的文化遗产。如果你真的关心文明遗存现状,那就多关心关心文物的捐献者、保护者、推广者,持续关注他们背后付出的大量工作,给他们和机构捐款。不要在枪手出现的地方,言之凿凿,成为他们手里握着的那杆枪。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日刻观】系列 谷大白话的不安 | 伊能静的脆弱公主梦 | 郝蕾羞辱炸裂式演技 | 天一案背后的耽美文化 | 你们对张爱玲有什么误解 | 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我国诞生,却成为希特勒式的人体实验

ID:reknow24

日 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