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这支潜艇部队在练随时“海上转战”

军报记者 东海舰队发布 2023-06-14
★【东海舰队  权威发布】★


2月中旬,观看“大功三连”事迹报告会时,下士章润堂发现,有战友的目光竟在自己身上打转。


电视画面上,报告团成员、退伍后的清华学子李冲正在分享自己在“大功三连”当兵两年的收获。章润堂顿时明白:肯定与自己前不久的选择有关。


和李冲一样,章润堂也是在大学就读期间入伍的士兵。不同的是,两年服役期满后,他并没有正常退役回校就读,而是选择了继续当一名潜艇雷弹兵。


“李冲用两年军旅读完了又一个‘清华’,而我的‘清华’毕业证要上战场领。” 章润堂说话时慢条斯理、音调不高,但字句清晰。


这个95后士兵的“反常”选择,在海军某潜艇支队政委何永明看来,与整个支队日益浓厚的练兵备战氛围分不开。


“我国海上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对我国安全战略全局的影响更加突出。”何永明说,身处海上军事斗争准备前沿,支队官兵都对习主席的这句重要论述有着深刻认识,并由此竞相主动作为。


目前,章润堂是所在潜艇上最年轻的士兵,他的目标是“干到最老的一级军士长”。


立下强军志向的,岂止章润堂。近年来,这个支队坚持以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练兵备战实践,部队战斗力节节攀升,一批批本领过硬的水下猛虎在快速成长。


一组数据显示,这些年,该支队官兵水下训练战备时间已连续5年位居海军常规潜艇部队前列,部队连续7年保持了军事训练一级师。



自觉理论武装——

练兵备战,“看齐”是第一道口令


“请组织放心,我们坚决服从决定,一定带着好作风融入新单位……”3月14日,在和支队领导的座谈中,年轻的拖船船长任增辉又一次主动表态。


10多天前,突然接到转隶命令时,该船教导员黄磊还有些不敢相信:改革大潮竟会波及支队这片本以为平静的海港,而且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当平时的口头表态将要兑现为现实行动,船员们能够正确对待吗?第二天,黄磊就此组织官兵召开了主题班会。很快,情况反馈上来,所有官兵均表示服从决定,没一人向组织提要求。


“意外”到来的考验面前,一艘拖船交出如此答卷,支队党委并不意外。艇动三分险,一次次鏖兵大洋官兵尚且闻令即动、一无所惜,何况是一次转隶?


坚决服从的背后,是强烈的看齐追随。


“我们始终把‘看齐’作为练兵备战的第一道口令。”支队政委何永明说,这是“大功三连”坚持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官兵、引领部队建设发展的启示,也是支队这些年扎实开展军事斗争准备的由衷体会——


“潜艇孤身独行巡弋大洋,缺了看齐追随就会‘迷航’;官兵接敌处危履行使命,少了看齐追随就会‘迷茫’。”


近年来,支队坚持把学系列讲话与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结合起来带着责任学、结合实践学。组织集中学习教育困难,他们就创办“理论微课堂”常态化“滴灌”;潜艇出海学习条件有限,就通过网络补课、闯关答题等形式确保不漏一人……


去年的“两学一做”组织生活会上,支队17名党员因为认识不够被勒令再读原文、再学要求、再查问题;年底士官选取,3名未满服役期的士官由于专业技能、工作热情等原因被“全程退役”。


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一方面时刻严格纠偏,双向用力确保了官兵思想对表不偏离、作风转变不打折。使命意识不断在普通一兵刻画入心,听党指挥的政治要求被生动践行为“受命之日忘其家、击鼓之日忘其身”的练兵自觉。


这几年,支队担负的战备训练任务繁重,67%的官兵年均战备时间超过150天。面对父母患病、妻子临产等现实困难时,63人次官兵仍义无反顾随艇出征。


支队的每艘潜艇里都有一条标语:“艇由我驾驭、我听党指挥”。标语大多贴在进出潜艇的升降口,远航中,因为舱室湿度大,塑封标语的表面经常蒙上一层水汽,返航归来,第一个出舱的艇员便会拿衣袖轻轻一拭,常拭常新。


何永明认为,这不是一句潜艇兵喊在嘴上的口号,“这是大家以一次次坚决完成任务,对看齐追随的响亮回答。”




强化落地生根——

真打实备,思想要过得硬,行动要过得细


一根保险丝,能“惹”出多大的事儿?这些天,在这个支队,一根保险丝的熔断,竟引发了一场连锁反应——


当时,一艘潜艇备航时突发故障。判明是保险丝熔断后,艇员按维修规程立即进行了更换。然而,故障并未排除。


查!潜艇官兵从来都是问题不“归零”绝不罢休。一番查找,他们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一处标签贴错了,以至于更换的保险丝未能正确安装。


事情并没完。随后,相关艇员由于贴错标签受到批评,机关下发通知要求所有潜艇对类似问题展开排查,这一故障案例被记入该潜艇的“病例”——装备故障数据库……打开数据库,20年前的类似“小毛病”也都记录在册。


“战斗力建设要点滴积累,用科学理论指导练兵实践必须落细落小。”“大功三连”从严从实把习主席关于实战化的要求落实于战备训练,成为兼具四种能力的应急连队。学习这一先进事迹时,该支队官兵产生了强烈共鸣。


在这个支队,有个“N-1=0”的公式深入人心。“N”既代表潜艇的艇员数,也代表潜艇上的武器装备数。潜艇兵有句话叫“敲不完的铁锈,学不完的潜构”,该支队始终追求“一人一岗一装”个个都过硬。


支队长崔晓华认为,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练兵备战的指示,不能把真打实备停留在口头上,“既要思想上认识到位过得硬,更要在行动上稳扎稳打过得细”。


“隐蔽”是潜艇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支队开展了“我为隐蔽献一计”活动,官兵们从细处着眼、小处入手,进行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次远航,二级军士长姜国华发现,潜艇在特定深度进行特定操作时,会突然发出较大噪声。问题被提交给装备厂家,厂家表示“难以解决”。姜国华没有放弃,每次出航都蹲守在装备前查症状、想对策。最终,他和战友通过改进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成功解决难题,使得突发噪声大大降低。


潜艇在不同工况下开启不同的设备,噪声也会出现差异。对此,支队展开了对潜艇辐射噪声的专项测试,通过对若干设备的反复“排列组合”,找到了每艘潜艇在不同工况下使用武器装备噪声最低的“最优解”……


围绕真打实备的一个“备”字,他们事无巨细的努力,远不止以上这些。


在支队总工杨毅的工作计划中,下一步,他想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对潜艇出航携带的应急维修器材进行集中调配,最大限度合并同类项;昨天,他参加了兄弟部队关于援潜救生的交流会,又开始考虑如何借鉴推广别人的好做法……


为使官兵安心执行战备训练任务,支队专门成立了后方保障委员会。从帮助艇员照顾老人、接送孩子到换电灯泡、修水龙头,林林总总,他们啥事都管。


“只要关系练兵备战的事都不是小事,都要精细落实。”崔晓华感慨:习主席指出,强军目标怎样在军队各个领域各个单位贯彻落实,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结合部队实际做深做细,在深化、具体化上下功夫。“这个功夫,没有止境。”




注重实践检验——

开拓创新,发展战斗力才能彰显理论威力


科学理论怎样才算是被官兵真正掌握?


前不久,这个支队选派干部参加舰队“强生命线、强主阵地、强打仗功”比武竞赛,他们用鲜明的选拔标准,又一次作出了回答——


虽是政治工作干部比武,但理论考核的内容中军事类占了40%,作战标图等军事实作技能更是单独记成绩。而且,这些成绩与各艇副政委公开选拔挂钩,实行军事训练一票否决。


“实践是对理论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对军队来说,这个实践的核心就是要能打胜仗。”支队政治部主任吴谦介绍,去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之初,支队党委就明确提出:学用理论,必须要落实到指引练兵备战上,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战斗力,才能彰显出理论威力。


循着这样的思路,近年来,这个支队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以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将实战化训练引向深入。


——率先践行“海上由训转战”理念。如何隐蔽快速投入战场是潜艇实际作战的关键。支队官兵抓住平战转换这个枢纽,通过改革创新备航备潜、后装保障等机制,实现了潜艇从“码头待战”到训练中随时“海上转战”的转变,快速反应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推开“N+1”艇员队模式。近年来,支队担负远航、战备巡逻等任务日趋频繁。为突破“一队管一艇”模式难以适应高强度任务这一瓶颈,他们探索实行“N+1”个艇员队轮流管理“N”艘艇,“人歇艇不歇”,大大增加了海上待战时间。


——勇敢尝试“按编制出航、放艇长单飞”。潜艇出航风险大,为出航艇队加强上级指挥员和机关人员几乎是惯例。对照实战标准,该支队大胆提出“按编制出航”的目标,甩掉“拐棍”,逼着各级强化能力、按级履职,逼出了一批敢于独自带队“单飞”大洋的艇长……


按常理,一艘潜艇只要通过了全训合格考核就算取得了“战场资格证”。如今,该支队在这个资格证里增加了个不成文的“附加条款”:只有完成了“编制远航”才算真正合格。


“在训练中考和紧贴实战的远航任务考,完全不一样;跟着上级指挥员上战场和自己带队上战场,也完全不一样……”某艇艇长马腾正在备考这道“附加题”,反复琢磨远航中可能遇到的考验过程中,他对习主席“实战必先实训”的重要论述认识愈发深刻。


在支队领导的计划中,这只是对“马腾”们的考验之一。为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指示要求,他们结合单位实际,确立了“在航就能远航,远航就要能战”的战斗力建设目标,“编制出航”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指标……


潜航茫茫大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始终充满了探索和创新的战斗力建设之路——这,也是一条在科学理论指引下不断加钢淬火的胜战之路。


(王天益 刘亚迅 李涛)


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


真理之光,只有普照大地才会愈加灿烂;真理之树,只有根植实践沃土才会开花结果。“大功三连”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连育人的生动实践表明,理论只要与实践紧密联系、深度融合,就会产生巨大裂变效应,焕发出时代魅力和强大威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和“传家宝”。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起了军队建设的“魂”和“纲”,抓住了军队建设的“根”和“本”,提供了过河的“船”和“桥”,是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科技兴军以及练兵备战的“根本”和“泉源”。将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部队实践相结合,直接关系到强军目标落地生根,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


当前,部队各级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人心,官兵热情高涨。但个别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值得警惕:有的照搬照抄,把理论与实践简单对号,看似践行“不走样”,实际却是走了“神”;有的断章取义,似乎是联系实际,实际上是庸俗的实用主义;有的浅尝辄止,领会精神实质不够,工作一直在低层次徘徊……这些现象,虽是少数,但影响和危害不容忽视,必须加以纠正,建立正确的知行合一路径。


科学理论的武装首先必须是自我的觉醒。推进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首要的就是要把讲话精神内化于心、融会贯通,在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在强化认知认同认真上下功夫,在掌握立场观点、思维理念上下功夫。只有切实做到笃学、深研、透悟,才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精神上产生共振,在行动中迸发动能。


用理论指导实践必须立起鲜明的问题导向。如同射击打靶,只有找准了靶标,方能弹无虚发。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安全环境不容乐观,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艰巨繁重。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部队建设,必须奔着现实问题和实践发力,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要坚持以求实务实的态度紧密联系部队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打通理论进入实践的链路。要聚焦强军兴军的重大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战斗力建设的难点问题、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从科学理论中找思路、找答案,改进工作、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促进新发展。


(翟永远)


本文刊于2017年3月29日解放军报

监制:方立华 代宗锋

编辑:沈音翔 许双鑫 方思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