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停培训机构,老刘举双手赞成!它不仅促进教育公平……

报人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A 2022-03-18


国家屡出重拳关停校外教培机构,这在很多人看来促进了教育公平:我家孩子上不成培训班,你家也上不成,大家都上不成,这不就让所有孩子都站到同一起跑线了!这样想的话,就属于没有看清国家教育改革这盘大棋。


教育问题积重难返。近期的一系列措施,均体现出国家在以雷霆手段破局。


当前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教育的价值回归,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意义。


01

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商品


一位著名画家曾对外界抱怨,他看上的学生,因为英语成绩不过关无法被录取。如果一个孩子艺术方面天分极高,却被一门或许以后会被翻译软件取代的英语课绊住,无法继续深造,这确实可惜。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靠种植,植物要自己生长”,老刘深以为然。

叶圣陶谈教育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我们用最直白的话来解读国家教育新改革的核心主旨,那就是把孩子们当真正的人来培养,而非一项从家庭推进校园的产品,甚至是学校生产、资本紧盯的商品。


流水线生产最大的弊病就是统一标准,失去个性。如果还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判定孩子的唯一标准,那大部分孩子的个性都会被抹去,最后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


国内成千上万家教培机构,借资本东风,纷纷冒出,线上线下“双线”拦截孩子们,侵占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令无数家长产生焦虑、增加了不少额外教育支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唯成绩论”,破坏了孩子们更多成长可能性,也就等于破坏了祖国花朵的未来竞争力。

2008年,美国工程院曾发布人类21世纪14个重大挑战难题,其中第13个难题称之为个性化学习。这其实是古今中外教育界都一直在探索的难题,从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到如今流行的个性化教育,道理都知道,但做好很难。


就德国而言,在基础教育转型方面也是采取了很深刻的改革,譬如引入国家教育标准、制定教师教育标准、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等。有一点倒是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的教育中,不以成绩排名“论英雄”,很多孩子们不知道自己排名,所以每个幼小的心灵都很自信,他们都发展出各自引以为傲的技能、长处。


成功的标准并不是让每个孩子进入常春藤大学、牛津剑桥、清华、北大,而是能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做自己想做的事。


02

教育,要关切孩子的心灵


近日,有关青少年的热点还有一条,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并有具体落实措施,这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尝试,也是国家关注孩子心灵的体现。

话题#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登上热搜


抑郁症概念虽然流行,但是对敏感的青少年而言,贴上“抑郁”的标签尤要谨慎。既不能忽视孩子精神世界的问题,也万万不能小题大做,以“病”下定义了事。


给孩子们诊治是否抑郁,这很简单,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灵才最为关键。


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最根本的是坚守从人性出发。


孩子内心的丰盈、安全感、与人沟通,更多需要家长操心,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给予孩子爱、给予孩子充分尊重,都非常重要,这些营养必须是家庭和学校都充分赋予。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恪守职责、眼中有光的老师,又拥有以身作则、永不缺位的家长。


真正为孩子们减负,充分尊重人的独特天性,以人为本,让教育目的回归纯粹,让孩子在该纯真的年纪就纯真,该烂漫就烂漫,充分发挥其天性,不使其压抑扭曲,这才是国家政策最用心良苦的期待。


03

唤起好奇心,迈向科学强国的重要一步


双减政策一出来,很多人都叫好,认为此举促进了教育公平。家长们不用在那么多培训班里砸钱了。


其实,在老刘看来,双减促进教育公平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回归本源走向正途,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唤起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产生兴趣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和创造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一个好奇心强烈的孩子,对于新奇事物总是主动去探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是却很早就消逝了。”爱因斯坦早在1930年的谈话中就发表了他自己对教育的看法。爱因斯坦并不是教育家,但他却对教育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他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只是拥有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罢了。”

爱因斯坦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疑问”


“知识不是力量,探求知识的好奇才是力量”,爱因斯坦这种教育理念,得到德国教育界的认可和推崇。德国的教育工作者们也认为儿童教育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早期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对创造力和终身的学习欲有很大影响。
事实上,人类科学技术的很多创造和发明都是好奇心驱动的结果,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并不是从数学中推导出来的,而是首先有一种灵感,觉得应该朝那个方向去,再经过大量的假设、猜测、构造,才把公式推导出来。这背后就是靠好奇心在驱动,而这正是中国教育最需要补课的地方。
很多人问老刘怎么看待双减,我的回答是无保留支持。不过老刘想强调的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掐灭教培机构并不够,最要紧是培养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育当中最难的也是最需要的。毕竟,这是中国迈向教育强国和科学强国的重要一步。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