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澜对话刘亚东: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从“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到“海斗一号”实现万米深潜;从人工合成淀粉的超越突破,到“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的量子计算优越性,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令人振奋。

作为《科技日报》原总编辑,27年来专注科技领域报道的刘亚东,始终以媒体人的视角客观冷静看待中国科技发展,不断追问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刘亚东教授与主持人杨澜一起回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探究中国科学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共进之和。在很多情形下,“我的国”没那么“厉害”,甚至还受制于人;中国需要走“和而不同”的自主创新之路;科学精神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视频,看国人科学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枚小小的芯片,
凝聚着全人类
迄今为止的工业文明之和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一个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的报告中,中国位列全球第12位,比2020年前进了两位,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9年在这个排行榜里面稳步上升。

“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还是很好的”。对此,刘亚东肯定道。

然而,作为一个见过太多歌颂中国科技进步的媒体人,他更想谈谈当前中国科技领域的短板。比如芯片

信息时代,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电子产品的“心脏”,也是国家的“工业粮食”,甚至是大国之间博弈的筹码。

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金额约2500亿美元,而芯片进口金额则高达440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却是芯片技术领域的后来者。


曾经有领导打电话给刘亚东,问他是造原子弹难还是造芯片难?刘亚东的回答是造芯片更难。

第一,他说,芯片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或者产业,它是一个产业链,涉及如机械、电子、冶金、化工、材料等各种行业。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是迄今为止人类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第二,不同于原子弹的威慑属性,芯片是一种商品,除了技术它还存在成本等问题。如果别人十美元能做出来,那你做出来不要说一百美元,就算二十美元也没有市场会接受。


为什么近年来,中国企业屡屡遭到芯片卡脖子之痛,却难以快速反击?因为“造芯片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长跑,它赚不了快钱”。刘亚东最后总结道,中国的芯片发展任重而道远,但好在,我们已经走在追赶的路上了。


科学只能发现,
而技术才能创新,
二者和而不同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作为曾经的《科技日报》总编辑,谈话中,刘亚东严谨的媒体人特点表露无疑。

他说自己经常跟编辑记者强调,其实我们每天出的是两份报纸,一份是科学日报,一份是技术日报。你这篇报道到底报道的是科学还是技术,亦或是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你自己心里要把它搞明白,搞清楚,这很重要。


他解释道,科学帮助我们认识和发现自然,技术帮助我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科学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只能发现,而技术才能创新,二者和而不同。


那从根本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是科学,还是技术?刘亚东认为,真正决定人类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是科学。当然,技术是促进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21世纪现代化大国之间的较量和博弈往往不是发生在真实的战场,而是在科技、经济等领域。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刘亚东先生特别指出“当前,中国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被卡了脖子。但这只是表象,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的基础科学大幅落后于西方。

“我们必须拥有一大批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科学发现,以及众多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科学大师。”刘亚东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寄予厚望。


创新是一条既需要自主,
又讲究合作的和而不同之路

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每项技术领域都做到世界第一,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创新难题。正如芯片制造也是一个全球合作、国际分工的产物。

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该如何在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之间实现平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此,刘亚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自身科技实力做一个梳理和评判,哪些产品、哪些技术是需要合作开发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又是我们今天引进,明天能实现国产替代的?还有哪些是必须要自己攻关,最终取得突破的?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没有捷径,但却有章法可循。刘亚东强调,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实现有限的目标,先取得局部领域的突破,在开放与合作中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换和制衡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努力融入全球价值链,而不是在技术上对其他国家形成一个单方面的依赖。

“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条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保持合作共赢的知易行难之路” ,这是刘亚东给我们的启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