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在谈“本土化”的时候,我们不如谈什么?

高行云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 2019-09-03

西方的理论适合中国吗?难道不可以反过来问:中国的理论适合了西方吗?

 齐小莹,《全球化了的诸种知识流动,以及中国社会理论》

 

Qi, Xiaoying. Globalized Knowledge Flows and Chinese Social Theory. Routledge, 2013.

 

很别扭的书名译法?我译成“全球化—了—的”,是想和最后的“中国—社会理论”区分出来:在一个承认全球化了的知识环境,如何谈中国社会理论(一种本土化的结果?)呢?这正是此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谈“中国社会理论”,或者“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那么不难想,会谈西方理论如何霸权,世界学术体系如何分工,但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的齐小莹尝试从双向流动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她以“关系 ”(guanxi)、“面子”(mianzi/face)两个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中国贡献,以及佛教东传、晚清引译,以及“心”(Xin)这个概念的可能学术概念,来反思:中国,这个社会学界的“边缘”地区的概念如何进入了社会学(西方)主流,以及西方(历史上和现代的)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上和现在的)学术,还有可能未来的再流动与贡献。

 

就社会学而言,齐小莹整理了1999-200910年间共214篇,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英文期刊论文上,关于“关系”的研究,并比较了关系与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西方人在使用这个概念解释中国文化脉络中,其实对他们自己原有的理论并没有什么再发挥。而影响这种情况的原因,既包括国别、出版社、教育背景等方面等因素。

 

同样被认为是可惜的,还有“面子”概念进入西方,由于戈夫曼的接受,改为“face-work”,因而得以流传,但她也认为,面子只不过是强调那么东东,在中国更可见,而在西方更不可见罢了,西方人也没会发挥得更多,没有多发挥他们原有的理论框架。

 

对于这种她认为很可惜的现象,继续的更深地层追问——“陌生的概念是如何被同化到原先并没有它们位置的理论之中呢?”(how alien concepts become assimilated into theories that originallyhas no place for them

 

为此,齐小莹一方面以晚清引译为例,看看西方概念是怎么进入中国的。通过“知识企业家”(“intellectual entrepreneurs”)的概念,他认为一些概念被翻译成中文,既会要适应原先的理论脉络,也会对原的理论脉络产生转型(transformation)和冲击。

 

另一方面,反过来地,齐小莹追踪更久,看看佛教是如何本土化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的持续的生命力与吸纳能量。通过运用“知识遗产”(intellectual heritage)的概念,她认为原的理论框架其实也起到世代传承,以及去接受的承接概念变迁。

 

有意思的是,在此书最后一章,作者还想发展一种更根本的、方法论的想法,来理解或突破这样的“不对称的知识流动”( asymmetric knowledge flows.)为此,齐老师回到了《道德经》,取其中的paradoxical integration (fanhe)概念,(是“反合”吗?我也不知道。。。),拓展为三个维度:一个是“对立的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y of opposites),如一对(a pair)中一个要依赖另一个;第二个是“生成的矛盾性整合”(the paradoxical integration of generation),是说一个东东会同时(contemporaneously)变成另一个东东。第三个是“反转的矛盾性整合”( heparadoxical integration of reversal),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一个东东能够接触到它的反面。

 

如果从这个整合角度来看,对现在的不对称的知识流动有什么启发呢?“东”与“西”、“本土”与“外来”,要如何“生成”、“反转”或者“相互依赖”呢?

 

                                                                               (第3期,文/高行云)



目录:

Introduction

1. Globalization and Asymmetric KnowledgeFlows

2. A Case Study of Globalized Knowledge:Guanxi in Soci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Theory

3. Western Thought in China: An HistoricalCase of Knowledge Flow

4. China’s Intellectual Heritage: Paradigmsas Frameworks

5. Face: A Chinese Concept in a GlobalSociology

6. Relations of Emotion and Reason: TheChallenge of the Concept of Xin (Heart/Mind)

7. Paradoxical Integration, Contradictionand the Logic of Social Analysis. Conclusion

 

关联文献:齐小莹老师(http://socweb.hkbu.edu.hk/en/staff/QI,%20Xiaoying)的

其它几篇论文

2014 Xiaoying Qi. ANote on Globalized Knowledge Flows and Chinese Social Theory. The Newsletter of the Research Committee onSociological Theory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pring/Summer2014【本文基本是抄这个的】

2013 Xiaoying Qi. ‘Guanxi,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Beyond: Toward a Globalized Social Science’. BritishJournal of Sociology 64(2): 308-324

2012 Xiaoying Qi. ‘ACase Study of Globalized Knowledge Flow: Guanxi in Social Science andManagement Theory’.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27(6): 707-723.

2011 Xiaoying Qi.‘Face: A Chinese Concept in a Global Sociology’. Journal of
Sociology 47(3): 279-2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