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博学习月记(2021年1月下旬到2月下旬)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06-16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1年2月20日


这段时间,算是一半过年、一半搞论文。


1. 过年

中秋时候去过女友家,所以这趟就更顺利得多,依然是好山好水好招待!


当时带了几本书回去了,《科学革命》《大转型》《经验与自然》,第1本看了80%,第2本又看完了,第3本看了50%。看《科学革命》是因为确实看科学哲学、杜威,不了解科学史,只是听之信之。《大转型》是准备做博论的例子用下。本来想来回路上看,结果返乡高铁上就看完了~~。


不过这段时间一直在咳嗽,甚至自己买了《慢性咳嗽》一书来自己研究,还看了些研究论文来了解一下,看看要不要自学成医!刚回来,报了北大一医的门诊,这专家也太贵了,居然500块钱。北京挂号是贵。


回来的时候,受和导师meeting影响,没打算继续看那几本,就看了Richard Swedberg等人写的theory building问题的文章,以及SEP上的几个词条。


2. 博论准备

这段时间学习全落在建立关于自己博论题目的bibliography,类似于先有个专题图书馆,再思考和写作时,随时有个中药柜子可抽可查,也提醒什么看什么没看。


结果一扒一整理,就20+页文献,按期刊来源,分成了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和认识论。


之前在准备博论时,已经陆续知道一些谱子了,比如Weber,Blumer, Parsons的一些传统,以及比较政治学里对于concept formation的丰富讨论,提供了大好的基础。但真要再系统找文献时候,还是从头开始,从jstor和几大期刊上目录和关键词,再google scholar确认高引文献,一点点翻,先按期刊、再按年序分类。


最惊讶的是,原来我想研究的题目,在1930/40s是美国社会学的热门话题,当时的美国社会学学会专门组建个委员会讨论但最后无疾而终。如今一些名字都没人再提起了,像我第一次看到有叫Howard P. Becker,我还以为是《社会学窍门》的作者,原来不是。再一确认才发现差不多和Parsons一代学者(可能稍早一点点),1960年当了美国社会学学会长。


其实期刊倒好,难确认的是当年的一些chpaters/books,只有在被引的时候才能了解,毕竟老书很多没有再版的,google books也没有预览。尤其是,社会学在50-80年代左右的出版情况,一直是以非高校出版社、非垄断的学术商业出版社为主,没几个在现在所谓的Springer, Sage, Routledge出版(虽然当时也有),而是在Free, Academic甚至更多私人化出版社(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个人人名命名,一合并又连几个名字在一起,或者是儿子干的就加个Jr.之类的)。所以现在版权已经不好处理,再版都难,自然难找。 


Barnes, Harry Elmer, Howard Paul Becker, and Frances Bennett Becker, eds. 1940.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New York: D. Appleton-Century Co.   


L. Gross. ed. 1959. Symposium on Sociological Theory, Evanston: Row, Peterson & Co.


 像这两本,这出版社名都啥呀现在完全不知道了。但里面作者全赫赫有名,像1940年这本,米尔斯只是打杂一样写个附录书目,第2本汇集当时有名学者的文本,已经成已经成名的米尔斯和古尔德纳。


所以最近也一直在联络学校图书馆扫描一些章节,以及找国图扫描,找高雄中山的基友帮忙扫描。


神奇的是,居然发现剑桥大学科学史系2019年有篇博士论文和我的挺近,不过她研究的是心理学领域。虽然她发表也不算,但似乎也没找到教职~~~。


找完资料,接下来就得一点点阅读。当然没有读完,但为了meeting,所以把政治学、管理学的文献都基本过了遍。政治学确实不少精彩讨论,但管理学真的就呵呵了。真是搬运工,加上管理学案例,虽然发表量非常多、被引也不少,但原创性真是比不上。社会学里也把经验主义、诠释论、实用主义几个传统的主要文献看了下,像Blumer的四五篇论文。最后写个六条线索、3000多字的memo,又重新规划下博论目录,选定了一些经验作品作 各个流派的讨论。


这个过程确实很舒服,因为我本来就是特别喜欢社会学史,但又知道不可能写社会学史的博论,毕竟发表都没地方,连American Sociologist这期刊都不是SSCI,太可惜了。


3. 师生交流

导师看了我整理了这些材料,说  If I was you I would have wanted to go and lie down with a cold flannel over my head once I saw the number of existing publications in this area。


确实大家不同的特长在交流时候会既有利于交流,但带来沟通上的障碍。像导师是科哲更熟、英国社会学理论更熟,但我是美国社会学更熟,更关注学科史和学科实践,所以在我选择案例时确实沟通不起来,同样的涉及理论内部很多讨论,有些我也不熟,没法深入进去。


不过,这也不障碍导师确实对我的框架和写作提了很多意见。比如按照开题报告,确实应该把原来的Part 3移上去现在就写。比如我本来想看chronological order统领几个流派分类,想着简单干脆些,类似于历史社会学的三波,但确实有些不合适,导师更倾向于我只放在intra-school时谈这些的时序分类进行文献综述。


同时,有涉及到一支讨论,要从Parsons谈到师公John Holmwood以及两位导师的后续发展,他们也提醒我要区分他们观点间差异,我也一样还得再小心再读Parsons才行。这也是我特别想谈的,因为这样能专门从他们最擅长的地方学到东西。


此外,最近还和导师聊了很多学术发展的。最近承蒙一位老师推荐,有个期刊有约稿写篇文献。我也和导师交流了,他也担心我会分心,但还是支持,一起商量下时间分配。接着聊到说学术生涯规划的事情。我说了下自己的想法。其实整个学术生涯,想着能写好多东西,至少也写30-40篇论文吧,想着好多呀,不知道怎么能写完,但其实转眼再一想:不过是3-4本书而已!


这辈子能写40篇论文呢,好多!其实也只写4本书而已,好少!只是三四次机会的话,要怎么规划呢?


我也只是从写完我的《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这本书时,是把之前的一些论方收进来,又写了两章。才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才更希望自己:不要问不是一个大问题中的小问题!不要写不会在一本书里的一篇论文!

但实际上显然不会,还是多多少少会写其它,但其实能按这个目标收束。进一步,谈到自己如何规划这三四次机会,参考一些学者(如Hans Joas)都有类似的三四本书计划。


导师倒是回复我说:I guess I’m somewhat of the John Lennon school of thought that “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not his words but they are in one of his songs) 。


我也交心谈到为什么会有这样想法,谈到自己本科毕业后工作赚钱几年为了读研,中间幸得吕老师指导才能坚持写作学习,接着又读研又工作,才有机会再读博继续养活自己,所以更倾向于考虑,其实最后不看成果高与低、数量多与低,而是看自己终究是在马拉松,能跑多久的问题,因此也许自己是  follow Leonard Cohen’s school of thought  : “ Like a bird on the wire, like a drunk in a midnight choir; I have tried in my way to be free.” 


4. 新书终于出版了,拿到纸书了,但还要下月才上架~~

 5. 一些阅读写作计划

* 答应《巷仔口社会学》写个硕论的通俗短论,2月下旬要交。


* 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的框架差不多定,要先搞第一部分,关于Blumer的传统


* 有一些书还要再扫描和打印,要抽时间整理下。


* SEP词条,幸好按计划稳定阅读,确实挺有帮助(虽然还是有参差不齐),还能帮助英文写作,还是要继续保持至少一周一条。


    *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527期推送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