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镇做题家如何在求职面试时避坑与逆袭?尽在这本社会学名著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3-01-05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2年8月5日


最难就业季,也是小镇做题家最难过的季节。

我们小镇做题家,想法很实在:既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社会已经市场化了,那么工作就是看“人力资本”。这种求职预期的另一种表述是这样的:这个社会将越来越不再看重出身、地位和阶层。就算我是来自“小镇”,我也可以通过“做题”出人头地。

我们小镇做题家经常认为,只要能提升人力资本,就愿意做题刷题、拼成绩拼学历。工作机会少、就业起酬低,都没什么,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平等的机会,我们都希望不断争取、继续拼搏、努力扩大那一点点缝隙中的希望。

我们小镇做题家,只下一个赌注:拼人力资本,而不是拼出身阶层。


于是,当我们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怪自己投入不够多、做题不够精。归根到底,还是愿意接受市场竞争,愿意接受人力资源的博弈,所以愿赌服输。

可是,为什么我们屡投大厂外企,做到简历漂亮、笔试满分,但是面试还是容易被刷呢?为什么一到面试就卡住了呢?为什么一到面试就会紧张呢?最重要的是,为什么面试的时候,我们老是感觉自己不是面试官想要的那种人呢?究竟在面试的时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大外企、独角兽大厂看重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外企大厂眼中的“好”员工呢?
什么是外企大厂眼中的理想候选人呢?

小镇做题家往往会惊讶地发现,外企和大厂的面试,似乎关注的考核和做题关系不大了。这三大问题,可能是面试时经常出现的提问:

“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呀?”
“你的大学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你喜欢什么业余活动呀?”


面试的时候,一问到生活、一问动机,我们小镇做题家就两眼一黑了。不是没有准备过。毕竟,我们也问了学长姐的经验、也在网上刷了面试题,但是总觉得自己讲得不精彩,也感觉让面试官听得不合拍。最重要的是,自己就算想表达自己的休闲爱好和难忘经历,但总感觉自己讲得不自然了。

如何才能够既表现得自然、又让面试官共鸣,还能体现自己的优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些问题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毕业生Lauren A. Rivera的博士论文内容——关于顶级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的“面经”。凭借在这些著名企业蹲点访谈观察十几个月,Rivera博士写下了这本扎实深刻的著作《出身:精英学生如何找到精英工作?》。

点击下图直达本书购买页

原价:166元    单本到手价:95元

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

如今,Rivera博士已经是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教授了。而根据《金融时报》发布的2022年全球MBA排名,西北大学商学院仅仅排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之后,位列全球第5名。这本《出身》,除了在美国社会学界获得了文化、组织、经济、教育等研究分会的年度最佳著作或论文奖,也在商学界颇受关注。2016年,著名全球商业图书大奖The Axiom Business Book Awards,为这本书颁发了银奖。而在2015年年中,这本书刚刚上市的时候,甚至排在亚马逊职业发展类全美国畅销书第一名!

(Lauren A. Rivera教授)

从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到全球顶尖商学院教授,Lauren A. Rivera揭示的“名企面经”社会学,到底有怎样的深刻意涵呢?又对我们小镇做题家有什么样的现实启发呢?简单地讲,她的书就是回答你的疑惑:为什么我来自小镇、努力做题、简历很好,想进外企大厂,但容易卡在面试这一关。

用社会学的话来讲, Lauren A. Rivera的《出身》一书,就是想告诉小镇做题家,为什么我们信仰“人力资本”可能也会有盲点,因为外企大厂的招聘面试更看重的“阶层—文化匹配机制”。这个机制,能够回答你的三点具体疑惑:

问1:一心做题刷题,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答1:有风险,因为我们可能有人力资本,但缺乏体现中产文化的“叙事资本”。

问2:小镇家庭出身,影响我找到好工作吗?
答2:有风险,因为阶层家庭出身限制了我们开发“机会市场”。

问3:刷题刷到高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答3:有可能,因为名校与名企间有“封闭化关联”。

叙事资本、机会市场和封闭化关联机制,这三点往往成为我们小镇做题家的无奈与盲区。这怪不得小镇做题家,因为社会流动的公开宣传是“人力资本竞争”,但隐蔽的秘密却是文化与阶层的游戏。反过来理解这三点,《出身》一书又将成为我们的“避坑指南”和“逆袭手册”,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偏好与习惯,拓展走向外企和大厂的新思维和新渠道。

(小镇做题家在求职面试时的难关)

– 1 – 小镇“做题家”的面试第一关:从人力资本到叙事资本不平等

即使你相信人力资本能帮你拿到工作,你也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面试的时候,特别考验的是你会不会讲故事。但是讲故事这个面试环节,却关乎你的三件事情:

1. 为什么面试官要让你讲故事?
2. 什么样的故事会让面试官有共鸣?
3. 个人故事到底要怎么讲更好?

《出身》一书的研究发现,名企面试官往往认为,一到面试环节,学历就不再重要了。他/她们更重的是求职者和自己公司员工在背景、爱好、表达等方面的风格一致性。毕竟,作为公司同事的相处时间,可能都比和家人的相处时间还长。


为了达到这一点,面试官的心中标准是“机场测试法”:假如他/她们招来的这个员工和自己出差的时候,由于天气等原因困在机场了,要等上一段时间,那么他/她们愿意和这个人在一起相处吗?显然,机场测试考查的已经不是人力资本问题,而是面试官与求职者之间的文化与性格匹配问题。

请留意一点:你的面试官,多是工作多年,人近中年或人过中年,有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并且长期受到名企文化熏陶,很难不是中产阶级了。而你作为求职者,刚刚毕业,身上一无所有,只有家庭背景投入在你身上的成长经历。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是来自中产家庭,可能很不容易和面试官产生契合与共鸣。

究竟这种文化契合点是什么呢?《出身》一书关于这方面的解答,启发了后续颇多相关研究,甚至有学者专门再提出 “叙事资本”概念,以便于澄清和解读。

所谓的叙事资本,就是面试中的“第三元素”——在你的学习智商(如成绩)和职业情商(如领导力、统筹力等)之外的元素,是要将个人经历转化为趣味性、冒险性和成就性的故事。

表面来说,所谓的趣味性在于视野的开拓、学习生活的时间管理和个性的开放;所谓的冒险性,体现了这个人拒绝无聊和拒绝保守的性格。可事实真的只是个人性格吗?叙事资本还要强调最后一点:成就性。这方面是指,你的爱好与活动要在长期持续的努力下,能够达到一定的成就标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的爱好只是像下五子棋这样的日常活动,难以和专业赛事、社团标准接轨,也难以彰显这个特点。由此,趣味性是表现,冒险性是过程,而成就性是目标。

对于大学生来说,叙事资本尤其体现在旅行、体育等业余爱好方面,所以就体现了阶层分化。具有阶层优势、中产的孩子,更可能有这方面的经历和养成,并获得成就,而来自底层或工薪家庭的孩子,可能专注于成绩和学业,或者需要打零工赚生活费,既没有时间也缺乏家长的兴趣引导。所以,在 《出身》一书,作者就指出名企大厂的面试官认为课外活动是能够筛选掉个性无聊的书呆子的重要方式,找出那些做事工作有内在动机和激情投入的员工。反过来,那些只是为了职位或薪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员工就会落选。

言下之意,通过叙事资本体现文化契合,就是要筛选那些只会“做题”的小镇做题家。毕竟,没有人会觉得专注于人力资本培养的“做题”是有趣味、是有冒险的以及算得上成就。正如《出身》的书中作者总结得那样:名企大厂的招聘过程就像剧院招聘演员一样。演员要想试镜成功,手上要有正确的剧本才行,也要有流畅且动人的表演。

– 2 – “小镇”做题家的面试第二关:从机会平等到机会市场不平等

为什么我们相信人力资本的竞争?表面上,这是人人竞争、有才能就胜出的游戏,但我们心里的理由却不止关注这个游戏怎么玩的、也关于这个游戏的规则——机会平等。

机会平等,就是《风雨哈佛路》这部学习励志电影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来自底层、破碎的原生家庭,但只要自己愿意拼搏,就能考上哈佛大学。

机会平等,就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职业励志电影所描述的那样:即使自己不是上层社会的主流肤色与族裔,但只要自己愿意打拼,也能获得好工作。


机会平等,是小镇做题家相信的游戏规则。但是很遗憾的是,机会之所以是平等的,是因为它是向市场开放。机会平等的隐蔽奖励规则在于:只要你能够投资打造更高质量的简历,那你就能获得回报。因此,机会平等已经变成了机会市场。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会做题,但找工作却很难,请思考《出身》作者在田野调查时发现的一个问题:制作一份光彩的简历, 要不要花钱?毕竟,一份光彩的简历,意味你参加过很多实习和社交活动,意味着你不止在简历里写下自己修过哪些课、班上排多少名。

但是,通过引用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的研究,作者也指出以下阶层分化:中产家庭以“协作培养”模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工薪家庭以“自然培养”模式,让孩子自由成长,缺乏成人场合的参与。由此,中产孩子更能够在陌生人和成熟长辈的场合里淡定自如,而工薪家庭的孩子则在同样的场合会显得更为局促。正如《出身》一书所反映的,这样的机会市场背后的阶层差异,也使得工薪家庭的大学生难以适应招聘活动中的酒会等社交场合,因而难以脱颖而出。

小结来讲,确实,富裕的父母不能帮你买下上大学的机会和找到好工作的机会,但却可以以花费必要的资金,支持你去打造一份优点满满的简历——不管是实习、课外活动还是补习班。这正是来自小镇和底层的做题家常常面对的困境。

– 3 – 小镇做题家的面试第三关:名校—名企的封闭化联系机制

作为小镇做题家,我们始终相信一点:刷不了出身,但我们可以刷学历。学历高,打造“新出身”,找到好工作概率总会更高。这个规律确实有道理,但我们更要打开这个“黑匣子”:名校—名企之间的这个关联,到底是什么?

关于教育的投资与回报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出身》这本书的贡献也正在于告诉我们这个黑匣子里面是封闭化关联机制。在顶尖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名企看来,它们确实更愿意招聘与它们地位相匹配的名校毕业生。这是名企“让渡”了一部分招聘权给名校。这种让渡,并不意味着它们相信名校学生就一定成绩好、品质优,而是在相信名校的严格录取机制已经帮它们筛选了一遍人才。


如果你把名校理解成名企的“预筛选”过程,理解成以下事实,就会感同身受了:同样是你这个人,一直努力,但大学本科来自内地小城的普遍二本,努力刷题考研考上北上广的名校。可是,研究生两三年好像真的没有学到什么,却找工作变得顺利一些了。你还是你,怎么换个学校身份,多了两三年,工作机会就有所变化了?真的只是自己刷题刷得更多,产生了积累效应?

这个过程显然不再是人力资本能够解释的,而是要求助于名校—名企的封闭化关联机制。简单地讲,名企既通过与名校之间建立制度化的沟通平台,也通过录用名校毕业生形成了校友网络,所以在招聘录用的时候就会产生封闭化关联的效应。

举例来说,一些大厂名企,可能只到北上广的985名校而不会到中部小城的二本学校开宣讲会。同样的,一些名企或其中的个别部门有某些名校校友当领导,所以也对母校人才情有独钟。


在《出身》关于顶尖律师事务所的招聘研究中,这一点尤其突出。毕竟,它们需要把自己律师的简历都放到网上,所以既希望自己的员工都是来自光彩的名校,也希望能够运用这些员工的校友网络。同时,在《出身》的研究中,这些顶尖的咨询公司等名企倾向于内部推荐的方式。在录用的时候,一旦面试官发现你有提前调查的内部消息或行业资讯,容易认为你是有人脉资源和做了功课。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同样看到,这一情况也开始市场化,出现了很多定制化的面试指导课程。

在经济有下行风险、越来越难找到好工作的今天,小镇做题家的讨论持续成为网络焦点。其背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仍然相信机会平等规则下的人力资本竞争。我们相信成功是可以靠个人努力的,也愿赌服输,接受失败是可以由个人负责。

但是,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Rivera教授的《出身》一书所揭示的,小镇做题家的求职面试困境不仅在于个人,也在于阶层—文化的匹配问题。这种匹配问题体现你要闯过“三个关口:”

如果你来自名校,确实名校名企间的封闭化关联机制,有可能在校友网络和名校光环效应方面帮到你。但是即使如此,面试的时候仍然面临叙事资本和机会市场不平等的难题,而这些难题的背后又是阶层家庭的不平等

当你在面试的时候,可能不自然地讲故事,不知道如何表达有趣味性和冒险性的个人经历的时候,相信你会想到这本《出身》所揭示的叙事资本不平等问题

当你在面试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简历经历不够光亮,没有积累足够体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的时候,相信你也会想到这本《出身》所揭示的机会市场不平等问题

– 4 – 小镇做题家面试如何避坑与逆袭?来自《出身》的启发

面对求职面试这三大关,究竟小镇做题家还有没有机会逆袭呢?寒门还有没有机会出贵子呢?我们可以反向思考,把《出身》看成一本“避坑指南”和“逆袭手册”,让我们小镇做题家更能看清自身优势、重新看待大学生活以及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特长。

第一,作者发现的阶层文化匹配机制,并不意味着阶级决定论。文化社会学也已经发现,中产阶级不仅有文化区分性的一面,也有文化杂食性的面向。比如,中产阶级的音乐品味也拓展到欣赏说唱等通俗音乐形式。因此,由于文化品味的杂食化趋势,小镇做题家和中产阶级(不管是面试官还是竞争求职者)的界线可能会日渐模糊。

第二,作者发现的阶层文化匹配机制,也不意味着精英决定论。实际上,作者也发现精英常常会在面试时遭遇“滑铁卢”。究其原因,是因为面试是个整体与全面的过程。在作者的案例中,一些名校出身的学生,也由于在面试时缺乏对工作的兴趣热情、过度自信以及缺乏积累一定的活动经历,所以难以被录取。

第三,“寒门贵子”的奋斗叙事,也会得到名企面试官的青睐。作者的研究发现,虽然出身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课外活动投入,但是自己的奋斗经历过程也同样具有冒险性、趣味性和成就感,所以也会得到面试过关的机会。

第四,《出身》一书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主动挑选合适自己的录取机制与企业文化。比如,作者指出不同企业的面试方式各有不同,像咨询公司比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会更强调结构化测试,因此咨询公司在录取环节可能弱化阶层文化匹配的因素。这是因为名企作为招聘方,也会反思地意识到这种匹配机制可以录取到自己喜欢的人、但未必是在未来工作上表现更好的人。


第五, 《出身》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将大学生涯作为我们的“文化变革孵化器”而不仅是“技能培养盎”。与文化匹配机制解释相对照的是文化变革的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会认为,我们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文化品味变迁的过程。同时,现有研究也发现,一些大学在看待自己的使命宗旨时,更倾向培养未来的文化引导者而不仅是商业等领域精英。由此,我们小镇做题家在经历大学生活的时候,也可以从这种角度思考如何改变与完善自己的成长过程,培养自己多元开放的文化资本。

第六,《出身》启发我们更加重视实习对求职面试的意义。正如《出身》最后一章提醒我们,我们求职时要思考我们的“支持者是谁”。作为提升我们小镇做题家发展的一种方式,是要重视实习作为“职业传送带”的作用,因为它既能够为我们提供试错机制,寻找合适我们文化方向的公司,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校友和同事网络,尽可能地纳入名企招聘的人才池之中。

点击下图直达本书购买页

原价:166元    单本到手价:95元

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

2016年美国社会学会组织、职业和工作分会 Max Weber 图书奖;2016年美国社会学会文化社会学分会的 Mary Douglas 最佳图书奖;2016年美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分会杰出图书奖的共同获得者;Axiom商业图书奖2016年职业类银奖的共同获得者;入选2015 Choice 杂志优秀学术著作

本书按需印刷版本(Print-on-demand, POD)目前在售。7月17日-8月20日活动期间,POD全品书目享有多重满减优惠,购书3本还可叠加享有88折特别优惠,整体到手价格低至6折;在本活动专区购买2本PUP书目,还有机会获得 PUP 原创设计的丰富文创礼品。活动优惠和礼赠详情请见本期推送次条,或点击平价按需印刷 | 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社会不平等……普林斯顿全球热点议题暑期精选书单查看文末活动信息

长按二维码 直达购书专区

什么是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 POD)是出版行业一种特殊的印刷方式,可以实现进口图书的本地化生产。由于极大减少了物流成本,POD能给读者提供更为优惠的购书价格,且从下单到送货上门,不超过2周时间。

2022年初,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特别推出40余种POD版本书目,广受读者欢迎。因此这个夏天,我们将POD书目增加到了近百种,均为近年来畅销全球的经典和前沿好书。

更多好书资讯,欢迎关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献来源:

Rivera, Lauren A. 2015. 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lmi, Peter, Margaret A. Neale, David Reiff, and Rosemary Ulfe. 2020. ‘The Social Advantage of Miscalibrated Individu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Overconfid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ass-Based Ine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2):254–82.

Brint, Steven, Komi T. German, Kayleigh Anderson-Natale, Zeinab F. Shuker, and Suki Wang. 2020. ‘Where Ivy Matters: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of U.S. Cultural Eli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93(2):153–72.

Grusky, David B., Peter A. Hall, and Hazel Rose Markus. 2019. ‘The Rise of Opportunity Markets: How Did It Happen & What Can We Do?’ Daedalus 148(3):19–45.

Moss-Pech, Corey. 2021. ‘The Career Conveyor Belt: How Internships Lead to Unequal Labor Market Outcomes among College Graduates’. Qualitative Sociology 44(1):77–102.

Peterson, Richard, and Roger Kern. 1996. ‘Changing Highbrow Taste: From Snob to Omnivor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5):900–907.

Phillips, L. Taylor, Nicole M. Stephens, Sarah S. M. Townsend, and Sébastien Goudeau. 2020. ‘Access Is Not Enough: Cultural Mismatch Persists to Limit 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Opportunities for Achievement throughout Colle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5):1112–31.

Takacs, Christopher George. 2020. ‘Becoming Interesting: Narrative Capital Development at Elite Colleges’. Qualitative Sociology 43(2):255–7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