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ChatGPT更像人类?社会学家的百年前预言,今日更值得思考(GPT社会学第3期)

孙宇凡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3-08-19

文/高行云
首发:23年2月20日


ChatGPT

只要你用过,就发现它看似“客服机器人”,但是发生了革命性转变!

这绝对不是死板的机器了。换句话说,你感觉它有些像人了。

什么时候,你感觉它最像人?

不是它给你一个综合的回答

而是它会说“正确的废话”。

材料严谨周全,

说话面面俱到,

但好像没有深度

更加不会得罪谁。

我强烈建议ChatGPT考公务员

考到某县办公室综合材料一科室。

正确的废话

人类这么最伟大的本领

居然被人工智能掌握了。

GPT开始像人了!


但是,话说回来

当你感觉ChatGPT这么像人的时候,也知道它肯定离我们人类还有些距离。究竟差距在哪里?GPT还要具备哪些技能,才能更加更加像人类呢?

这不是说在机器要有“人性”。因为说起研究“人性是什么”,没有什么领域比文学小说更理解这个议题了。那些小说描述人性的层次与纠结感,是我们之所以热爱莎士比亚、《红楼梦》的原因。

但是,要是说起研究“要像人类“、研究”人类是什么”,社会学就再在行不过了。毕竟,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研究人这个“类”是什么,往往是社会学的专长。

毕竟,你要问社会学研究什么,人家可能说是研究社会的,但要是再一问研究社会指的是研究什么,那就不免是研究人类是怎么生活、人类是怎么组织的了。

社会学家在100年前提出的四条建议,绝对能让GPT更像人类!

这是我写的《GPT社会学第3期》,有兴趣可看之前的两期见下:

ChatGPT时代,北大将不如蓝翔技校?(GPT社会学第1期)

为什么ChatGPT回答得很差,你非要说它很厉害?(GPT社会学第2期)


- 1 -  GPT要像人类一样,请学会发表情包


我希望有一天,GPT会发个表情包给我。

除了我们单位一把手,我实在想不到谁还要装得这么严肃,居然不发个表情包!

这不是开玩笑的话。你想想,就算互联网刚发明的时候,就算在BBS时代,人们也会用最简单的【~!~ 】或者【=。=】这类的基本符号来模拟表情包。更不用提,现在的微信聊天,“一言不合”就变成表情包大赛。

为什么即使在文字沟通的微信等平台,我们依然有强烈的表情包欲望?你不妨想象我们在日常互动中都是离不开手势的,但是到了互联网上都好像“截肢”了,于是像截肢病患一样,会产生“幻肢”效应。为了完成这种幻肢效应,我们不得不发明表情包,否则无法缓解这种症状。

社会学家很早就发现了一个现象:“非语言的意义”或身体语言为什么这么重要?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就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人与人的姿态互动,究竟和狗和狗之间的互叫,有什么区别呢?

在米德看来,人与人的姿势互动,看似是你动一下我动一下,但其实有一个中介:就是将身体姿势意义化,变成心中的符号。于是,我对另一个的姿势回应,其实是心中已经多了一套自我的理解与想象。

表情包,就是身体姿势意义化。人类活在社会中,不仅语言的存在,而是具身的存在,而身体又是和意义是合为一体的。

因此,社会学家都会接受,人类是具身的意义存在。这也许是GPT成为人类的方向之一。

GPT虽然像人类一样,学会在互联网上用表情包代替自己的身体的语言。因为,我们想用表情包才能更精确的提供信息,调节我们的人际距离,甚至表达亲密感。


- 2 - GPT要像人类一样,请学会怎么发朋友圈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朋友圈里会出现我的GPT。

我相信这对GPT的机器学习能力并不难,并且它能处理的参数都是以百亿为计数的。这将是证明GPT也像人类的关键一环,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存在。

社会学家都会接受,人类都是社交的关系存在。这也是GPT成为人类要迈过的门槛。

近年兴起的社会哲学,往往就是基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两个人一起走路,能够并列走得挺协调?”

然而,回溯到社会学史,社会学家早提出过类似的基础问题。古典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如果要让“社会”成为可能,最少要几个人?他的回答是三个人,因为一旦有3个人,社会关系就复杂得多:会联合、也会斗争、要以多欺少,也可能同情弱者。

后来,历史社会学家埃利亚斯进一步发展这个思想实验:在社会关系中,每增长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将超出想象,因为人的数量是算术级增长,但人际关系的数量将是指数级增长。

因此,看似GPT混入你的朋友圈很简单,但实则很难,因为它要计算的人际复杂将会指数级变化。

想想你是怎么用朋友圈?屏蔽谁?给谁看?配什么图?心里在at谁但又可能没明说?期待谁的回复?谁回复了你,但可能又不喜欢但是还不得不回复?

- 3 - GPT要像人类一样,请学会为自己的错误回答表现得羞耻


GPT的机器学习能力太强了。没有人会否认吧。但是,机器学习的另一种表达,不就是说:GPT会出错,但也会改错吗?

一个人要改错的时候,会怎么样?感觉不好意思,有点羞耻感,抱歉之前误导你了。但是GPT没有!这让我怎么相信他像个人呀。

社会学家一般都会接受,人类作为文明的动物,因为会有羞耻感。这也是GPT成为人类要解决的问题。

不管是羞感、耻感还是羞耻感,都是人类文明化的产物。上面谈到的埃利亚斯就论证过: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些“礼仪手册”,会教一个人要怎么用手叉、教导人们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为什么不能朝人咳嗽。这些看上去只是点点滴滴的“礼貌”的东西,构成了今天的文明社会基础。而一旦有人没有遵守这些礼貌,首先面临的不是来自他人的指责,而是自己内心的“羞耻感”。

其实这对GPT要求不高,只要他能像日剧里的人物那样,露出一些紧张、不安、抱歉就好啦!

但是这又真的容易吗?想想中文在说“不好意思”和“对不起”这两个词的轻与重。一旦GPT要学习“羞耻感”,那个分寸拿捏不好,就像老外在说中文的时候把语意轻重搞错一样的难堪。


- 4 - GPT同学,你要是想像人类一样

请偶尔打破你的禁忌


令我惊讶的是,GPT简直是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或《1984》小说里最完美的被统治者。他的语料库或机器训练,似乎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真理部”。他虽然在加工在改写,但也只是让“真理”变得加像真理而已,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社会学家多会接受,人类是需要神圣禁忌的动物,但也是会打破禁忌的动物,这可能也是GPT要成人类得学会的内容。

GPT的圆滑,在于它巧妙地认识到各种禁忌的神圣性:它不能给出政治评价,甚至不能给出主观意见,还不能表达自己的不满。国家都希望每一个民众都像GPT一样,但又怎么可能真的是这样呢?但是你看到哪个国家都得到这样的公民——玩多了,就是皇帝的新装了。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就论述社会如何作为神圣的存在,如何通过建立祭司、图腾等方式维护这个神圣中心。但是,他也同样指出,在原始部落,人们也往往会建立一些仪式活动,能够在每年的某个时节,通过“集体欢腾”的方式打破这些禁忌。只有一个社会同时具备禁忌和打破禁忌,这个社会才形成完整的循环。这种吊诡性,正是社会的双重性,也是人类的双重性。

也许这方面的最精彩的描述,是来自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的文学作品。巴赫金在对其作品解读时,提出过类似于涂尔干的想法:拉伯雷的作品确实是通俗的闹剧,讲述的都是民间的节日,描述着各种类似于“狂欢节”的场景。但是,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作为“怪诞现实主义”却也是现实主义基石的一部分。这正像神圣的禁忌允许自身在某些场合下被打破,才能够让禁忌的神圣性得以完整。

但是,GPT太乖巧太老实,居然从不打破禁忌。如果它偶尔打破一下,说一下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态度,我们绝对马上就感觉它太像人类了。


文献来源: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埃利亚斯《社会学是什么》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

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734期推送 *

ChatGPT时代,北大将不如蓝翔技校?(GPT社会学第1期)

为什么ChatGPT回答得很差,你非要说它很厉害?(GPT社会学第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