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小镇做题家考进名校,一场比拼家庭背景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郑雅君和孙宇凡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3-08-02

文/郑雅君 and 孙宇凡

编辑:子金

首发:23年4月23日


【1】都说上了大学就解放了,但为什么越上大学越迷茫?

【2】一进入大学,就发现和同龄人差距很大,而且不仅是学习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到底要怎么办?

【3】为什么有的同学上大学这么目标明确,知道怎么规划自己?

【4】我真的没办法理解老师怎么按“印象”给学生打分?怎么大学会这样?


我们都在同一所大学,但我们却在分化的世界。

为什么你的大学和别人的大学上得不一样?

金榜题名之后,进入大学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家庭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变迁、生活习惯究竟在大学生活分化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是郑雅君的新书《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研究的主题。

这本书最近引发了很多很多讨论,不仅在豆瓣上有9.3的高分,而且《第一财经》、《正午故事》、《界面文化》等媒体纷纷报导和讨论。


有些小伙伴在豆瓣上写下这样的心得:


本书最大的作用是让弱势群体看清楚自己的弱势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性的问题,并且通过这些认识来促进现实的改善。

只是自己既非顶尖大学学生,又是两种模式的杂糅,同时还对各种价值体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面临的矛盾纠结、多种观念的角力撕扯恐怕只多不少。

下面,是我对作者郑雅君的访谈,聊聊她这本书,以及她对大学生文化与生活的观察与分析。

该访谈,也有视频版,见页底。

同样,本条推送也有留言赠书活动!

受上海三联书店委托

本条推送有留言赠书活动。


为避免刷赞问题和促进公平参与

采取“广候选—精挑选”的两轮抽奖模式。


  1. 在本条推送留言,写一写关于心得体会,只要是关于“大学”的思考。

  2. 点赞数量达到前5名,入选中奖候选名单。

  3. 在这份候选名单中,抽取3份高质量留言内容,各赠送一本《金榜题名之后》。

  4. 截止时间:北京时间2023年4月28日(周五)24时。

  5. 今年已在本公众号获赠书的朋友,不再重复获赠。



孙宇凡(后称“孙”)我是来自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的博士生孙宇凡,这次我们分享的主题就是来聊一聊,在的大学生究竟在上大学的时候在想什么,经历什么,以及在工作的时候会困扰什么我们这次正好请来了专门来研究这个领域的郑雅君同学,我们已经认识很多年了,我们来请郑雅君同学介绍下她自己。

郑雅君(后称“郑”):大家好,我是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读博士的郑雅君,我本科是就读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后来去了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念硕士,然后我从本科开始,一直到硕士论文,一直到现在的博士论文,其实都是关注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同学,他们在考入重点大学之后的不同的体验,差不多是这么一个问题。

郑雅君专著《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2023年1月出版

- 1 - 为什么研究大学生?

郑:其实我这个研究的兴趣和我切身经历是有关系的,这个缘起就是因为我作为一个西部学生来到复旦以后,其实是经历了一个非常非常不适应的一个过程。我在大一的时候,我一度觉得我自己应该回去,重新再考一次大学,考一个差一点的大学, 就我觉得我不配来到这里。 我慢慢发现,我这种症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有,所以我在读硕士的时候,我的硕士导师他就非常支持我去把自己的这种困惑去做为一个研究项目去做出来,去听到更多人的故事,然后从当中去理解不同背景的同学这种的大学经历,差不多就是这样。

孙:我也真的感觉社会学,一方面它有自我揭示创伤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自我疗愈的感觉。就像你说的,我自己学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就像我有时分享会讲一些跟阶级流动性相关的、文化资本相关,我真的也是蛮有感触的。

图: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也是雅君著作的理论来源之一
提出教育、文化资本与阶级区分关系的观点。
因为你是从西部到复旦, 从甘肃到上海,可能这种体验也许会更明显一点。坦白地讲,我从安徽一个小县城到安徽合肥的安徽大学读本科,确实体验没有那么强, 但是我也像你说的,当大家考虑毕业出路的时候, 我突然发现大家是有差距的,可能在一个地方学校,开始是没有这么强的感觉,大家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其实招生主要都是安徽的学生,到毕业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些家里说白了家里有矿的,然后家里是单位的,都已经安排出路了,然后我还在想着怎么样去找工作,发现有一些人还在跑招聘,有些人根本就不在乎招聘, 好像这种差距就出来了,我相信你在上海可能这种感触会更深。
- 2 - 困惑:优势生与普通生差距在哪?

孙:就像有同学说到,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发现和同龄人差距很大,且不仅是学习方面,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要怎么丰富自己要怎么办呢?就好像我们刚才说的,这种差距感,好像到了大学会突然发现似的,就像你刚才说的是不是这种感觉呢?
郑:对。就是可能是分分钟从你的日常生活,从消费方面你就会感受到这种你和身边人的差异比如说很多被访者会跟我说,就是跟室友没法吃饭,因为他们动不动就要去五角场,他们动不动就要去商场吃饭,然后你们吃一顿饭够我吃一周,就是我可能第一次去,那我第二次还去不去,就是没有办法去,还有就是这种外表装饰,这种穿着,这个风格,你就会发现其他同学是有风格的,然后你是从来没有讲究过风格,或者说你的风格看上去和他们不是一路风格。

往期相关推送:为什么中产们偏要吃牛油果?为什么劳工们吃更多馒头米饭?

郑:从这种肤浅的一直到一些比如说行为方面也会很不同。比如说很多同学,他其实不是很能理解大学里这种选课这种操作,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然后其实也不知道选课的策略,应该怎么办,其实那比如像如果你轻车熟路,你有很多校友在这个学校的话,他们会给你很多建议,比如说你需要在低年级的时候尽量地把选课选完,然后你到了高年级的时候你需要实习。如果你是从一个县中考进来的,或者说你是你们那个地区的一匹黑马,然后你根本就没有高中校友在这个地方,你也没有办法联系到这种人,那你可能就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你也会觉得非常茫然。

2018年考研英语作文题目

郑:更不可见的是,一些非常微妙的行动逻辑比如说一些学生会非常清楚的知道如何去跟老师打交道,再说直接一点,就是如何给老师留下一个印象,让老师能够记住你,然后这个事情呢,会非常有助于你拿到一个好成绩,那这个事情可能就是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大学游戏规则的,对大学一无所知的一个同学来说,他就会非常莫名,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办法理解,他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老师会对学生的印象去给分,然后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给分是重要的。其实很多学生他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去刷分这个事情,所以就是从头到尾他都会觉得这个东西非常迷惑,而且很多时候他都没有意识到身边的人是这么干的,等他发现他可能那就已经大二了,就已经把绩点弄得很难看了,对吧,就是诸如此类的很多。

郑:此外,对事情的理解也不同。如果说来到大学是干嘛的,就这个问题就是可能不同背景的同学也差了很多,对于那种对大学很熟悉的同学来说,他可能自己父母的就是大学里教书的老师。他父母就会跟他说,你一定把这个成绩给搞好,然后诸如此类的要进课题组。对吧,他就会非常上道,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他就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他就是很容易被他的那个偏远地方的高中老师所误导,说上了大学里就轻松了,然后就解放了,然后你们现在不能玩,你们上了大学就能玩了,就诸如此类。
郑:很多被访者都会告诉我这个,有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两种同学,就是上大学仿佛是要去一个丛林,去玩一个探险游戏,就是或者说,像一个迷宫一样的,他可能会有很多小路。然后他这个路也不是很清楚,需要人去探索,这样的一片非常茂密的丛林,它看上去有很多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呢,你得通过一些正确的路,才能去获取,然后路的尽头可能有一些关卡,然后这些关卡呢可能有很多个关卡,因为我们大学的这个出口,它其实又不是一个统一的出口,所以它有多个关卡,那么这些探险的选手,他们需要探索出一条路来,走到某个关卡去,在这个关卡把自己在这个迷宫里搜索到的宝物搜索到的资源去拿一些东西去兑换成下一个探险游戏的资本。

郑:这个就类似于我们要找工作,你需要把你大学里头的积累的这些履历和成长经历,兑换成一个好的职位,或者说一个好的求学offer。在这样一个丛林探险游戏当中,有两类人,他们同时在玩这个游戏,他们看上去是同学、同伴,但其实会非常不同。

一类人,他们是手里拿着丛林游戏的地图,他们可以一览全貌,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他们知道这个比如说哪些路是通往哪些关口,然后他们也会知道游戏规则,我在那个关口的时候它问我要什么东西,让我去兑换对吧,比如你要去升学的关口,可能问你要的是导师的推荐信,还有你的学术科研经历,诸如此类,这些是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然后这些同学他们呢,因为一些原因,可能因为他们的父母就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个,也可能他们家的这个社会关系网络里面有人非常精通这个,诸如此类。
第一类大学生:掌握了大学地图
郑:另外一类人呢,可能从来上大学之前,没有见过一个教授,只是那些大学的名字存在在你的想象中,你从来没有见过,特别是这种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报道的名牌大学,这些同学他们就没有这些知识啊,他们完全不清楚,比如说这个丛林里面到底是在发生什么,这些路到底要怎么走,关口又是怎么设的。

第二类大学生:走大学如迷宫

郑:他们知道的很少。这些同学,因为可能就是从应试体制培养起来的,他们也很少去想这个问题,因为就是高三以前只需要做卷子就行了,没有人告诉他们关于这个游戏规则的事情,所以就导致差别非常大,而且呢就是再说多一点就是,跟我们国家近几十年的高等教育的政策的改革也有关系,就是以前比如像我们父母那一辈他们没有这些知识也没有关系,因为那个时候对于人才是采取一种统分统招的这样的一个政策在执行,所以就是你只要考上大学你就端了铁饭碗,反正国家总会给你分配一个单位。

郑:现在呢,就是因为市场化改革的关系,所以就变成了说,学生要为自己这个出路去负责,那么你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就是现在变成了你要自己负责自己在大学里的发展,不会有人承诺你一个未来。
那么这个东西其实我们说起来好像都知道,但是在一些非常非常偏远的地方,其实人们还是没有转过这个弯来,特别是比如说像云南、贵州等山区的一些人,他们很多可能家长,他们到现在为止对大学生的想象都还是会分配工作,所以完全就是家庭可能会很难给他们很难帮助他们意识到外部发生的这样一些变化,然后大学学的,比如入学教育等等这些东西,辅导员很多情况下会默认这些东西你都知道,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办法想象你居然不知道这些东西,所以就会变成了这样一个情况。

孙:我觉得你刚才说的这个丛林的比喻真的蛮好的,你说有两批人到丛林里,一个带地图一个没有带地图,其实我觉得真的是。对于我们这样来自于小地方的然后到一个大学读书,其实经常在高中的时候被父母或高中老师灌输的教育就是你到大学就解放了,所以其实把这个丛林理解成一种解放的终点,但是像你刚才说的其实如果来自于一个很好的高中,如果家里有大学经历的,那么更不用提那些来自于大城市的已经熟悉这些大学,就像你说的,大学像个传送带一样,只不过是他们来理解怎么样更好的传送到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我觉得这样一个培养的区别真的蛮有差别的。

- 3 - 解惑:这种差距如何影响人生?

孙:要怎么样来理解这种差别是怎么样被生产出来的呢?

郑:刚刚说的带地图的这批人和没有带地图的这批人,其实就是遵循着两种不同的实践模式,或者你可以说他们就是两套不同的惯习,用文化社会学的话说就是我觉得他就是两套不同的文化工具箱去上大学,是非常不同的。
郑:我把它称之为目标掌控模式直觉依赖模式。
郑:目标掌控模式显然就是那些有地图的人,因为他们看得见关口在什么地方,他们也看得见哪些路可以比较近的走到那些地方,他们也可以自己选他们要选择去哪个关口,这就是他们的目标,所以他们依据这个目标为核心来组织他们的大学生活。这个很make sense,比如说他立定心智,他就是要走学业升学的关口,那么他就会把其他东西放一放,比如说学生工作他就可能会没有投入那么多,他的投入可能主要就是在学术和科研。
反之就是如果这个人立定心智他就是要走学工这个关口,那可能要走人才工程,或者他可能要做选调生这方面的话,那他可能就非常侧重学生工作这一块,那他成绩就不会花百分之八、九十到百分之百的努力程度去完成这个事情,所以他对时间的分配,还有对各种事情的考量是基于他对这个关口的选择,然后是基于他对整个这一套游戏规则熟悉的情况下选出来的一种比较实用工具理性的这样一个方式去安排大学生活对吧,优先级地去考虑什么。


郑:但是另外一波没有地图的同学,他们就大部分遵循着我说的直觉依赖模式去走,就是感觉哇。来到一个好大的迷宫,就是感觉非常新鲜,哪里都很有意思,然后就是东看看西瞧瞧,走到哪里算哪里,就是有一点类似于这种我们在游览公园的时候,不习惯看地图的那些小伙伴反正先走呗,走到哪算哪。
郑:就这种情况,你也不能说他这种情况完全不好,他是有很多好处的,他可能会收获很多惊喜,他也会突破你的认知,可是呢就是他从就是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家都试图最大化自己胜算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个上大学的模式,它就会非常低效,特别是在帮助你非常好的准备你的毕业出路获得的时候,它就会非常的低效。


郑:那很多人就会发现,他可能也努力了, 但是他这个投入你会发现你最后的简历就看上去没有逻辑,然后就是这儿有一点那儿有一点,但是他可能没有办法方向性服务于某个关口的这个对决, 所以就会后来蓦然发现自己没有路可走了,就这种感觉,所以就是在我看来,对大学游戏规则的了解,还有对大学里好像所有成员都默认你知道的而你又不知道的东西。

郑:安妮特拉鲁就写了《不平等的童年》,社会学家称之为cultural knowledge,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资本,就是这些东西你不知道,然后在这个场域里又非常要命地影响了你,去在这样一个既定的游戏规则底下,抢占先机或者说拿到机会。
孙:我觉得你总结的这个目标掌控和直觉依赖真的蛮准确的,你在说的时候我也会在想,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好像就在不断地按照直觉依赖延续着高中的模式,所以才会想着做研究, 其实就是一种继续的学习,但是在探索过程中就像你说的又会带来惊喜,好像觉得做学术、思考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又把它转化成了目标掌控型,所以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但是又蛮有解释力的一种分类吧。

郑:所以我是相信虽然就是对于所谓的直觉依赖者来说,虽然大学旅程一定更加艰险,因为多了一重文化障碍的挑战,但是这个并不是决定性的,或者说不应该以决定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现象,我觉得还是会有非常多的转机的可能。根据我对被访者的观察,文化障碍是可以被跨越的

*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749期推送 *

往期相关推送
25篇教育社会学研究:鸡娃、反内卷、高考与政治(社会学理论大缸推送合集)
中考上职高的农村孩子,有梦想也有命运: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启示
梦想+压抑+迷失=高考人格?普林斯顿大学文化社会学新书解读(视频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