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婚男歌手前妻自曝:“煤气灯效应”,是怎么毁掉一个人的?

e药环球 健康榨知机 2022-04-24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最近,某歌手离婚事件总算告一段落,但被曝光的种种细节,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吃瓜网友”的持续讨论。

 

歌手的前妻在回应中提到,经过心理师的专业分析,“自己才是长期遭受精神虐待、羞辱和被情感操控的那个人”。而且心理师还认为他“有性成瘾和自恋型人格的问题”。

 

在这里,她给“情绪操控”标注的英文“gaslighting”,也就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心理学名词——“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煤气灯效应”这个词,最初源自1938年帕特里克·汉密尔顿(Patrick Hamilton)的舞台剧《煤气灯下》Gaslight;1940年和1944年,先后在英国和美国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故事的主线是,15年前,男主谋杀了女主的姑妈,但一直逍遥法外。为了找到姑妈留下的财宝,他不惜骗取女主的感情和她结婚,并搬进了她继承的姑妈家的房子里。

 

每天晚上,丈夫借故出门,实际却是偷偷从隔壁的空房子翻天窗进入阁楼。为了打开阁楼上的煤气灯找财宝,他把其他地方的煤气灯调暗了。但妻子听到了楼上的噪音,也发现了灯光的问题。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nterior_Gas_Lighting,_3_Light_Swan_neck_bracket.jpg#file under CC-BY-SA-3.0


他担心行动暴露,于是开始了情感操控和心理虐待,比如一直坚定地骗妻子说灯没问题,让她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

 

故意藏起她的胸针、家人的信件等重要物品,东西不见了就说是她拿的,还怪她“记性太差”,周围的人也以为是她的问题……

 

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把她送进精神病院,然后自己就能心安理得夺走她继承的珠宝。

 

妻子宝拉本来就是个善良、敏感、专情的女人,丈夫却总是贬损自己、说她“疯了”,渐渐地,她和丈夫相处时变得焦虑、恐惧,怀疑自己真的“有病”。

 

用中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来总结,男主总共用了这些“战术”:

 

视而不见、无中生有、理直气壮、转移话题、避而不谈、指鹿为马、威逼利诱、瞒天过海……

 

另外,他还会推卸责任、羞辱诋毁、装傻装无辜,有时发飙,有时又假惺惺“照顾”对方,说自己才是受害者,让对方内疚。

 

而且这个过程中,男主从来没动过手,最多就是带点威胁地高声说话,没有留下一丝“家暴”的证据。

 

图片来源:wellcomecollection.org, Licence:

Public Domain Mark

 

这些套路,看着是不是很眼熟?

 

根据歌手前妻的爆料和歌手后续的回应,网友们发现,这些“技巧”他也是用得炉火纯青——

 

企图逃避责任、装受害者、躲在父母身后、有证据的事也统统否认、反咬一口说对方有问题、甩锅泼脏水转移注意力……


也有人说,这些不就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PUA”么?


不过“PUA”一词全名是“pickup artist”,最初只用在两性关系中(多数情况是男性对女性),是指用搭讪、贬低等方式引诱对方上钩,得到后又毁掉对方,再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


而现在,“PUA”已经泛化了,在家庭、朋友、职场、学校、各种骗局里都可能出现,但很少带有“引诱”这层意思,更多是指用洗脑、“打一巴掌给颗糖”等方式,来让对方依赖、服从、付出。


也就是说,现在的重点落在了精神控制上,跟“煤气灯效应”异曲同工。


而近年,“煤气灯效应”在网上也越来越流行,不过它在医学领域还不是一个专业名词。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是:

曾经,煤气灯效应的意思是“极端地操纵受害者、诱发精神疾病;或把受害者送进精神病医院,并极力证明这样做的合理性”;


但现在的意思更加泛化,是指“操纵对方,让对方怀疑自己的经历,或怀疑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


它偶尔会用在临床,比如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关的心理操控术。但一般是个口语化的词汇。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没有列入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V)》,说明它还不是官方认可的精神类疾病或心理健康问题。


但目前研究认为,“煤气灯效应”是一种微妙、隐蔽的情绪和心理虐待形式


不少人深陷其中,却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受害者。


“煤气灯效应”的施虐者和受害者



有研究人员分析过,煤气灯操控术是有预谋、有步骤的:


  1. 寻找“猎物”;

  2. 树立权威、让对方信任自己(或利用现有的信任,比如家庭成员或配偶);

  3. 质疑对方(比如“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冷静”“你也太敏感了“我怎么会打你,是你摔了一跤我扶起来的,忘了吗?”),或操控物理环境(比如把东西移走或藏起来,却全盘否认),慢慢摧毁对方的自信;

  4. 瓦解对方的自我认知、恐吓对方远离其他人(比如说“大家都讨厌你、说你坏话”“你现在只有我了”),逐渐地只能信任和依赖施虐者;

  5. 剥夺对方的自主权,最后听任施虐者摆布。


但其实,施虐者是个“纸老虎”——他们的内心有一种病态的不安全感,于是想从控制和强权中找补回来。


他们一直在防备,一旦戳到痛处、发现自己的弱点暴露了,就会大发雷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无能狂怒”)。


所以,和这种人一起工作生活会很痛苦,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惹到他们了。


图片来源:123RF


同样,受害者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但并没有到病态的程度。和施虐者一样,这种不安全感可能来自父母离异、家庭矛盾、痛苦的经历、社会问题等。

 

另外,受害者中往往以女性居多,因为社会更容易给女性贴上“不理智”“无理取闹”“疯了”的标签。

 

不要以为被控制的女性都是弱者。相反,不少高学历女性(就像某歌手的前妻那样),聪明、独立、能力很强,却也成了煤气灯效应的受害者这是为什么呢?


有研究发现,天真、太过认真、缺乏自信、有情感依赖、对他人情绪特别敏感、同理心强、善解人意、害怕发生冲突的人,更容易被煤气灯效应操控。


没错,有些优秀女性另一面也是自卑的。因为需要别人的认可,因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才会努力让自己更优秀。


但变优秀之后,一旦遇到贬低,她们依然会自卑,就像《自卑与超越》里说的那样。


所以,施虐者很喜欢否认受害者的能力,比如“你确定你能做到吗?” 


受害者本身就没什么不安全感,会想:“可能我真的做不到吧,我好乱”,然后幻想有“英雄”能来拯救自己,这样一切都好了。于是,施虐者顺理成章地控制了他们。


如果做完前面的步骤,受害者还不够服从,施虐者就会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放手


比如,他会说:“好吧,既然没办法互相信任,可能我们当初就不该在一起……你可能也不需要我照顾……我们还是离婚吧。” 


一般人会想,“我才不受这个气,离就离”!


但很可惜,由于受害者童年时经历过分离创伤,对“被抛弃”有着深深的恐惧,这时反而会挽留、让步,否定自己的感觉,最后慢慢地听命于对方。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_pain_stabbed_my_heart.jpg#file under CC-BY-2.0


她会努力把这一切合理化:“他没有控制我,只是想照顾我”“我失眠可能只是想太多了”“他不是坏人,只是他童年受过伤”……


亲朋好友也会出来帮忙说话,比如“他多好啊,好多人羡慕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一旦接受了这些洗脑,受害者会觉得“这些就是我的想法”,然后更难从这段有毒的关系中走出来。


如何逃离“煤气灯操控术”?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但在这里,两个人几乎锁死了,解铃必须是“局外人”。


还是回到开头说的电影《煤气灯下》。在故事的结尾,是一位侦探解救了女主宝拉。


作为旁观的第三人,他向宝拉证明:“不是你的问题,我也看到灯光变暗了。”于是,煤气灯的“魔咒”不攻自破。


他告诉宝拉,自己目睹了全过程,决心帮她脱离苦海,让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


最后,男主在阁楼上被侦探绑住的时候,还想求宝拉放了自己。宝拉却说:“一个疯女人,怎么可能帮她的丈夫逃脱呢?” 


某歌手的前妻,又何尝不是这样。


她一度因为孩子不断让步、受到对方全家的欺负也不甘心离婚,但终于在朋友和心理师的介入、帮助下,开始勇敢还击。


图片来源:123RF


所以,要想预防和远离煤气灯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


无论在什么关系中,都要警惕一切情感操控现象,对背后的原理有充分了解和认知


就算你再珍惜这段关系,也不要因为对方“很在意”,就否定、束缚自己、减少和外界的往来联系——这可能是你被控制的信号。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去听取不同的声音,找回自信感;那些对方伤害自己的证据,可以拍照、录音、录像保存下来。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去找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咨询。


推荐阅读

不刷牙,有啥危害?超出你想象,口腔不健康,至少4类疾病风险会升高

出血热正流行,草莓真的无辜?它竟还有这些作用!

这种水果吃起来那么“油腻”,为什么大家纷纷追捧?原来如此!
43岁女子咳嗽2周昏迷入院,手脚双双截肢!6年后,她的手“复活”了
医学研究建议:这些“彩色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可能诱发癌症!

参考资料

[1]Hightower,E. (2017).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ersonality factors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abuse and gasligh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William James College).

[2]For Those Who Experience Gaslighting, the Widespread Misuse of the Word Is Damaging.Retrieved Dec 22, 2021 from https://www.wellandgood.com/misuse-gaslighting/

[3] Johnson, V. E., Nadal, K. L., Sissoko, D. G., & King, R. (2021). “It’s not in your head”: Gaslighting,‘splaining, victim blaming, and other harmful reactions to microaggress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5), 1024-1036.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211011963

[4] Turn off the gaslight.Retrieved Dec 22, 2021 from 

https://aeon.co/essays/what-gaslighting-does-in-exploiting-trust-therapy-can-repair

[5] A Deeper Look Into Gaslighting.Retrieved Dec 22, 2021 from 

https://www.thehotline.org/resources/a-deeper-look-into-gaslighting/

[6] gaslight.Retrieved Dec 22, 2021 from https://dictionary.apa.org/gaslight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欢迎扫码关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我们为您带来靠谱和前沿的好医新药全球资讯。

 About us 

e药环球 | 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点“在看”,分享健康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