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度业务成果汇报会(一)

业务办公室 考古陕西 2022-01-15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度业务成果汇报会


       1月10日,我院2021年度业务成果汇报会顺利召开。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会议采取线上形式,300余人参与了本次会议。汇报会历时两天,共遴选37个重点项目,内容涉及史前、商周、秦汉、隋唐、文保科技五个方面,是我院2021年科研工作的全面反映。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考古处处长张凌、三级调研员胡传耸,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副局长周魁英、副局长贾强、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进等领导,以及西北大学张宏彦教授、温睿教授,我院焦南峰研究员、王占奎研究员、张建林研究员等专家拨冗参与了本次会议。各位领导专家全程参会,悉心指导,共享考古盛宴。

汇报会由副院长种建荣主持

种建荣副院长

会议现场



1

周魁英副局长致辞


       周魁英在致辞中说,在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很严峻的情况下,省考古院经过精心筹备的汇报会如期召开,体现了省院党委领导班子贯彻落实局党组工作要求的实际行动。            

       2021年,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机场三期建设要求随工清理、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困难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省院的业务工作依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他对此表示祝贺。

2

孙周勇院长介绍全年业务情况


       孙周勇高度概括了过去的一年里我院取得的成绩。2021年是考古百年,在省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全体干部职工准确把握考古学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取得了一些成绩。八项入选“百年百大”、两项入选“考古中国”项目、两项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周原、西汉帝陵等大遗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陶渠、清平堡等项目由抢救性发掘过渡为课题性考古项目;基建考古项目数量翻3倍左右,片区制考古理念实践成功,初步构架起西安城东、西、南、北四个大考古片区;新增周原、秦汉新城、韩城三处考古研究基地,实现了区域考古的高度整合,也为地方文博队伍业务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物保护、考古成果发布、公众考古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陕西考古博物馆因突发疫情,未能按时达到预开放要求,但工作依然稳步进行中。我院在2022年当继续全力以赴,确保博物馆按期开放,同时努力建设国际一流考古研究机构。

3

史前版块


       之后,会议进入汇报阶段。1月10日,内容为史前、商周、秦汉三大版块。

      史前版块由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邵晶主持,项目有南洛河流域洛南盆地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北洛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泾阳蒋刘遗址、白水杜康遗址考古及周边区域调查四项。


No.1


       张改课汇报了前两个旧石器考古项目。夜塬遗址处在南洛河与其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的第二级阶地上,属于旷野类型遗址,地层堆积厚约20米,目前所见的堆积可分为18层,其中5~7层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现已出土工具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石球等。夜塬遗址12米的发掘深度已是洛南盆地旷野类型遗址发掘中最深者,目前有较多早于距今25万年的石制品发现,不但为洛南盆地及秦岭地区早期石器工业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资料,也为该地区旧石器遗址年代和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探方内石制品分布状况

石核

石片

石球

手镐

向下滑动查看



No.2


       在渭河支流——北洛河沿岸开展的野外调查,调查面积约180平方千米。新发现旧石器地点32处,大多位于北洛河支流与干流交汇处相对平缓的河流阶地上,少部分位于河流转弯处的突出平缓阶地上;北洛河中、下游的澄城、蒲城等县境内地点分布密集。本次调查填补了北洛河上中游地区的旧石器考古空白,新发现的地点内涵也颇为丰富,日后工作有望取得更大进展。

澄城县任村地点地层剖面(西-东)

澄城县任麻滩地点砂砾层中的石制品

洛川县马王河村地点地层剖面中的石制品


No.3


       裴学松介绍了泾阳蒋刘遗址考古的新收获。蒋刘遗址于1958年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并收录于《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本次发掘区在遗址的边缘地带,但仰韶文化遗存丰富,发现包括灰坑、窑址、墓葬、灰沟等在内的大量遗迹,以灰坑为大宗。目前已基本明确了遗址的东、南边界,并发现了陶窑及集中分布的袋状窖穴,为确定遗址的陶器生产区和物品储藏区提供了重要线索。


袋状灰坑剖面

窑址

彩陶纹饰

彩陶纹饰

圆腹罐


No.4


       殷宇鹏汇报了白水杜康遗址的工作。杜康遗址地处白水河支流——杜康河东侧的黄土台塬及面向河谷的坡地上,本年度深入探索了遗址的聚落布局、功能区划、文化面貌,进一步丰富了杜康遗址的文化内涵,逐步厘清了遗址的功能分区。在白水河流域开展的一系列调查,为探讨该区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文化内涵、聚落层级组成及聚落发展演变积累了丰富材料。

发掘区全貌

房址

釜灶(残存釜)

陶鬲

点 / 评

张宏彦教授

       史前考古项目汇报结束后,张宏彦教授分别点评了各个项目。陕西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近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这次关于南北洛河的调查和发掘,更为我们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人类起源、人类迁徙、中国现代人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很多信息。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这两个大课题一直是我国考古领域非常重要的,而文明起源的一些要素至少可以追溯到泾阳蒋刘遗址所在的仰韶时期;龙山时代是探索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文化交流对文明起源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白水杜康遗址发现了北方文化的因素,这就显示了文化的交流。希望大家继续保持明确的课题意识,特别是与省级、国家级重大考古课题相结合,使陕西考古为中国考古做出重大贡献。


商周版块


      商周版块由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丁岩主持,项目有长安赤栏桥商代遗址、周原遗址、镐京遗址十一号建筑基址、刘家洼遗址和韩城陶渠遗址。


No.1


       李彦峰作了长安赤兰桥商代遗址的发掘收获汇报。遗址西北距羊元坊商代遗址约3千米,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一处小型的商代聚落遗址。遗址分为居址区和墓葬区两部分,居址区位于西南部,有灰坑、房址、灶坑、窑等遗迹;墓葬区位于东北部,根据墓向可分为两个区,且两区之间有空白区域,可能与聚落内部的人群构成有关,对探讨商王朝在关中地区的经略有一定意义。此外,在遗址西部还发现了一处铸铜作坊,为关中地区商代青铜铸造传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发掘区航拍(上为南)

墓葬形制

铸铜作坊区房址


陶垫

陶拍

陶罐

陶簋


No.2


       杨磊汇报了周原遗址的发掘收获,基本延续了2020年的工作。完整揭露了王家嘴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是一组四合院式建筑,由北主堂和东西厢房三间组成,南部是庭院,为周原遗址正是古公亶父迁岐的都邑提供了考古学证据。对去年发现的西周时期城墙的外城东南角、东城门等地作了解剖发掘,城墙以板块夯筑,宽8~10米、夯层厚8~10厘米,进一步丰富了周原的城垣细节和功能区布局。

周原城墙遗迹分布范围

王家嘴F1正摄影图(上为北)

马坑

外城东门基址出土青铜器残块



No.3


       镐京遗址十一号建筑基址考古发掘收获的汇报来自岳连建。此次考古工作进一步丰富了镐京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的考古资料,为研究西周宫室和礼制建筑的分布、建筑技术、历史考古及城市布局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11号建筑基址航拍

客省庄二期文化房址

仰韶晚期陶壶



No.4


       孙战伟介绍了刘家洼遗址的工作情况。最重要的发现是两排西周晚期的大型下沉式房址,位于城门附近,每排宽8~10米,目前揭露出的保存较好的一间房子地面平整坚硬,有多处火烧痕迹,根据与先秦时期其他结构相似、位置相同的建筑对比,推测这应该是芮国的仓储类建筑。该建筑废弃后,经平整其上又营建了新的建筑,可能预示着不同人群和等级的变化,为遗址兴废延续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研究聚落变迁提供了新的线索。

发掘现场航拍(上为北)

单间房址

灰坑遗物


No.5


       耿庆刚汇报了韩城陶渠遗址的工作收获。陶渠遗址南临芝水河、北依芝阳原,本年度的工作基本明确了遗址的布局、年代、族属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座“甲”字形大墓中出土2件铜戈,其上有铭文“京”字,依据文献记载,推测此地为两周之际的“京”邑,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畿内封邑遗址,对陕西周代封国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M16平面正射影像


铜铃

铜罐

陶豆

陶鬲


点 / 评

王占奎研究员

       商周项目汇报结束后,王占奎研究员对各个项目做了点评,并提出了未来工作方向的建议。他特别提到,周原遗址的工作中,对含有大量垃圾土的“脏夯土”的辨认经验为其他遗址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启发意义的范例。另外,陶渠遗址发现的“京”可说是一字万金。“京”是晋文侯立天子的地方,其所在地以往争论颇大,陶渠遗址的发现与清华简的记载在年代上大致吻合、与洛阳的相对位置也较相符,极有可能就是“京”的所在地。由此也可看到,考古发掘的地名在对先秦时期地理位置的确认上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正是考古人的骄傲及责任所在。


秦汉版块 ● 关注下篇


编辑:赵海晨  赵巧

审核:种建荣  邵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