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度业务成果汇报会(二)

业务办公室 考古陕西 2022-01-15


       1月10日下午,我院2021年度业务成果汇报会继续召开。下午是秦汉版块,由秦汉考古研究室主任杨武站主持,包括秦咸阳城遗址、秦汉新城周陵贺北战国墓地、咸阳上召窑大墓、汉霸陵遗址、浐灞流域基建考古、白杨寨墓地、泾河两岸考古、韩城堡安墓地、杜城汉代冶铸铁作坊、秦汉新城汉韵三路、西安高陵八斗赵墓地、灞桥马家沟墓地、黄渠头墓地等十三个项目。

秦汉版块


No.1

       张杨力铮汇报了前两个项目。秦咸阳城本年度的工作围绕六号建筑群、宫殿官署区西部及南部展开。确认了六号建筑群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代,在其西北部的附属建筑的中期遗存中,发现了有战国晚期齐故都建筑风格的建筑材料,为文献中所提及的“秦作六国宫殿”的事迹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佐证,也为进一步探寻六国宫殿所在与形式提供线索。

六号建筑发掘区整体航拍(上为北)

西北部附属建筑发掘区

六号高台建筑北部晚期建筑出土瓦当


No.2

       周陵贺北战国墓地以战国晚期至秦代平民墓葬为主,体量较小。该墓地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秦咸阳城周边功能区划及大型平民墓地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咸阳城的北界,对后续的都城考古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发掘区局部

秦墓出土布币

铜带钩


No.3

       赵汗青介绍了咸阳上召窑大墓。清陕西巡抚毕沅考据此墓为隋恭帝杨侑的“恭陵”,但根据考古工作的结果,这是一座带4条墓道的“亞”字形大墓,周边有陵园设施。上召窑大墓陵园平面呈“回”字形,边长约590米,由外兆沟、内兆沟、内园墙围合而成,陵园内除了大型主墓外,还发现有陪葬墓、祔葬墓、陪葬坑、排列有序的柱洞等遗迹。该墓及附属设施已经达到战国时期秦公陵的级别,与严家沟秦陵、“周陵”秦陵、司家庄秦陵共同构成秦人“咸阳陵区”的核心部分。

上召窑大墓陵园布局

上召窑大墓陵园北侧内外兆沟门阙及陪葬墓

陪葬墓


No.4

       朱晨露汇报了汉霸陵遗址的收获。经过多年的工作,确认白鹿原上发现的“江村大墓”即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文献记载。本年度继续开展江村大墓和薄太后南陵的外藏坑发掘工作,发现的陶俑、乐器、动物骨骸等遗存,丰富了西汉早期陵墓外藏系统的陪葬内涵。同时对包括窦皇后陵在内的三座陵的陵区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勘探、试掘等工作,发现了江村大墓的外园墙、南陵的石围界、大量陶窑等重要遗存,基本明确了形制布局;其中,对南陵“石围界”的试掘,明晰了南陵陵园的建筑形制,为西汉帝陵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发掘外景(西北-东南)

彩绘着衣陶俑群(南-北)

南陵出土的金饰件


No.5

       陈爱东探讨了对“区域考古”理念下的浐河流域基建考古的收获与思考。“区域考古”理念是近年来我院借鉴大遗址考古的成熟工作经验而提出的工作理念,包括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区域规划、重视资料整理、提升课题意识等方式。在这一理念下,浐河流域基建考古有了多方面的收获,特别是在由汉至唐的长时段墓葬形制演变及细节迹象的把握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浐河流域各时期墓葬分布情况

陶俑

M501出土仕女俑


No.6

       白杨寨墓地也属浐河流域的项目之一,由王曾汇报。该墓地墓葬密集,时代跨度较大,包括汉、唐、明清等各时期墓葬。出土的墓志更是表明此地为宦官家族墓地所在。

白杨寨墓地发掘区航拍(上为北)

胡人牵马俑

鸟形饰


No.7

       朱瑛培介绍了“片区制”理念支持下的泾河两岸考古。泾河两岸属于城北片区,黄土堆积丰厚,一直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2021年的工作集中在长陵以北,北周孝陵以东。以大堡子墓地为例,统一部署发掘,基本再现了西汉长陵邑周围中小型墓葬的演变历程,从根本上避免了遗存被人为割裂的弊端,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和积累区域考古成果,加快了研究的产出。“片区制”考古为当地留下丰富而系统的文化遗产,助力当地历史文化架构和精神文明建设。

印章

玉器


No.8

       马亮对韩城堡安墓地的考古工作进行了汇报。墓地位于芝阳原上,北距夏阳城遗址约10千米,而墓地主体墓葬的年代与秦汉夏阳城贴合,应与秦汉夏阳城居民葬地有关。堡安墓地的发掘为研究韩城区域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堡安墓地局部正射影像(上为北)

出土金器

出土铜器


No.9

       夏培朝汇报了杜城汉代冶铸铁作坊的考古收获。此处发现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铸铁遗存,包括水井、陶窑、灰坑、炼炉等遗迹和陶范、炉壁、炼渣、鼓风管等遗物。陶范以工具范为主,多数是锄、犁铧、锸、车軎等;还有一些钱范,均为半两钱范。由此推测,此处在秦汉时期应是杜县一处大型冶铸场所,以铸造铁质工具为主,兼铸铜钱,它的服务范围可能辐射汉长安城及周边地区。

墓葬形制

半两钱母范

铲范


No.10

       陈少兰汇报了秦汉新城汉韵三路项目。该项目是较单纯的西汉墓地,文化内涵属于大堡子墓地。北部墓葬有一定秦文化因素,南部则带有西汉中晚期特点,从北向南呈现出越来越晚的趋势。与大堡子墓地的墓葬材料相结合,基本再现了西汉长陵邑周围中小型墓葬的演变历程,为研究西汉墓葬制度、家族关系以及帝陵周边的人文地理格局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考古学资料。

汉韵三路位置示意图

汉韵三路T1-T4航拍图

出土铜镜


No.11

      胡珂介绍了西安高陵八斗赵墓地的发掘成果,发现包括汉、隋、唐、宋及明清在内的各时期墓葬。该墓地位于邓家塬墓葬群的西部,应属同一个较大的墓地,为邓家塬墓地墓葬的分布范围、墓葬年代、墓葬形制遗迹不同时期丧葬文化等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航拍

发掘现场

出土陶器


No.12

       曹龙对灞桥马家沟墓地的发掘工作作了汇报。在墓地中清理了汉、唐、清各时代墓葬,以唐墓M49较为重要。本次发掘工作,为了解白鹿原西侧地区汉、唐墓葬的分布以及葬俗提供了较具价值的参考资料,今后将以白鹿原为中心,结合霸陵考古课题中陪葬墓的研究以及霸陵邑的寻找,继续开展工作,并加深对霸陵、南陵陵区的性质布局及其他相关遗存的深入研究。

发掘区航拍

M49墓葬形制

M49出土墓志


No.13

       杨曈汇报了黄渠头墓地的发掘工作。墓地南距汉宣帝杜陵约4千米,与杜陵邑北界基本相接,主体位于龙首原边缘地带,地势高亢,东高西低。除汉、唐等各时期墓葬外,也发现了窑址、水井、灰坑等各类遗迹。汉代遗存主要分布在台塬之上,包括中部的居址区和东西两侧的墓葬区,墓葬区以排水沟或兆沟为界,大多呈“品”字形成组分布。唐代墓葬以小型墓为主,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应是唐中晚期平民墓葬。根据出土墓志,唐代此处地望为“万年县陈村之南原”,说明“黄渠头”称谓可能在唐代以后出现。

M553东1耳室平面图

M441组玉佩

 M553彩绘陶罐朱书纪年及其纹样



点 / 评


焦南峰研究员

       秦汉项目的汇报结束后,焦南峰研究员作了相应点评。他说,我院近些年在基本建设考古方面,田野考古质量普遍提高,研究水平也水涨船高,年轻一代茁壮成长,特别体现在科技考古信息提取和各种现代化技术设备的使用上。基建考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片区制研究,使研究人员专门化、工作队伍固定化、资料整理互通化、后勤保障基地化,促进了西安地区基本建设考古的大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如建立起了从秦汉至明清一个长的、跨时段的序列,并使这个链条更加完整,更加丰满。希望陕西秦汉考古能向三个课题靠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萌芽、产生、确立和巩固的研究;以秦汉为主根脉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萌芽、产生、确立与延续的研究;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延续历史过程、演变规律及其动因的研究。做到这些,大家就可以由考古匠变为考古专家了。



编辑:赵海晨  赵巧

审核:种建荣  邵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