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苦难中得到的,不能只是苦难!

番薯壳 每日乐评 2023-08-0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视频推荐:这个上海女人,可恶至极!)


虽然离3月28日,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但上海的新闻,每天都看得人很压抑。

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在网上求救,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就医两方面。

每一条信息,都是那么焦灼的呼唤,甚至时刻有生命的危险,疫情下的次生灾害已经发生很多了,清零的路上,又多了一个个代价。

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毕竟谁都不该成为“代价”。

前天刷屏全网的两篇文章,一篇《逝者》,一篇《极限》,文章的作者好像名不见经传,但能写出这样文章,无疑超越了无数上海滩知名作家,不知道现在他们都去哪儿了?

真的不知道有多少魔幻和幽默在考验上海忍耐的极限。



这两篇文章后面的留言区,让我们知道疫情浸泡之下的上海有太多的眼泪与忧伤。

煎熬得太久,那两篇文章出现就像“药引”,把文章的留言去变成了哭墙,人们纷纷在那里排解心中的郁结。

说实话,那两篇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只有真实的生活本身实录,却罕见地成了超级爆款。

相比有的人急于办一台所谓Z能量的抗疫晚会,老百姓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所以我看到小民在积极转发。

因为大家明白没有人是一个孤岛,正因为如此,其中一篇文章《极限》被删除后得以又复活了,虽然不能分享,但这已经是一次神奇的事情。

不知道是机器人想以复活救赎心灵还是怕评论区点赞70多万的留言区那头条评论,一语成谶。

其实这次疫情最出圈的不是视频,也不是文章或日记,而是几段令人愤怒难受的录音。

正如一位逝者的家属所言,在一个拥有最先进医疗水平、最丰富医疗资源的大都市,自己的家人却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这真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悲剧与讽刺。



苦难不需要被赞扬,但需要被铭记,让悲剧不要再重演。

昆德拉说过,消灭一个民族的第一步是抹去它的记忆。

不知道上海的明天,能不能对得起今天普通民众承受的苦难?

因为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最了解那苦难的情形、深知那苦难的滋味、难忘那苦难带给自己的伤痛。

但我想说更高一场的理解是思考苦难的来源,谁导致的苦难。苦难基本都是人H。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人一般只会选择爱听的声音,觉得不同的声音刺耳,但理解人性的最佳通道是自我代入,代入可能靠近同理之心;或者学会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如果只能听到一种声音,聪明人也会愚蠢,愚蠢不辨善恶,不辨善恶者助纣为虐,愚蠢者必有道德缺陷。

所以希望我们的平台不能动不动就删帖封号,赞美是一种爱,批评更是出于爱。

也希望上海的有关方面在抓宏大叙事的同时,低下身子做事,向深圳、广州的管理者们学习,原本都是班级里前几名的人,突然混到了年级倒数,难道你还想留级吗?

我在文章《郎咸平回应母亲因防疫延误救治去世:希望悲剧不要再发生》说过:真的希望上海在坚持动态清零抗疫政策的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一些极端的情况,真的应该给那些急需,急诊,急症的人留下一个救命与救急的窗口。

令人欣慰的是,昨天,事情有了最新进展,有关方面发布消息说:医疗机构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为理由拒绝推诿,延误治疗。



我在《做人不要太六六:社会的一粒尘砸到谁的头上都是一座山》说过:社会的一粒尘砸到谁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最后衷心希望上海能够早日渡过难关,有病的得到救治,缺粮的能吃上饱饭,这也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

和大家一样,我也一直喜欢这座文明充满风情的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外滩的夜景,迷人的航拍的画面,希望它的“病”早日好起来,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原创推荐:

女儿说我的爸爸没了被痛骂:有些东西比病毒更可怕做人不要太六六:社会的一粒尘砸到谁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郎咸平回应母亲因防疫延误救治去世:希望悲剧不要再发生绝望出于热爱,热爱又让他更绝望!对比六六和郎咸平,王海涛是一个有风骨的人!


吉磊律师朋友圈:生而为人,该何去又何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