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大学问 雅书品iRead 2022-07-28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

●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

●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

●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


要认识现代中国,至少须回答以上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释清楚,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正当性,及其在西方历史经验基础上所建构的国际政治话语中的合法性,便会受到质疑。


近现代史学者李怀印的新著《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就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作者:李怀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2月

在书中,作者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01
中国近现代史知名学者李怀印新著,
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为“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5号图书,“实践社会科学系列”丛书所收入的经验研究是那些具有重要理论含义的著作。之前已出版《意欲何为:清代以来刑事法律中的意图谱系》《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一书所追求的学术风格,鲜明体现了黄宗智教授一直倡导的学术进路:不是由理论出发去裁剪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去构建理论。


本书作者李怀印,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美国徳克萨斯大学奧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1)。长期从事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主要论著有《重构近代中国》《乡村中国纪事》《华北村治》,主编两套大型丛书:“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丛书、“当代中国史研究”丛书。



凭借着过硬的内容,本书得到了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等多位学者的一致推荐。

本书从全球史视野,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本书对于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诸多问题之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之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之反思,皆新见迭出,为近年少见之佳作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作者致力超越以往的革命和现代化主导叙事,去重新勾勒中国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其次在于作者将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这三个要素形成分析架构,以此解释这个转型过程的发生。这三个要素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近年来多学科学者对包括边疆民族研究在内的区域及跨区域研究、明清财政史研究和政治文化意义上的认同研究取得长足推进,故而使诸多微观研究得以升华为本书这样的宏观考量。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探讨“现代中国的形成”,不只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为一般读者所关注。李怀印教授的这部新著,不同于以往的所谓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碎片化”的细微考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作者所论,非同类著作所可比肩。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怀印教授深耕中国长时段的历史实际,将宏观历史视野与中观地缘政治、财政及政治认同机制分析完美结合,摒弃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可以既大且强又充满发展的韧性与惯性,为什么可以超越“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演进范式。本书充满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敏锐而果断地回应了挑激现代中国国家合法性的种种论述。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大要素,对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历史进行重新诠释,讲述了中国由族群国家而疆域国家而主权国家,并最终形成高度集权与统一的现代国家的故事,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上述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视野宽广,内容闳富,体大思精,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




02
视野宏大,时间跨度长,新见迭出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一书,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究对今日中国的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试图从更宽广的角度,重构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和概念架构。

视野宽广内容闳富体大思精新见迭出,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视野宏大中国的国家转型,是近世以来全球范围的国家形成过程的一部分;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轨迹和动力,也必须置于世界史的视角下加以认识。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近代中国的历程,不仅能更清晰了解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轨迹和动力,更能认知到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因此,本书始终以西方及其他非西方社会的历史经验为参照,观察外部各种力量的冲击与内部各种因素的交相作用,如何决定中国的国家转型在各阶段的走向和进展,从而识别国家形成的中国道路。


全书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将近世中国的国家转型置于世界近代史的视角下加以认识和照察,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



时间跨度长中国的近现代史,换句话说,是中国朝向一个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这一历史的时间跨度和涵盖范围,远远超出了过去以革命或现代化为主叙事的历史书写。


因此,在时间跨度上,本书对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做了全面论述打破了国内外中国史学界所习惯的古代与近代、近代与现代之间的分期藩篱,把延续数个世纪的中国国家转型历史作为一个既有不同环节又前后贯通的完整过程。


新见迭出本书对影响现代中国形成的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的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的反思,均有独到的见解


比如,不同于传统的屈辱史叙事,晚清的近代化在某些程度和领域上是成功的,它避免了边疆的分离,在边疆地区的国家政权建设以及内地的移民同化,使得各族精英的共同国家观念得以形成。


作者对军阀时期国家分裂与统一的财政基础的颇具洞见的分析,则让人相信,有关国家建造的历史社会学理论确可应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


而作者对南京国民党政权和共产党革命的分析则揭示了国家走向统一和集中的不同路径。



03
研究方法新,学术启发性强

作者认为,目前的世界格局促使研究者从近年来社会文化史的细微研究中再次抬头,欲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有必要从过去宏大历史叙事的窠臼及“碎片化”的泥潭里解放出来,重新审视现代中国和中国革命诸多宏大问题。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努力挣脱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以综合的视角将诸多微观研究升华为宏观考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


所谓宏观历史或大历史,它既不同于专门史,也不同于通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军事史、外交史等等专门史,各有自己的一套问题意识和概念体系,彼此之间界限分明,治专门史者也很少“跨界”做研究;而通史又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其分期又受既有的学科体系的约束。



本书所采用的大历史路径,则有其独特的综合视角,即有选择地聚焦于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变项,强调从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探寻各个时期国家建构的轨迹。


正如《二十世纪中国》评价:“在诸多历史学家中间,李怀印的近著代表了一种分析架构上的突破。”作者在丰富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如何动员财力支撑战争、巩固政权。通过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的比较,此书彰显了民国早期自下而上的国家形成过程。


就目前学术界业已提出的跟现代中国国家的历史起源和可持续性相关的各种议题和认识,本书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解读。


04
强烈的现实关怀

在如今全球化浪潮的情境下,探寻现代中国的前行之路,如何以史为鉴建立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认识中国国家转型的逻辑本质和独特路径,维持中国既大且强又充满发展的韧性与惯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而本书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求对今日中国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思考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和转型等深层问题。


书中的最后一章,还展望了21世纪,指出中国的国家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强调只有在今后数十年内成功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历时数世纪的国家转型才得以完成。



05
史料丰富

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和时间跨度如此之广,但书中论点皆有扎实的文献史料和数据图表作为支撑。


作者充分利用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包括过去几十年来,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军政制度和财政经济的大批档案资料,以及各个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著述;与此同时,也包括中西学术界出版的大量跟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财政、军事制度和人物思想相关的研究成果。


书中所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均已一一注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图书的装帧设计与图书内容非常契合封面主要用了两幅图:


●《乾隆南巡图》苏州局部,反映东南财税对大一统国家的作用;

●《乾隆西征图》,反映西北边疆的平定奠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基本版图。


同时,正是东南充足的财税为西北用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经济支撑。







当代中国的变化,是与近代中国贯通的。深读《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不仅会加深对近代中国的认识,也能更加理解当代中国。欲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不要错过这本精彩著作。




 新书福利 


附文字“一部不容错过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分享本条推送至朋友圈,截图发送至后台,将有机会获得图书名额三位。

即日起至2月25日12:00,均可参与。


年度盘点·相关推荐

1. 盘点2021年,我们出了这些书

2. 2021年,我们这些书深受豆瓣读者喜爱 | 内含福利
3. 你猜到了吗?2021年最受读者喜爱的书原来是… | 有奖竞猜
4. 2021年,大学问品牌图书登上40多个榜单!| “大学问”的过去与未来


— end —

文 | 走走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