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见即美好:2022年,我们这些书备受豆瓣读者喜爱与推荐

年度盘点 大学问Academics 2023-10-08


2022年,我们有30种书登上了豆瓣新书速递。《现代中国的形成》《乐园之丘》《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多次登上豆瓣一周热门读书榜,《恋恋红尘》《十扇窗》分别与豆瓣读书发起了鉴书、共读活动;而在2022年豆瓣年度读书榜单中,我们大学问图书《十扇窗》《现代中国的形成》分别上榜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和年度历史·文化类图书!


今天,我们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2022年备受豆瓣读者关注的社科分社30种书,一起读一读豆瓣书友的推荐。


文末福利继续,以下30种书中,你读了哪些书?哪些书让你印象深刻?欢迎来留言区分享,我们将从中选取三位随机送出相应图书。






备受豆瓣读者喜爱的30种书


豆瓣热门

……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李怀印 著


豆瓣书友@江海一蓑翁

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特色——一是在历史研究日益细微化、碎片化的背景下,直面现代中国的形成这一本原性的宏观历史命题,并凭借其富于问题意识和原创性的研究,跟孔飞力、麦克法兰、汪晖等探究类似命题的中外学者从容对话;二是围绕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这三个类是孔飞力研究的关键要素,细致探究从晚明到新中国成立这三百多年间,中国在现代国家转型历程中的核心矛盾、螺旋变迁与多元张力;三是打断过往以朝代更迭和重大历史事件来划分的历史时间分段,在三个半世纪一体化的历史长河考量中,探究清代、民国与新中国之间,在治理方式、疆域范围、族群构成、主权状态等方面的顺承、演化与革新;四是其研究与分析视野,始终基于全球史的空间格局与长时段大历史的时间纵深而展开,让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非常值得关注、细读和推荐。


《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

[美]简·赫斯菲尔德 著

杨东伟 译


豆瓣书友@诺坎普和阿尔匹

这本书既带有一些普及的色彩,又有比较深刻的诗学问题的论述。作者简直就是一个博物学家,各类知识无一不通,而且善于将诗歌与万事万物以及各个知识门类联系起来,制造一个关联网域,以此来凸显诗歌的独特价值,很棒!



《乐园之丘: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荷]米尼克·希珀 著王晚名 译


豆瓣书友@文东子 

非常好读,不回避严酷的现实和禁忌,但整体写得清晰有趣,完全不会让人压抑,有些地方还会读得会心一笑。所以不仅适合女性把它当成女性主义的入门来读,也很推荐有兴趣进行思考的男性看看。里面给出的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中基于身体、性器官和功能而产生的传说、仪式,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复杂的心理,以及这样的心理是如何影响到了社会制度的。书末作者的话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她会这样写这本书——因为她仍然相信对话的可能性,也相信这样的思考对每一个人,无论什么性别,都是有意义的。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

赵刘洋 著


豆瓣书友@胡桑

从离婚妇女角度切入,宏观把握了清代以来三百年中国法律社会史,清晰呈现出清代、民国和当中国法律传统的道德性,揭示出了婚姻法律的“实质主义的道德理念”。中国婚姻法一直不能实现西方社会的婚姻“私人领域化”、“去体制化”,源于中国法律传统对婚姻的道德化表达(情感+家庭伦理)。但不是很同意本书的结论:中国当代婚姻法律不能走西方模式,而应该采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实用道德主义”,去调解个人权利与家庭主义的关系。那么,父权社会、宗法社会的权力结构如何得到有效约束?比如当下某县暴露出的受威胁的女性个人权利如何得到保障?


豆瓣读者推荐

……


《笔醒山河: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

黄克武 著


豆瓣书友@snow

黄克武先生浸淫严复研究多年,出版过两本论严复的专著及多篇论文,这本《笔醒山河》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此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严复传记,而是通过严复一生的多个断面还原一个立体的严复形象,展示冠绝一代的启蒙思想家声华隆盛背后的坎坷、痛苦和挫折。与传统上强调严复早年激进西化晚年落后保守不同,黄克武的研究表明,身处近代中国东西碰撞的大变局中,严复在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立功与立言乃至科学与宗教之间冲撞、拉扯,反复涵咏,“苦心弥缝于新旧之间”,力求走出一条激进与保守之间的中间道路。无论在个人行藏还是在译事启蒙上,严复都游走于中西之间以求会通,甚至在关于社会演进的思想上,也依违于天行与人治之间,以求“天”“人”相成、己群平衡;只是在近代中国风狂雨骤的大历史环境下,这幅渐进调和主义的蓝图终被抛弃。



《与狼共度》

[加]法利·莫厄特 著刘捷 译


豆瓣书友@草原上的咩咩羊

要想把严肃题材让人难过的纪实题材写得妙趣横生吸引人,看看这本《与狼共度》吧。上学时我喜欢《狼图腾》,但是现在毫无疑问喜欢这位老爷子的,比《寂静的春天》,当然是好看多了,为了增加可读性写点其他的也无不可。超级好看也太逗了吧!



《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

周利成 著


豆瓣书友@阿梦

现在再看民国社会生活,很多事情都很不可思议。人们从市民到明星,征婚、订婚、结婚、离婚、情殇,都可能会登报广而告之。新时代的潮流冲击着传统的文化,中与西,新与旧,尚未融合出一条确实可行的出路。可贵的是那敢当人先的处事态度,明知不可为却为之的勇气与魄力,比如:危文绣的改嫁,文绣的离婚。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是不可略过的重要一环。她们是刀、是斧、是铲,一点点撬开传统藩篱的缝隙,松动固有文化结构性的限制,铺平未来前进路上可能有的阻碍。人开始真正拥有自由与自我,不再是大家庭里的一个棋子、工具。


《一珠一玉,一诗一词》

许丽虹  梁慧 著


豆瓣书友@是北极星

通过诗词,传达出了背后历史故事,珠宝在古人的生活无处不在,涟漪着时光的美丽。


《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

安平 著


豆瓣书友@磬夏

为什么那么多日本人都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侵华战争?这本书已经给出了答案,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报界的存在,他们只报有利于日本的消息无所谓是否正确,虽然有石桥椹三这样的反战人士一直在发声奈何“声音太小了”,还有另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对于东京审判的不彻底和妥协,导致战后没多久甲级战犯等一系列战争犯又重新走上政治舞台。视角很独特帮助了解近代日本一些错误思想的形成非常的有用。



《亡明讲史》

台静农 著


豆瓣书友@齐物秋水

读的过程中,那种讥诮笔调,总让我想起鲁迅的“故事新编”,读毕看王德威后记,果然提及此。但王仅一笔带过,我多说几句,台静农本来就与鲁迅来往甚密,在文风上也或有影响,如史可法,那种埋头苦干的劲儿,似鲁迅笔下的大禹、墨子,谄笑之诸臣,似《理水》山上那些夸夸其谈的知识分子,台静农虽无“乌鸦炸酱面”,但对钱谦益柳如是的漫画式处理,殆几近之。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社集》

张艺曦 主编


豆瓣书友@韧勉

本书编者张艺曦指出明中晚期思想文化史领域的三股风潮,分别是以前后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阳明心学运动,以及以江南复社与江西豫章社为首的制艺风潮,因应这三股风潮,则有诗文社集、心学讲会,以及制艺文社的流行。明中期是文学复古运动与阳明心学运动的兴盛期,文学复古与心学运动在诗文及心性学说上各有主张及创获,而两波运动的共通点,即在于参与阶层的扩大。使得这两波运动有其外在效应。明代末期心学对许多规范的松懈,社集阶级通过社会教化或社会福利事业,让儒学圣人形象深植人心。加上明中期出版业的兴盛,使得许多古籍得以刊刻出版,百姓所阅读的书籍量增加,知识也大幅扩大。这本论文集收录了两岸三地中青年明史学者在城市生活史、思想文化史、地方史、家族史、医学史等领域关于社集活动的深度思考,代表目前明末文化史研究的前沿水平。



《最后的大象》

[南非]唐·皮诺克、[南非]科林·贝尔 编刘洋 

张弘兆杰 译


豆瓣书友@清风徐来

如果说起大象,我想,最近最能引动人们的事情,无疑是云南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的事情了。暮色苍茫的元江水奔腾在古老而茂密的原始森林里,14头亚洲象缓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一开始惊讶而好奇地走过人类的界限,再到本性的趋势下前往人类居住的聚集地,他们缓缓走过老213国道的元江桥上,蹒跚的步伐消失在元江南岸的丛林中……这是广为人知的一幕,被我们视为自然生态复苏征兆的一幕。由南非学者唐·皮诺克、科林·贝尔编撰的《最后的大象》也留存了类似的动人场景。只不过《最后的大象》里是真实记录,是大象最后的栖息所和迁徙地的惨淡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展示了这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在人们围猎下的艰难处境。美丽与辛酸,在这里记录下了最真实的剪影。



《异体:表演、艺术与象征人类学》

[美]A.大卫·纳皮尔 著

张嘉馨 牛忠光 译


豆瓣书友@冬生

有意思的观点非常多。最切合当下的一点是说文化就像人体免疫力一样,并非铁板一块,或被“入侵”、“商品化”等损毁,而是在遭遇“异文化”时,有着极强修复力、适应力的有机体。所谓文化的同化二字背后,还是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黄宗智 著


豆瓣书友@朱颐钊

多年前作者在明清中国的「大分流」论战中所用的「内卷」一词意外走红,不过其本人倒是以研究现当代的乡村振兴问题见长。第一章谈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最堪一读。作者认为渐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主流的美国研究范式如诸种预设的二元对立概念等,乃深受美国自身的政治与思想环境影响。不过,在特别注重「行为模式」的现当代以至于近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研究领域或许有此,但古代史方面似乎已经摆脱(或者说从未占据主流)这一情况。中间有一篇谈取消农业税对乡村治理空虚化的直接影响,后记谈「内卷」,也值得一看。



《廊桥笔记》

鲁晓敏 著 吴卫平 摄


豆瓣书友@微格尔青

书中记录了中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廊桥,以详实的资料、流畅细腻的笔触、100多幅实地拍摄的精美彩图,对中国廊桥的建筑特点、历史文化、生存状况等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解读,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古廊桥两千多年来的特有风貌,俨然一份珍贵的“廊桥档案”。



《不落雪的第二乡》

微木 著


豆瓣书友@iLeno@2023

很好读的都市言情小说。很意外又看到了关于阿片药物成瘾的内容,之前看过美剧《成瘾剂量》。向寅被写的好有魅力啊,又成熟又有担当。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徐晋如 著


豆瓣书友@🔭怒潛

徐晋如《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写得相当好,扎扎实实,有文有史有经。有时随兴所至,就把五四以来的文学史观辩驳得极为透彻。学问首先要真,要求诚,要切己,而不是从任何意识形态出发。从教材体制出发,尤其败坏文学感觉。这是本有学问、有态度的书,但首先是一本血书。你可以不同意很多书,但你很难回避血书。真书首先就是血书。在我的选修课《近代文学》上,我推荐其为非正式的辅助用书。



《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

何冠彪 著


豆瓣书友@雁渡寒潭

今年温故顾诚先生《南明史》之后再读这部《生与死》,对于明季诸多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立场判断下的复杂人生故事又有了全新的认知。书中列示知名人物中,陈确、刘宗周、陈子龙、瞿式耜,四类典型,各有不同,生与死的选择与身后世界的评价千差万别。但捐躯赴国难者总是会在人间大义上获得各方溢美,张煌言即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沈刚 著


豆瓣书友@ Giselle715

作者其实写了上百位的帝王,串起了秦之后的政治史。我觉得作者可能想表达的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一致、组织和资源的匹配,是团体、社会保持稳定性的必要条件。基于这样的标准,所以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康熙帝是古代治理最良性的案例。作者的叙述简洁易懂,其实还是有高度的。



《101个哲学问题》

[英]马丁·科恩 著

殷圆圆 译


豆瓣书友@Xiao的储藏间

虽然作者在本书使用手册里提醒读者们注意,不要因为这本书令人爱不释手就过分痴迷地一口气把它读完,但我做不到,因为真的实在太有趣了!简直是一场关于哲学的头脑风暴和解谜游戏!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英]罗伯特·斯特恩 著

丁三东 译


豆瓣书友@Shayne

作为导读书,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仅就对《精神现象学》思想的融贯解释(准确性暂且不提)而言,在霍尔盖特《黑格尔导论》之上,有几分开尔德《黑格尔》那种纵横捭阖的神韵。作者坚持将《精》解读为《逻辑学》的“否定之路”式导论,即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揭示意识为何必须成为主导《逻》的“绝对知识”才能真正“在世界之中如在家园之中”。作者的基本线索,即普遍-特殊-个体的辩证运动,同样取自《逻》。意识所经历的种种形态,要么流于抽象的普遍,要么片面强调特殊者的自存,在二元的张力中不断瓦解又不断重建;作者以此来回答《精》诸环节之间的转换“动机”问题。除了在一些地方由于想回应其它解读而陷入了琐碎的争论之外,全书总的来说做到了既紧扣文本、又酣畅淋漓。它提供的路径固然并非唯一,却不失为打开《精》的有力视角,适合与原著对照阅读。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

[英]A.D.史密斯 著

赵玉兰 译


豆瓣书友@小鱼爱哲学

本书以胡塞尔的《笛卡尔式的沉思》为导论来介绍现象学(注意它不是一部笛卡尔哲学研究文献哦),其实我看下来觉得它更像一个胡塞尔现象学小词典,把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很多重要概念都解释了一遍,既可以当做《笛卡尔式的沉思》的文本解读来看,也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



《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

[英]约翰·利皮特 著

郝苑 译


豆瓣书友@Ophelia

自笛卡尔以降,上帝在哲学家搭建的体系中似乎往往不再作为“目的因”存在,而是化身阿特拉斯,用自身的至高无上为体系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保障,人们再也不愿意仅仅停留于信仰之上,而仅仅将其当成通向远方的垫脚石式的起点。而在体系哲学兴盛于顶峰的黑格尔主义时代,在众生喧沸之中,克尔凯郭尔和他的约翰尼斯和约翰尼斯的阿伯拉罕,却以一种孤独的静默为信仰保留了净土,作为克氏的一张假面,在题记的粟花枝中,约翰尼斯在何种程度上代表着可靠与克氏真正的想法?“约翰尼斯或许是有缺陷的,但他在论述中却是真诚的”。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英]迈克尔·莫里斯 著

李国山 译


豆瓣书友@维参

《逻辑哲学论》十分令人困扰的一点可能在于,它由于经常指向语言而难以从自我困扰的麻烦里解脱出来。对于分析哲学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正如弗雷格和罗素的构想必须直面内在于理论中的悖论,分析哲学也必须首先确认自己是可分析的。即便是在《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这样的导读作品里,这一点同样十分突出。本书所提供的对维特根斯坦的阐释意味着什么:一种阐释通常来说既是一个同义反复,又不可能是一个同义反复。如果阐释或导读不打算“六经注我”,而是设法提供一种便于学生或大众使用的原义转写,那么那种使得意义变得“便利”或“简洁”的东西是否被添加到了阐释或导读中去?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回应了《逻辑哲学论》的最大困难:对于不可说者,必须保持沉默。



《本名张爱玲》

张小虹 著


豆瓣书友@浮生半日闲

本书论证严谨,印证丰富,对于深刻和真实都是佳作,唯独在趣味性上多了些遗憾,尤其是对于张爱玲作品认知平淡,甚至是空白的人不太友好。但这就是学术,这就是对“喜爱的人”最认真的态度。



《铜器历日研究》

张闻玉 著


豆瓣书友@穿风衣的猫

实在是一门绝学!尽管自认天文历算与古典术数均已入门,器物形制也找了对比读物参详扫盲,但是,也许看懂了百分之一?小时读《史记·日者列传》,就觉得“日者占候”这一门源流有自,故后世之六壬式与遁甲历大约也是天星历日的流韵遗蛻,可却实在猜测不到这一套东西与政治实践是如何扭结的,这一下,令人视野豁然开朗。



《西方旅游史(16—21世纪)》

[法]马克·布瓦耶 著

金龙格、秦琼芳、黎潜、向东晓、姚琳、周金 译


豆瓣书友@茯苓瞳

我们谈到“旅游”通常的着眼点都是当地的风景民俗、饮食文化,而法国著名旅游研究专家马克·布瓦耶谈旅游,则是关注于这一艺术行为的变革创新和传播。马克·布瓦耶的《西方旅游史》一书里,除了介绍16世纪欧洲旅游的萌芽、18世纪旅游的新发现,还介绍了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社会精英阶层的旅游史。作者用词客观简洁有趣,加之书中旁征博引各位名作家的经典语句,妙趣横生。在不易远行的当下,阅读此书弥补了不少遗憾、增长了不少见闻,也引起了不少深思。



《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著者:李孝悌


豆瓣书友@frozenmoon

通过冒辟疆、王士禛、袁枚和郑板桥的个人故事写出一个时代的背面与心灵史。其中冒辟疆的故事最细密也最动人,他在水绘园的生活,他与董小宛的爱情,这一切都超越时间,让当代人感慨万千。筑园时的希冀和后来人园俱颓的悲凉,真是难以言传的哀婉和悲壮。就像传颂千古的那几句悲歌: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朝代兴亡,残梦新章,最后只汇成轻轻叹息。



《我吃故我在——慢食与文化》

[美]爱丽丝·沃特斯 [美]鲍勃·卡劳  [美]克里斯蒂娜·穆勒 著

刘诚 译


豆瓣书友@基瑞尔

并不只是强调速度的快慢,也同样去深究对饮食本味的追踪、“精粮细作”的呼唤还有顺季节而为的食物选择;当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免充斥着各种速食包、重口味以及对外卖的依赖,书中提到的趋势看似是在“作斗争”,却更像是邀请食客换种方式去思考。不过在口号式的宣讲与切身经历的分享之外,如若能加入更多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它会成长为一部更完整的书。



《鹿之民》

[加]法利·莫厄特 著

舒兰、骆海辉 译


豆瓣书友@重尔.张望

得益于莫厄特极为生动细腻的描写,阅读的同时,像是观看一部关于极地生活与人类学的纪录片。精彩纷呈,可惜却是录了美好消亡过程的一曲挽歌。潜藏于人类骨子里贪婪而强大的占有与破坏欲,令人恐惧而又匪夷所思。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轻易搅动起一场残暴且愚蠢的关于人种价值高低贵贱的排序与分类。于是一些无辜的人可以理所当然被居于利益集团顶端的人利用一番,再被冷漠遗忘与抹去。对一个成长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来说,了解这样一个族群,以及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内,所保有延续的一种信仰与生活方式,无异于了解一个魔法世界。被物质绑架的贫乏局限的想象力远不足以想象它的伟大,神奇与瑰丽。他们当然不低人一等,只是不同。甚至因为不同而恰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尊严与高贵。步入其中领略美好的秘诀,只有互相毫无偏见的诚意聆听与对话。






宠粉福利


以上30种图书

你读了哪些书?

哪些书让你印象深刻?

欢迎来留言区分享

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点赞数量从中选取三位

随机送出相应图书


如果有遇到喜欢的书

可以移步到广西师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和官方微店购买噢



·相关推荐 ·

·近期新书 ·




— end —

编辑 | 春卷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