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秦涛《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一个虚构案例,14份辩词,直击中国法律的价值命门

广西师大出版社 大学问Academics 2024-06-20



《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

一个虚构案例,14份辩词,直击中国法律的价值命门!以古代 “食人案”为原型,反映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等核心价值冲突,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


著者:秦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定价:69元

品牌:大学问

作 者:

秦涛,江苏常州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教师,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专家。研究领域为秦汉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史。已出版学术专著《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等三种、普及读物《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秦亡汉兴九十年》等七种。



内容简介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名家推荐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借由这一思想实验,作者让虚构的古代人物轮番上场,互相驳难,据以展示古人的法律理念与关切。在作者笔下,这些引经据典的古代论辩被转化为现代人熟悉的语言,从而令读者在领略中国古代法律智慧、感受其魅力和独特性的同时,也对其现代意义有所了解。本书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叙述引人入胜,不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味,而且启人思考。

——梁治平(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西书院&光华法学院全职兼任教授)


作者将中国法律思想史重要内容融汇交织一处全书基于唐人编纂《意林》收录西晋傅玄《傅子》这部亡佚书籍留存一件“管秋阳食人案”,作者开始铺陈这件“通过虚拟法律案例,来研讨实际的法律难题”的传统中国法律“公案”,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借助“管秋阳食人案”典故,作者宣称要将西方法系内生的“洞穴奇案”脱胎变成中华法系内生的“洞穴公案”。于是,作者假想有件“华朝本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男子陈祥向洞阳县廷自首犯有杀人、肢解”罪行引发的司法大案,在送达一位“年轻而审慎的皇帝”之后,为应对这件“备受天下人瞩目”的大案,皇帝与重臣商议决定颁下诏书,开启了一次由宰相主持的“集议”行动,然后“大司寇、太学生、御史、经博士、刑部尚书……”等人物逐一登场,依序对本案发挥包含十四种中国法哲学观点的慷慨陈词,全书结尾再补上“最终判决”并还附加一篇“华朝法律往事”。作者强调这部“洞穴公案”不是“洞穴奇案”的山寨与舶来,他其实是想大胆尝试另类风格的《中国法思想史》。有幸先睹为快,我不禁想起作者早先出版另一部专书《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2012),觉得这两本书肯定都会是中国法律史的佳作,同样言之有据、奇妙有趣,并且都能够给人重要启发!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此书并非在写作形式上简单模仿美国法学家朗·富勒在上世纪中期虚构的“洞穴奇案”及其不同裁判理由之间的精彩论争,而是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通过对真实发生于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之案情加以改编,“发明”一个虚拟案例,然后萃取汇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和观念,再巧妙地将其折叠并置在一个架空的王朝背景之下,展示“时人”围绕该案应当如何判决而发生的唇枪舌战和相互驳难,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精彩呈现了中华法系内部那些影响深远的独特价值观念及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的潜在冲突。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


开卷之初,读者应能感受到作者“六经注我”的雄心,而在邂逅若干匠心独运的经典解读后,自然又会为作者“我注六经”的姿态而拊掌击节。在对话中放飞思想,在实验里恪守家法,作者的确深谙中华法系的精髓。

——赵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本书的“洞穴公案”并非西方“洞穴奇案”的中国版本。这个思想实验展现了作者思考与写作的独特、丰富和趣味性,犀利探讨了礼与法、律令与经学、世俗与统治的冲突;而且历史感十足,列国和帝国时代的诸子、经师、君主和官僚们都坐在了集议的朝堂上,读者不妨一一指出他们的真面目。

——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作者、书评人)



本书亮点


1.一部极简版中华法系思想史,梁治平、邱澎生、尤陈俊、赵晶、张向荣一致推荐,继《洞穴奇案》《电车难题》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实验。


2.以古代真实“食人案”为原型,原创性极强的法学虚构写作。本书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3.深谙中华法系的精髓,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本书以“朝堂辩论”的形式,萃取汇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和观念,展示“时人”围绕该案应当如何判决而发生的论战,讨论的范畴不仅涵盖罪与罚、对与错等问题,更包含了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


4.严谨的法律推理,用14份辩词展现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在“食人案”的审判中,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轮番上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方案,各方观点正面交锋,法律推理层层展开,逐步演进,让“善”与“恶”的定义有了更为丰富的外延,且书中并没有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呈现了一种开放式的理性辩论。


5.一部生动有趣,激发思辨的通识读本。本书探讨的虽然是中华法系内部那些影响深远的独特价值观念,但作者文笔简洁流畅,独白式的行文(14份陈词)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生动有趣,启发思辨,有着极强的阅读快感。


6.为了更好地贴合本书的主题,设计师结合了汉代浮雕元素,采用手绘的形式,呈现了“食人案”的犯罪现场。




精彩书摘

后记:一部极简版中华法系思想史



我读书一贯有恒。可是在迈向四十岁的门槛时,忽然张皇失措,许多书竟然读了一半就抛下了。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事。


我盘点今年下半年未读完的书:束景南《阳明大传》读了上、中册,剩下册;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读了两种“乡土”,剩《生育制度》;G·哈特费尔德《笛卡尔的〈第一哲学的沉思〉》与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配合阅读,双双中殂;黄文捷译《神曲》读完了《地狱篇》《炼狱篇》,竟在《天堂篇》前反复徘徊,终究未能踏上通往天国之路。这是怎么回事?


但丁在《神曲》开篇,也表达过类似中年危机的感受: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


按照孔孟的人生经验,此时需要“四十不惑”“四十不动心”。


“惑”,从构字来看,是心存或然之想。“不惑”应该是指不再心存侥幸,踏踏实实走认准的正道,君子居易以俟命。


可是我还不甘心认命,我还心存侥幸。我看着四壁的新书,觉得自己还有胃口把它们读完。我不想太早地“八部书外皆狗屁”,只好狼吞虎咽地“杀书头”——可是望四之人,怎么可能还有那么好的胃口?胃小嘴巴大才是实情。


维吉尔在身后恭送,贝阿特丽切在天国门口招手,我却只想临阵脱逃。不知为什么,我忽然特别怀念地狱入口那个叫作“林勃”的地方。


林勃是地狱的第一环,这里有嫩绿的草地、静谧的氛围。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芝诺、欧几里得等伟大的灵魂都聚集于此。他们的罪过是出生在耶稣之前,所以一生的思索与探求都偏离了宗教规定的正确轨道。


今年忽然有很多人来催我评职称,也有很多人向我伸出种种橄榄枝。


四十岁的门槛上,机会纷至沓来。那扇只待轻轻推开的窄门,难以掩住耀眼的天国光芒。


我却想起我的“林勃”,那是未经学术训练、不知学术规范之前的野蛮思考。那些思考,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荒诞无稽,可是换一副心肠去看,却又有趣可爱。


我拾起其中一个想法,尝试写成这册小书。




“假如‘洞穴奇案’发生在中国古代,会得到怎样的审判?”


这是我在本科提出的问题。读研以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以获得有效验证的奇思怪想,便像切割赘瘤一样,把它清除掉了。


可是创口还在,还会时不时发作。


2018年9月14日,江帆教授主持的西政“草街读书会”邀请我做一次讲座。当时我那本研究“汉代集议制”的书刚出版,便以此为讲座内容。


为了吸引眼球,我把讲座题目取为《假如“洞穴奇案”发生在汉朝》,以“洞穴奇案”为引,讲述汉朝的集议程序。


在讲座评议阶段,朱林方做了谑而不虐的尖锐点评。


他指出我在讲述“洞穴奇案”案情时的许多疏失,并进而表达失望,“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以为是一个思想实验,所以才来的,但是我今天并没有看到一个思想实验”,“第二个方面是我没有看到汉代集议的法理,他只告诉了我们法理的形式,却没有告诉我们内容,这是我觉得在这个讲座中没有被满足的一个部分”。


朱林方的点评,对我触动很大。我既为读书不细而羞惭,又深感自己既往的研究手段过于单一。


过去,我常用“考证”的历史研究方法,所以恪守方法的有效边界,不敢越雷池一步。


讲座中,我用假设的方法,引入“洞穴奇案”作为素材,自己觉得已经非常大胆了。可是在法理学者眼中,却尽显拘泥保守。


我当时暗下决心,既要认真重读《洞穴奇案》,捕捉更多案情细节,深入理解其内蕴;也要尝试直捣黄龙,对“假如洞穴奇案发生在中国古代”这一问题给出法理层面的直接回应。


2021年以来,我结识了法理学新进教师孙少石,旁听了他的《社科法学导读》课程。


作为回报,他回听了我的《中华法系》课程。有了朱林方的前车之鉴,为了多少满足这位法理学者的期望,我在那年秋季《中华法系》课程中增设了“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专题,迄今不辍。


本书的初稿就是在那些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作为课程考核,我多次要求学生给该专题挑毛病。其中一些成果,已经吸收进本书。在此必须感谢所有听过课的同学!


一学期的互相旁听,令我获益匪浅,也终于尝试从纯粹考证的故纸堆中走出,丰富自己的研究手段。


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本科时的提问未必不符合学术规范,而只是我自己的眼界与方法过于局限。


此外,孙少石还嫌弃法律史有太多“黏糊糊的经验材料”,令法理学者很不耐烦。他问我能否进一步做提纯工作。


例如有一次课后,他惊问我:类似“神道设教”这样意涵丰富的词语,为何不将之概念化?我当时的回应,虽然以“黏糊糊”为傲,声称这才是法律史的意义所在,不过私心却滋生了“对话”的兴趣。这才进一步有了“华朝法律往事”的构思。



曾国藩云:“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除了上述学友,我在四十岁前成长的道路上还遇到三位可贵的人师,他们是恩师龙大轩教授、师爷俞荣根教授、私淑徐世虹教授。龙老师令我得识学问之趣,俞老师令我得窥学问之大,徐老师令我得见学问之纯。


我在博士毕业前后,自认为受俞老师、徐老师影响很深。可是豆瓣一则短评却说我的博士论文“研究风格非常像龙氏”。


今夏赴华政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王捷师兄也点评我的论文最大特点是“有趣”。


我回忆起读研时初见龙老师,老师询以所读何书。我吹了许多牛后,又懊丧地说:中小学时读了很多评书话本、章回小说,今天看来完全是浪费时间。龙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自己的喜好不要放弃,自己的长处应当珍惜。”


现在我理解了。


历史学者陈侃理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技术提供的便利主要在于资料搜集整理。一旦人人都能做到穷尽资料,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就集中到了那些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特别是只有‘你’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掌握了最基本的学术规范之后,学术研究就应当是高度个性化的。人生在世,与其逐队随人、甘为牛后,何如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凭借这么多年积累于身的种种杂异资源,完成只有“我”才能完成的工作?


无论如何,“趣”才是学问之途永不匮竭的源动力。过去我的普及文章与学术论著,大多分而治之。这本小书,算是写有趣的学术论著的第一个尝试。




当年赐予我源动力的恩师,而今两鬓斑白,即将迎来六十大寿。我有心将此书献给恩师,作为寿诞献礼。可是龙老师早已在《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自序中预先拒绝:


文人雅士多爱在序言中申明,自己为啥要写此书,或曰要献给某某某某。动辄号称要献书的搞法,我觉得有点像“麻雀闹林——假假假”。书是自个儿写的,再怎么献,那也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赚钱、赔钱都是你自己的事,著作权是不会发生转移的,顶多不过签个名、送上一本,虚晃一枪罢了。


谨遵师训,这本书不便献给他老人家,顶多寿礼那天“签个名、送上一本”吧。


既然献不出去,那就谨以此书献给我自己四十岁之前的人生。我已并不打算踏足别人为我指引的天国了。


有趣就是我的动力,林勃就是我的天国。


秦涛

2024年1月9日

键于渝园五斗斋




目录

导言:假如“洞穴奇案”在中国


洞穴杀人案——华朝元三年于朝堂集议


观点一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

大司寇韩鞅陈词

观点二乱世的犯罪,责任主要在国家

太学生顾登龙陈词

观点三法之意,在法内

司寇于公杰陈词

观点四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

议郎苏子昂陈词

观点五反常案件应该用权裁断

御史章介之陈词

观点六爱有差等,人命可以排序

经博士孟舆陈词

观点七 行不能越出私门危及第三人

中执法张陈词

观点八才有忠孝冲突,子只有的义务

大夫董熹陈词

 

观点  孝子父之美,不陷亲于不义

太傅孔礼陈词

观点十仁义是比忠孝更基础的价值

太学祭酒陈词

观点十一 孝子恻隐惨怛之心,不可以常理

太师陆阳陈词

观点十二 法律必须衡量判决后的利弊

刑部尚书吕治平陈词

观点十三充分的假设才能解明一个案件

太常卿公孙白驹陈词

观点十四吃人的道德,是法文化的

太史庄耳陈词


最终判决

外一篇华朝法律往事

书成自记



— end —

编辑:走走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