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非常喜欢吃猪肉。
也许是小时候家里太穷,一个月吃不了一次肉,导致我现在狂吃,似乎唯有这样,才可以把小时候的亏欠补回来,才足以补偿和修复少年时期因为穷得吃不上肉而滋生的自卑感。
人到中年了,很多人慢慢减少荤菜的摄入,因为担心“三高”,我却控制不住对猪肉的强烈欲望,三天不吃猪肉,我就会非常难受。
6月在东北旅行的路上,最后半个月,我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刻飞回家。原因之一就是,在外头,吃不上香菇炖五花肉,喝不上猪尾骨炖的汤。这些家常菜,饭馆都不做,即使偶尔能买到,味道也远远不如自己做的。
由于经常发自己烹制的炖五花肉或猪尾骨汤的视频,很多读者看了之后,忍不住提醒我,少吃一点,以免引发高血脂,导致血管被堵住。
这样的建议和提醒听多了,我难免有一点心慌,决定去医院检查一下“三高”。
今天一早,空着肚子到医院抽血,不但检查三高,还顺便把尿酸也检查了一下。
中午结果出来,天哪,谢天谢地,一切指标都正常。
其实,我觉得,有些疾病与人的基因有很大的关系,未必都是饮食不当引起的。
论吃肉,没几个人能比得过严幼韵。这位曾经的上海滩大家闺秀,复旦大学著名校花,一辈子都不爱运动,而且非常喜欢吃肉,却活到了112岁。
我有一个浙大同学,每天慢跑十几公里,坚持十几年了,血脂却出奇地高,始终降不下来。
人活一辈子,相当的一部分快乐,其实是来自味觉。鉴于此,我的生活态度是,哪怕吃肉有可能引发“三高”,我也不想刻意节制自己的饮食偏好。
为了多活几年而主动牺牲口舌的快乐,因为这样而多出来的几年寿命,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上说,在欧美,很多人,哪怕得了癌症,也仍然要喝酒和抽烟。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最喜欢的喝酒抽烟都不能做了,那活着也就没意思了。
我比较推崇欧美人的这种理念,非常反对过度节制欲望的做法。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少年,而在于做了多少自己喜欢的事,享受了多少感官和精神的快乐。
说句不中听的话,明天和意外,真不知道哪个先来。做人,不要总惦记着将来要活到多少多少岁。每次,听到高校同行在议论十几年之后退休的待遇,我总是暗暗地替他们感到莫名的悲哀。
人到中年了,我从不考虑五年十年之后的事情,因为五年十年之后,自己是否还活着,是一个未知数,而当下我非常渴望做什么,我的激情指向什么,却是实实在在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才有了我辞职的勇气和决绝。
为何你读了很多书,文章却写不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