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买买买”到输出移动支付,中国正在以这种方式影响世界

2017-10-07 凯风 房屋屋

文|凯风


中国作为旅游出境大国,每一次国庆长假,都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家形象宣传。


这个十一期间,日本不少商家挂出了“喜迎国庆”的横幅,中文导购在药妆店门前卖力的呼喊,“支付宝”和"wechat"的大字醒目地印在玻璃橱窗,免税柜台前挤满了推着箱子的国人。


这种场景不独今年,也不仅发生在日本,从亚洲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到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中国人过境之处,这些国家的旅游消费业一片繁荣。


然而不同的是,中国游客不再是人傻钱多的扫货客,而是携带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全新消费者,中国式的移动支付借助出境游传遍世界。


从输出购买力到输出产品,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1.购物狂欢:中国人何以买遍世界?


中国人扎堆国际购物商场,俨然成了这个时代的奇观。


就在这个十一,日本和英国商场,赫然悬挂起“喜迎国庆”的横幅,仿佛这根本就是一场与政治无关的商业狂欢,就连“国庆”也消解了本来的含义。


可以设想,如果中国商家为日本或英国游客挂起“喜迎国庆”的横幅,在国内会激起怎样的反应。


这正是商业的强大之处,在商人眼中,顾客就是一切,利益就是全部。无论某些中国游客的行为如何不被待见,只要是潜在的“金主”,都会得到满脸笑容的欢迎。


中国游客买遍世界,这早已不是传说。从香港的奶粉药品到日本的马桶盖,从韩国的美妆到伦敦巴黎的奢侈品,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用银行卡和移动支付刷新着存在感。


数据显示,仅2016年,中国出境游客高达1.22亿人次,消费7600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日本全国人口都在出境游,而这一消费规模则相超过了乌克兰、斯里兰卡等国家的GDP总量。



中国目前已成为泰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外国游客主要来源。


显然,数字还在高速增长中。这种局面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海外购物的热衷,既是对国内药妆奢侈品高税费的不满,也是对产品质量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这种旅游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分量的政治含义,开始对其他国家的政治抉择发生影响,是否愿意以失去部分旅游市场的代价得罪中国,成了两难选择。


同时,旅游经济也在改变当事国的商业结构。日本大阪心斋桥商圈一条路上扎堆了十多家药妆店,有日本朋友说,不少店铺赶在国庆前转行做了药妆,走在大阪街头,仿佛置身香港。


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经济是把双刃剑,制造了旅游业和商业的繁荣,却让与这两个行业无关的本地人陷入困境。


药妆店与奢侈品店的扎堆,意味着本土特色小店和社区生活小店的挤出,再加上游客蜂拥而至对于交通、饮食和住宿的压力,让诸多本地人不堪其扰,这正是许多冲突发生的根源。


2.新四大发明:从输出购买力到输出产业链



这个十一长假,有一个现象颇为显著。


国人将移动支付场景带到国外,“有没有AliPAY或Wechat?”外国收银员面面相觑,继而日本论坛上冒出一系列帖子:怎样开通支付宝?感觉都落伍了。


这个场景的意义不容小觑。


十年前,中国游客向世界输出的还只是购买力,国外所感叹的还只是中国游客的人傻钱多。如今,购买力仍在输出,但跟随购买力而来的还有技术和产品。


这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当属移动支付,无论是互联网大国美国还是购物服务一流的日本,其移动支付都被远远抛在后面。


前不久,有媒体推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概念,共享单车、网购、网络支付和高铁名列其中。



虽然这四大发明都不是最早诞生于中国,毫无疑问,正是在中国,它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应用。


共享单车背后的自行车分时租赁模式早已有之,网购在淘宝京东之前早已有了ebay和亚马逊,网络支付在支付宝微信之前就已经有了paypal,至于高铁方面,日本新干线早在50年前就已诞生。


然而,以摩拜和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正在向新加坡日本和伦敦攻城略地,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成为国外商场支付的标配,而高铁出海的蓝图已经描摹完毕,正沿着一带一路向着世界进发。



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中国拥有广袤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这就使得新产品很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创新的成本随之缩减。


同时,又拥有对于新技术打破传统垄断的期待,譬如互联网支付对于传统银行体系的挑战,网约车、共享单车对于出租车体系、传统单车模式的挑战。产品创新容易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些产品在国内取得成功的同时,又通过中国游客的消费向世界展示一副全新的中国面貌。


日本网友感叹本国互联网电商和移动支付的止步不前,高铁与新干线的对比也充满竞争的意味,新加坡开始考虑如何在大街小巷普及共享单车…


三十多年来加工制造业的输出,只是全球产业链末端的输出,中国制造的名头之下,其实是世界工厂的尴尬。如今,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产品输出,甚至开始有了产业链的整体输出。


这种改变的取得,正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写照,也是中国重返世界中心舞台的试水之作。


3.繁荣背后的隐忧:技术输出与文化输出的短板


一个国家是否有持续的国际影响力,更多取决于技术和文化,而非简单的低端加工品和游客境外购买力,也不是一两种产业模式在世界各地的复刻。


就此而言,我们还不能对此局面保留太多的乐观。中国可以输出高铁,共享单车也可以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移动支付也在刷新世界上的支付习惯,但我们仍然没有能力输出更多的高端技术和文化。


在制造业领域,我们与德国和日本的差距仍旧甚远;在高科技领域,美国依旧是难以企及的高峰;甚至在文化娱乐产业上,我们只是跨过了起跑线,遑论与美国韩国相匹比。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这种买买买的场景,能持续多久?


1980年代的日本,也曾是一个买遍世界的狂热之年。当时,日元不断升值,房价一路高涨,股市全面飘红,日本人过境之处,也是一副“买买买”的面貌,但不曾想,几年过去,日本股市楼市先后崩盘,日本经济亦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当然,中国与日本的国情不同,中国的城镇化仍旧方兴未艾,消费升级和旅游升级的需求仍旧迫切,这是好的一面。



然而,问题仍旧存在,而且越来越突出。


经济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居民收入增速放缓,高房价成为整个社会之困,劳动力红利不再,老龄化已经临近,传统加工制造业正面临内外夹击,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第三世界转移,中国的发展,需要一场全新的变革。

  

4.未来在哪里:中国如何影响世界?


这几年,大国崛起成为热门关键词。


对于国家来说,所谓崛起,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性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另一方面意味着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这就不只是单纯的秀肌肉,而是要主动承担起区域稳定和全球治理的重任。


对于国民来说,所谓崛起,对内意味着公共福利与公民权利全方位的改善,对外意味着国民人格的平等和独立,既不崇洋媚外,也不自夸自大;不再用偏狭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也不再用简单的阴谋论揣测他人。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但长路依旧漫漫,任重道远,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END-

原创作品,转载请后台联系,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