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这道题,大学生们答得如何

李平 浙江教育报 2022-05-17


近日,“农信杯”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落幕。这场大赛共吸引了省内外85所高校、1221支团队、1.5万余名师生参加。作为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赛事,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致力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施展才华与发挥创想的舞台,让乡村振兴迸发出新的活力。3年下来,“乡村振兴”这道题,大学生们答得怎么样?本报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下得去田间 接得住“真题”

“这段时间,学生们从课堂走向广阔的乡村田野,感知真实的乡土中国,对乡村振兴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宁波大学指导教师林雄斌已是第二次带学生参加该项赛事。谈及大赛,他说:“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村里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今年,林雄斌带领该校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2018级地理科学(师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的5名学生,跨专业组成调研小队,前往宁波市奉化区的尚田街道展开为期多日的实地调研。学生们实地走访了38个行政村,通过村庄调研、村民访谈、案例借鉴等,最终提出切实有效地拉动尚田街道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形成有步骤的实施建议与保护措施,他们的项目《“山水尚田,留竹莓好”尚田街道产业发展概念规划与策略》获得了主体赛金奖。

 

3届赛事期间,我省共有3万余名师生深入乡村,服务省内基地乡镇35个、村子150余个。每年,赛事从5月开始启动,暑假期间,师生们更是吃在乡村、住在乡村,一待就是一两个月,通过这种深度调研的形式“读懂”乡村,找准乡村痛点、难点问题,把赛事做成了实事。

 

“靠什么让参赛学生在乡村住下来?”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秘书长魏遐认为,“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务实落地”,是大赛吸引师生们在农村留下来、干起来、嗨起来的核心魅力。

 

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说:“竞赛的会场就在县、乡镇里,而不是放在高校;会场里一半是学生,一半是当地的同志。乡里出题,高校跨校组团答题;最后,项目做得优秀不优秀,由乡里说了算。”

 

效果到底好不好?魏遐感慨地说,从第一年只有主体赛,6个试点乡镇(街道)的18个招标村出“题”,竞赛“题目”分乡村产业、规划、公益三大类,到第二年,就应乡镇需求,多了专项赛,遴选出来40支高校团队进驻临海,帮临海打造美丽庭院。而今年,专项赛一下子增加到了4场,分别是“兰溪文化赋能空间专项赛”“浦江·首届乡村直播专项赛”“首届长三角大学生良渚文化创意专项赛”“临海‘金名片’文化创意专项赛”。“大家是用脚来投票的。”


促更多项目落地 助力乡村“造血”

一到节假日,兰溪黄店镇王家村、女埠街道渡渎村、永昌街道夏李村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不久前,这里就是兰溪“文化赋能空间”专项赛的赛场,每个村子有10个老旧或闲置空间被选为参赛空间。随着进入决赛的30支高校团队对其开展空间美化和业态运营,赛后效果立竿见影。


在魏遐看来,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乡村的业态。“以往,游客来了又走了,当地百姓并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比赛过程中,各高校师生、青年设计师和村民共同参与建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不仅让一个个庭院变美了,还开起了土特产店、花茶店,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等,吃喝玩乐一条龙,让村子成为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浙财大教师邵杰介绍,她所在的团队在李渔故居夏李村开了特色餐馆“渔你有戏”,融入了戏曲元素,餐馆内还设了戏台,深得村支书的肯定和村民们的喜爱。


去年,临海通过承办专项赛尝到了甜头,仅仅一个暑假的时间, 40个各具特色的庭院实现“华丽转身”,乡村面貌随之焕然一新,大大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今年,临海早早申请了“金名片”文化创意专项赛,借助全省高校强大的专家力量、专业团队的力量和大学生的无限创意,进一步打响茶叶、杨梅、蜜橘、西兰花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竞争力。据悉,11月15日临海无核蜜橘节开幕式上发布的LOGO、吉祥物等都凝结了大学生们的创意。同时,开幕式上还设置了学生作品展示。


魏遐告诉记者,本届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所有项目中,已有10%的项目落了地。“办赛的两大使命,就是在把学生培养起来的同时,能够有更多人才愿意回到乡村、更多项目在乡村落地,真正带动乡村振兴。”记者还了解到,本届大赛刚结束,省内各乡镇村就纷纷想要“预定”明年的专项赛,目前已有省内外10余个县(市、区)前来申请。大学生们与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将留下更多佳话。




来       源 | 浙江教育报

责任编辑 | 季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