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亚东: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应着力解决两大问题

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 2022-07-29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本文为作者2022年4月16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20周年学科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首先,我代表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衷心祝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20周年。清华大学是我的母校。从17岁到25岁,我在清华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八年时光。所以,我很高兴能有这个交流的机会。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


中国的传媒业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事业属性,强调它要服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产业属性,强调它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使媒体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发挥传媒的辐射效应、赋能效力,带动其他经济领域发展。


记得三十年前的1992年,我刚刚入职媒体后在一次业务研讨会上说,报纸是一种特殊商品。当时,一些老同志不同意我这个说法。三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传媒业的经济活动特征以及传媒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产业功能不断突显,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现在,谁能否认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呢?如果你的新闻产品没有受众,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那么你的媒体机构不要说发展,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样的话,你还怎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在突出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传媒的产业属性和经济效益是不能避而不谈的。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把传媒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实现传媒的经济效益。我们说新闻产品是商品时,不应该忘记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党性和社会公益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无数有形和无形的成就。就改革而言,在我看来,它的一条主脉络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以及与之伴生的无数社会群体和个体活力、创造力的迸发绽放。我们讨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时,不应该脱离这个大背景。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刚刚成立,需要向清新等老大哥新闻学院学习。我们的办院目标或宗旨,一是创新新闻传播学理论,并为传媒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二是为传媒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觉得,这与范敬宜先生提出的的“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清新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清新廿年庆祝活动


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新闻是理论性很强的实践,又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但是,我们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目前还没能与传媒业纷至沓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等形成充分的交流与碰撞,并且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丰富、壮大自己。


不久前,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地引进了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以及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经济信息社终审发稿人钟沈军等新闻业界人士。我们希望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能够在中国新闻学界和业界之间,搭建一座更加通畅的人才交流的桥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最终使拥有新闻业界工作经验的教师达到30%左右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普遍意义上讲,我们的新闻传播学在学科方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自说自话现象。新闻传播学以往主要是在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的,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结合得不够紧密,更谈不上与数理统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前沿和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


除了广告学、传媒经济学专业方向设置了较多的市场营销等管理类课程,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的课程尚缺乏向其它学科和领域的延伸辐射。我十分赞同“内容为王”的观点,但光是“内容为王”远远不够。在注重内容生产的同时,也应注重内容的营销、分发和推广。正是这些方面的缺失或者说短板,导致了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人才输出无法更好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无法迅速填充传媒业的人才缺口,也无法有效支撑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这些都是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方面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时间关系,今天就说这些。


最后,再次祝贺母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20周年!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