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周对话西安市长,为何首先谈及这个“世界性难题”?

2023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南方周末在近日发布采访报道,对话西安市市长李明远。


整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南方周末和李明远谈及了2022年西安经济总量情况、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西安的城市定位、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等等热点问题。


而开篇首个问题,李明远市长的回答,却与这些热点问题无关,反而将目光聚焦到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上。




XI'AN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明远,南方周末的首个问题便问到了在2023年全国两会,李明远市长将带来什么建议?


李明远表示带来的建议是“将西安列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试点城市”。


并就这一建议给出了充分的解释。


西安市域内大遗址数量多、地位高、分布广,全市大遗址保护区划内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92.5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48.80平方公里


由于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高度叠加,西安市大遗址区与现状城镇空间高度重叠,约37%的保护范围被各类建筑压覆,而且还有大量居民居住


当前,西安城镇建设与大遗址保护利用相对割裂,大遗址成为城镇集中建设区中的“孤岛”,不利于遗址的保护利用。


我希望通过申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试点,全面提升西安大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


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一直以来都被称为“世界性的难题”。


李明远市长的解释简洁明了,既阐述了千年古都的历史传承之重,也说明了因而带来的城市发展之痛。


“千年古都”写在纸上是轻飘飘的四个字,而将其延展开,这座城市的土地上都是历史文化留下的印记。


周秦汉唐,璀璨篇章,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点6处,是中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和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逾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给予了现代西安无穷无尽可挖掘的文旅资源,也让现代西安面对城市建设时屡屡陷入难题。



正如那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样,关于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一直都是难题,但西安秉着最大力度保护好历史遗址的初心,都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如西安通过大明宫探索保护利用示范经验,结合机制创新与先进运营管理手段,走出了一条具有大明宫特色的大遗址保护路径。


通过对大遗址适当的开发与利用,对传统文化不断挖掘,探索展示、传播创新方式,拓宽文化产品的广度和文旅融合的深度,以多种形式为大众重现大唐盛世“九天阊阖开宫殿”之景,更成为实现大遗址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双赢典范。



但大遗址保护和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并非一城之力便可解决的。


首先就是权限问题,“大遗址”始见于1997年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这份由国务院印发的《通知》,第一次使用了“大型古文化遗址”的提法,这也将大遗址保护的每一项活动上升为“国家行动”


因此,国家对于西安众多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都尤为慎重。


另一方面,大遗址保护与利用需要堪称海量且长期坚持的资金投入,大遗址本体保护、周边环境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拆迁群众等均需要大量资金保障


这对于城市财政来说,负担并不轻。


因此,通过全国两会,争取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是西安一直在做的事情,关于大遗址保护的建议也多种多样。


如土地方面,2007年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应尽快为大遗址保护用地开辟绿色通道,置换土地用途,减少审批程序,解决地方用地额度对遗址用地的过分限制。


如资金支持方面,2019年政协委员建议,支持西安设立“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并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列入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支持西安在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上先行先试;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大遗址保护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大遗址保护国家补偿机制”


今年还有政协委员建议,将西安地区大遗址保护纳入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的支持领域,设立大遗址保护政府专项债券,拓宽遗址保护利用融资渠道,通过专项债券资金缓解目前保护利用资金不足的状况。


本次李明远市长建议“将西安列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试点城市”,预计也是希望能通过试点在政策上为西安松绑,并获得支持试点的专项资金。


毕竟,相较其他城市的大遗址保护,甚至相对于西安其他大遗址保护的案例,西安在城市的西北角有着一个堪称难题中的难题。



XI'

AN

  难题中的难题

  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作为我国六大遗址保护片区之一,西安地区大遗址数量众多、面积巨大,中心城区490多平方公里中,大遗址区域就有200多平方公里,约占中心城区面积的41%,文物保护难度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位居第一。


西安多年来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道路上,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探索构建了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杜陵遗址公园等为代表的大遗址保护“西安模式”。


但汉长安城遗址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的古代都城遗址。对汉长安城切块规划中,划定75.02平方公里总体控制区,36平方公里核心区,相当于目前西安已建成区八分之一大小,这一规模就是一座小型城市级别。



汉长安城自被纳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就一直秉承着“原状保护”原则,遗址内禁止建高楼、办工厂、不许修建市政道路。


即使是当下汉长安城遗址的总体建设路径,也依旧遵循2012年所形成的实施方案,对于整个大遗址区,只是适度发展符合规划要求的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


当我们在夜间俯瞰城市时,那一大片的黯淡无光,反而更加刺眼。


由于保护规划,所有的主干道和地铁规划在这里都要绕道而行,没有规划任何商业用地和民用住宅,但这里依旧有着大量人口居住,仅城址区37.47平方公里,就涉及65个村,人口约10万人。



在西安人的谈论中,这里总被称为是“被遗忘的西北角”,虽然大家嘴上这么说,但却从未减少对这里的关注。汉长安城遗址如何保护、规划、利用,遗址公园的修建,周边配套建设等等,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后,去年,省部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工作宣布重启,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也迈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提升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遗址公园一期、二期共6.11平方公里的游览区域已面向市民游客们开放。


今年,汉长安城大遗址依旧是西安关注的重点。



西安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中,表态将“科学规划落地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


并具体到“加快部省共建汉长安城推进步伐,理顺体制机制、加快规划修编,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样板,结合“24节气”传统文化场景式体验,探索形成感受汉文化的集中打卡地。


2023年西安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高质量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陕西省文物局2023年工作要点中,将指导西安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文物局 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继续做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指导推进明光宫遗址考古发掘、汉长安城城墙西北角保护修缮及围栏防护、李下壕村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实施,高标准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曲江新区还将在今年加快汉长安城李下壕商业街项目的规划建设。


IXIAN.CN


论遗址保护,一直以来西安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们期待且相信,国家能加大支持力度,让西安遗址保护与利用获得更多权限和资金,也让规模宏大的汉长安城,能够重新释放出属于自己的光亮,更好的融入西安的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