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驻美大使崔天凯,超龄超期依然内敛而坚毅

李东雷 东雷老评 2020-11-15
这一次疫情中,有两个公众人物是我十分赞赏的。一个是实话实说的张文宏大夫,他不仅说话实在而且很有幽默感。另一个是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对于疫情发展的判断,我会关注张文宏怎么说。而对于中美关系的走向,我会看看崔天凯又说了什么。写张大夫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我就来点评一下崔大使。

崔大使明显见老了

崔天凯,1952年10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按规定,中国正部级官员的退休年龄为65岁,副部级为62岁。驻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中国大使通常为副部级官员。算起来崔大使今年已经快68岁了,他早就超龄服役了。2013年,他61岁去美国当大使,这一干就是7年了,在大使任职上也是属于超期服役。


崔大使代表着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外交官,他思维开放又能坚守底线。我尤其欣赏他坚韧、稳健而又不失灵活的外交风格,这样的外交风格在今天显得尤其宝贵。


百度上可以看到的崔天凯简历是这样的:


1969年至1974年 黑龙江省爱辉县知识青年

1974年至1977年 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学生
1977年至1978年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
1978年至1979年 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研究生
1979年至1981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国译员培训班研究生
1981年至1984年 联合国总部秘书处会议服务司中文处译员
1984年至1986年    外交部国际司随员、三等秘书
1986年至1987年  美利坚合众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
1987年至1996年  外交部国际司副处长、处长、参赞
1996年至1997年  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外交部发言人
1997年至1999年  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
1999年至2001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2001年至2003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3年至2006年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2006年至2007年    外交部部长助理
2007年至2009年  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9年至2013年  外交部副部长
2013年至今          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

崔大使的这个外交官简历非常了不起。我用红色标出来的部分是他外交生涯中的亮点。


首先是他的学习经历。他中学没毕业就去东北插队达5年之久,然后上了大学(按年份看应该是靠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但他后来又读了研究生,那个时候研究生很少,可见他人是非常聪明的。他1979年考上北外的联合国译员班,这个班就是今天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的前身。能进入这个班学习并去联合国当翻译的人必须是非常非常努力的。当然那个时候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今天北外、上外等高翻学院的培训水平应该比那时高得多。然后是他工作后于1986年去美国读研,那时候外交部出国留学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再看他的工作经历。1996年担当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我注意到崔天凯这个人也是因为他是发言人的缘故,因为电视上经常看到他。然后他担任了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和主任,这个职务远不如其他抛头露面的外交官风光,但是这是一个需要静心思考和研究外交政策的部门。再后来他出使日本,再后来就是出使美国,这两个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国家。


我在体制内的时候与崔天凯有过一次工作交集,那是他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时候,我当时在国防部负责防务领域的亚太多边合作。


摆拍:我在2004年缅甸会议间隙假装努力工作


2004年,崔天凯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前往缅甸出席东盟地区论坛,我是团员之一。在我2007年写的关于缅甸的博客中,我曾经这样写道:“那次去缅甸是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信任措施会议,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会集了世界上的最主要力量。会议由中国和缅甸共同任主席,我们代表团的团长是现在的驻日本大使崔天凯。他当过外交部发言人谦虚温和,但绵里藏针,很有水平。尽管美国人一直在制裁缅甸,但作为多边机制的成员,他们还是派团去缅甸开会了。这是缅甸难得主办的一次国际性会议,也是向外宣传自己的窗口。”


“谦虚温和,但绵里藏针,很有水平”,这是2007年我对崔大使的评价,真不是我今天为了夸赞他而编写的。这些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会议不提供翻译。说实话,崔大使的英文发音没有我原来想象中那么好,但他总能在主持会议的时候抓住关键,他的英语足够他在交锋中化解问题。


在缅甸过泼水节,崔大使把冰水浇在了胖子身上

这是我一生中最胖的时候


再后来,我安排过亚洲司的外交官们到我们部队去打靶,还有在内部的几次会议上见过崔大使。那年年底我决定离开体制,也就告别曾经的平台,从此再与外事圈里的同行们没有了交集。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环球传递到日本的时候,作为记者的我在雨中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闭幕庆典上的驻日本大使崔天凯
那是一场极其艰苦的传递
在这张照片的左侧背景中你能看到捣乱者

崔大使出使美国的时候是奥巴马执政时期,中美关系顺风顺水,经常看到的是两国高层间的互访频繁,也就经常看到崔大使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但最近几年,尤其最近两年真是中美关系的多事之秋,那种曾经的轻松氛围、那种可以锦上添花的外交没有了。双方的摩擦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可以想见崔天凯作为驻美大使所承担的压力。

这两年国内各种反美情绪高涨,但并不能解决问题。作为驻美国的首席外交官,他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因为只有解决问题才是对国家有利的,激化矛盾只会带来危害。作为一个外交官,冷静而理性地润滑两国关系,而不是去火上浇油,加重对抗。口炮再响,只是情绪宣泄罢了,最终还是要坐下来把问题解决了。

这是崔天凯在美国的英文演讲
中美决不能脱钩,更不能走向冷战

2020年1月15日,中美之间终于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我觉得作为一直在斡旋的崔大使功不可没。很多人长舒了一口气,以为两国间的摩擦至少可以消停一段时间了。但没想到这一次疫情到来得这么突然,两国之间因为撤侨和援助问题开始了口水战。更没想到这疫情最后会演变为全球疫情,给中美关系带来了更多的变数。

于是我们看到外交战又一次打响了,国内的发言人炮声隆隆,民间一片喊打喊杀。打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网站,可以看到崔大使在美国的一些活动,可以看到他在进行对美国人民的公众外交,不仅接受美国电视的采访,而且主动在美国媒体上发表文章。


与国内的语言环境和逻辑不同。崔大使在坚守中国原则与底线的同时,必须用美国大众能够接受的逻辑和语言向美国公众说话。这样的对外效果远远要比那些国内对抗式的、生硬的、充满了传统汉语特色的语言要好得多。我们对外的话语权不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就有关。

而能够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说话,靠的是对于对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和语言的掌握。

接收美国媒体采访中的崔大使

3月17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接受AXIOS和HBO联合节目的采访,就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关系等回答了记者乔纳森·斯旺的提问,为因病毒起因之争而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降温。其中的一段采访是这样的:


有些事情不能做过细的分析,我也就不多说了。但崔大使的这一次采访是这场口水战的转折点。从第二天开始,中美暂停了甩锅口水战。


《同舟共济,定克时艰》


4月6日,崔大使在《纽约时报》网站发表的评论文章。他说:围绕疫情,中美两国间有一些不和谐声音,但现在不是相互指责的时刻,中美需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他强调:两国要对企图煽动种族主义和歧视仇外、把别国或别的种族当成替罪羊的愚蠢言行说“不”。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目前遭受疫情的苦痛感同身受,中方不会忘记美国人民在中国疫情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中方将尽己所能,为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提供支持。

在文章的结尾处,他写道:我始终坚信,我和无数人喜爱的纽约能挺得住、熬过去。前几天,纽约市民自发相约在各自阳台、窗台为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鼓掌。这展示团结的一幕让我深受感动,我在掌声中听见了人们的爱与勇气,听到了这座城市的坚强和韧性,这是当下艰难时刻里的希望和光明。我期待着下次去纽约,逛一逛充满爱和生机的街巷,去百老汇再看一场歌颂爱、勇气与希望的音乐剧《狮子王》。相信这一天很快会到来!

当我读到这些包含着原则和情感的文字时,我又想到了我以前对他的评价:谦虚温和,但绵里藏针,很有水平。比起来另一些外交官的隆隆炮声来,崔天凯的外交修行要深厚多了。

对于中美关系,崔天凯曾经与他人联合撰写了一篇题为《新时期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中美关系--兼论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长篇文章,全面阐述了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强调中美之间要探索出一种合作而非对立、双赢而非“零和”、良性竞争而非恶意博弈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

崔大使在美国实践着他关于中美关系的构想,中美关系实在太重要了。

除了对美国公众外交之外,崔大使很重视做好在美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的工作。上个月,他就美国内疫情形势、留学生回国及就业等问题与中国在美留学生代表视频连线谈心,就留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周到的答疑释惑。

3月27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邀请张文宏教授与中国在美留学生等人士进行了在线交流,从专业角度提供防疫建议。这场两个小时的线上交流我看了直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文宏教授的熊猫眼。但没有想到第二天崔大使会给张文宏写了封亲笔信:


在这封亲笔信中,崔大使说:我在和留学生连线时表示过,只要同学们还在这里,我不会离开。我一定说到做到。

超龄超期服役的崔天凯大使依然奋斗在对美外交的最前线。“人见眼前,天见长远”。崔大使是从外交的结果上来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得失,更不会去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我欣赏这样的的外交官。我以前写过这样的文字判断一个人否爱国要看他的言行产生的后果。

~ 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